常德英烈传(1)鼎城传
鼎城区毗邻洞庭湖,物资丰饶,是鱼米之乡。鼎城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振兴中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中,有红3军的著名将领鲁易、有威震华北的“神八路”陈辉以及陈昌厚、童冠群、郑珲等革命先烈。他们为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为人民的民主和自由,英勇斗争,前仆后继,“革命至死不回头”。不愧为千秋忠烈,民族精英。根据《常德民政志》、《常德人物谱》、《常德地区党史概况》、《常德县志》、《三湘英烈传》、《湖南省常德县革命烈士英名录》、《武陵风云录》、《沅澧风姿》、《常德历史文史资料丛书》等所载重要历史资料,鼎城区1840年至2007年期间革命烈士有327人,其中1840年至1927年期间的12人;1928年至1937年期间的14人;1938年至1949年期间的9人;1950年至2007年期间的292人。
梅景鸿(1887-1914),字子逵。男,汉族,今常德市鼎城区镇德桥镇刘家桥村人,1887年出生。他自幼启蒙于村塾,继之就读于常德官办中学堂。 1904年9月,长沙起义事泄失败,他设法筹集盘费,并秘密租借小船一只,将在常举事的宋教仁救离常德。事后,被开除学籍,失学在家。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后,他与舅舅陈孝骞决定在常德起义。不久,正式宣告常德起义,成立了常德军政分府,以陈孝骞和他为首脑,选定考棚为军政分府驻地,并电告湖南都督焦达峰,请求派员来常指导工作。1911年10月27日,西路招讨使杨任、副使凌汉秋、参谋总长余昭常及随员140多人,奉命分乘两只火轮来常履任。时仇视革命的西路巡防统领陈斌升亦到考棚晋见杨任。11月3日清晨,陈斌升认为时机已到,公开叛乱,亲自率军冲入考棚,梅景鸿等毫无防备,被敌军砍倒在地,身负重伤,被抬回家中,旋即送往广德医院。半年后伤愈出院,即往长沙。经宋教仁推荐于国民党湖南支部任职。“二次革命”后,袁世凯的爪牙汤芗铭主湘,大肆屠杀革命党人。1914年,在长沙市被汤芗铭残酷杀害。其遗体由革命党人设法运回常德县刘家桥梅氏老屋,安葬于洛陂堰梅氏祖山。 鉴于梅景鸿光复常德有功,后又为汤逆所害,国民政府决定重修其墓地,供灵位于常德县城烈士祠,改广德乡(今镇德桥、石公桥一带)为“子逵乡”,并将其兄之子少逵过继为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