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津市万石诗 于 2021-8-11 07:39 编辑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征文 我入党时的承诺
肖玉金
1964年,我在澧县大围公社(现改为小渡口镇)信用社担任会计工作。第二年,全国开展“四清”运动,后又改称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次运动,我们公社由省委工作队和桃源县财贸工队领导。红湖区的财贸系统由桃源县财贸工作队负责。同时,全区各金融、供销、粮食和食品等单位各派有一个工作组具体开展工作。 “ 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一生最大的心愿”。为了争取政治上进步,运动一开始,我就向社教工作组和红湖区银行党支部写了入党申请书。见到我的入党申请,社教工作组和区银行党支部的领导非常重视,并决定派人对我的“政治思想、社会关系、家庭状况、工作表现”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区银行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统一了接纳我为中共党员的思想认识,并报请桃源县财贸工作队党委审批。 1966年6月11日,桃源县财贸工作队下达通知,通知中明确写着,我已经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请我于6月12日上午9时参加全区财贸系统新党员宣誓大会。得到这一消息,我内心无比激动,高兴得一整夜没有睡觉。 党员宣誓大会在红湖区的大礼堂举行。那天,会场布置一新。主席台的第一排,设有讲台。讲台上放有麦克风;第二排安排三位正副工作队长就座;第三排标明了8位新党员的座位。后面的墙上挂有一面鲜艳的党旗,党旗下面贴着一张用大红纸写的“入党誓词”。台下座着全区财贸系统到会的68名党员。 上午九点,参会的工作队领导和共产党员均按指定的地点入座。会议主持人宣布:大会开始。首先,工作队的李队长讲话,致贺词。紧接着,王副队长组织新党员宣誓。他要求新党员举着右手,在党旗下宣读“入党誓词”。他念一句,大家跟着念一句,最后,念到宣誓人时就念自己的名字。宣誓结束后,有三位新党员在会上表了决心。最后,赵副队长在大会上做了总结。我认为,这次新党员宣誓大会开得既隆重又热烈;既鼓舞人心,又催人奋进。 第二天上午,工作队的赵副队长到我工作的单位找我谈话。他说:“我们这次入党的新党员,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规定,没有预备期,你现在就是正式党员了。入党后,希望你听党的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忘初心,努力工作,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赵副队长对我的希望,我始终没有忘记。 从此,我暗自下定决心,一定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路线政策,不忘在党旗下宣誓对党组织的承诺,率领广大人民群众,战天斗地。大干苦干,治穷致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奉献自己的一切。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由于组织上的培养,我进步较快,1976年10月,澧县县委调我到甘溪公社担任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 这个公社位于边远山区,有13个大队,116个生产队,4327户,12857人,有山地32990亩,水田11804亩,旱地6033亩。这里,山地缺水,农民缺粮,车路不通,山多林少,非常贫穷。 为了治穷致富,我上任的第二天,就带领公社党委成员,到各村就农民贫穷的原因进行了调查。通过走访群众,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主要是“六缺”。即:有规划,缺调整;有水源,缺利用;有矿藏,缺开发;有小路,缺车路;有荒山,缺绿化;有旧城,缺改造。于是,我立即召开全社脱产干部和各大队党支部书记会议统一思想认识。与此同时,召开全社群众动员大会,制定治穷方案,分步组织实施。 我在这个公社任职八年,率领群众做了以下八件实事: 第一、抓粮棉布局调整。这个公社以前是一个缺饭吃的地方。每年农民种的粮食,除完成国家定购任务外,家里所剩无几。农民一年四季,每天只吃两餐饭。早晨吃一餐大米加红薯煮粥,晚上吃一餐玉米粥或蒸红薯,群众生活十分艰苦。 1982年,县委制定了山区公社推行“棉花超定购任务部分”抵粮食定购任务的政策,于是,我发动群众,调整粮棉布局,实行“水旱无忧的田种稻谷,天水田,水浇地种棉花。高坡地种玉米和绿豆的办法发展农业生产。当年,粮食高产,棉花丰收。不仅完成了全社粮食定购任务,而且还得到了一部分超产粮返还给农户,较好地解决了农民长期缺口粮的问题。 