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钞票”的由来 古代最初是以物易物进行交换的。随着时代的推进,便产生了货币,古人以一种形状如铲的农具代替交换的货币,称之为“钱”(见《辞源·钱》条目第3195页)。后来又进化到以铜制成的刀形币、圆形方孔钱、圆铜币、银圆及金银等为交换结算的货币,长达几千年。直至晚清才出现了纸质钱币,始称“钞票”,即今日的货币代名词。其由来是: 咸丰年间(公元1853),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军费开支猛增,致使国库空虚。于是,朝廷便大量发行以银两为单位的“户部官票”和以铜钱为单位的“大清宝钞” 两种纸币,以弥补国家财政赤字。在流通中,人们为了表达的方便,于是将两种纸币名称的尾字合称,便产生了“钞票”一词(见《百科源由集萃》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年5月版)。 至于民间票号发行的以银两为单位可兑现的纸币则称之为“银票”,虽不具官方色彩,但其信用度却不逊官方“钞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