第二、抓水库长滕结瓜。这个公社共有大小水库8座。以前山峪田可以放水自流浇灌,但天水田、山坡地只能靠老天爷赐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发动群众,采取“长藤结瓜”的办法,在半山腰中挖渠,实行水库与渠道连通,引水灌溉山坡下的农田和坡地。通过四个冬春战斗,修建环山渠道18000多米,扩大水浇地面积2200亩,保障了全社粮棉稳产高产。 第三、抓乡村企业发展。以前,这个公社自然资源较多。地下,有烟煤、青石岩、油页岩、石灰岩、重晶石、铁矿石等矿藏。山上,有油桐、油茶、乌柏、木材等资源,发展乡村企业大有可为。为了搞活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我在那里组织群众办起了水泥厂、煤矿、石灰厂、预制件厂、砖厂、重晶厂、木材加工厂、农具修配厂,汽车运输队等22个乡村企业,安排了务工劳力3200多人,企业总值达到了二千多万元,同时,公社还利用企业利润,免除了村民的农业税,支付了村干部的工资,解决了少数农户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缺钱的问题。 第四、抓道路交通建设。以前,这个地方村里没有公路,外出全靠步行;溪沟没有修桥,群众涉水过河。为了解决农民过河种田和学生读书的方便。我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在全社范围内修建了路桥三座,通往村组的公路12公里。解决了农民出行不方便的问题。 第五、抓公益事业发展。以前,这里没有公社中学,学生借读于澧县八中的校舍上课;公社卫生院房子破旧;缺少病床;区社机关没有自来水供应,喝的全是带矿物质的溪河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从公社企业利润中拿出80万资金,修建了一栋三层3600平方米的公社中学教学楼。修建了一座常年供应清洁饮用水的自来水水塔,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上学难,农民看病难,机关单位干部职工饮用干净水难的问题。 第六、抓荒山秃嶺绿化。以前,这里有荒山秃嶺1.8万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发动群众,采取“封造结合”的办法,植树造林。仅四年时间,全社荒山全部实现了绿化。 第七、抓高压线路入户。以前,这个公社没有高压线路,区社机关用电,只能靠小型发电机应付。为了解决区社机关、企业单位和村民用电的问题,我们采取“找国家银行贷款和找有关单位集资”的办法,建起了公社变电站,架设了通往各村的高压线,从而使全社乡村企业,机关单位,和全社农户都实现了电力生产和电灯照明。 第八、抓旧城进行改造。过去,这个公社的住地是一个小镇。 街上,住着区社两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几家商铺。来往人少,生意冷淡。为了搞活经济,从1982年起,我们采取“扩大新街,整修老街,鼓励进镇,建房兴业”的办法,引进了外来工商户128个,建房186栋,扩大了新街一公里,重建老街0.5公里,现在,这里商铺林立,物资丰富,商贾云集,购销两旺。白天车流如梭,晚上灯火通明,一举成了远近闻名的繁华小镇。 1984年2月,我奉令调到澧县码头铺区任副区长,分管乡镇企业和两个文明建设工作。为了做好自己分管的工作,于是,我随即深入到洞市乡昌家村办办两个文明建设的试点。这个村位于山区,与常德市赤峰煤矿相邻。全村有176户,714人。 我到这个村后,采取“两手抓”的办法。一手抓村办企业的发展;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这个村,以前办有一个煤矿,产量一直很低。为了提高产量,我建议他们“增派劳力,拓宽巷道,利用机械,科学开采”。不久,他们按照我提出的办法实施,结果煤炭产量大大提高。年产煤由原来的6000吨,增加到了10000吨。总产值由原来的60万元,提高到了100万元,增加了40万元。同时,我还从外地给他们请进师傅,办起了小鸡孵化场。孵鸡场仅办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孵出了小鸡18000多只。小鸡孵化出壳后,村里分批发给农户喂养。最多的户养了100多只,最少的户也养了50只,实现了家家户户养肉鸡。 在文明建设上,村里决定从企业利润中拿出18万元,购买176台电视机,每户平均一台。实现了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观看中央新闻,学习时事政治,社会风尚大大好转。通过一年工作,全村实现了“六不要,两支持。“六不要即:学生上学不要钱,五保户五保不要钱,村民看病不要钱,村里烧煤不要钱,群众理发不要钱,村民看电影不要钱”。“两扶持即:扶持家家户户养肉鸡,养一只出壳小鸡仅收一角钱,扶持户户购买电视机,购买一台电视机仅收20%的钱”。很快,这里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鸡村和电视村,澧县县委发现这一典型后,立即在这里召开“两个文明”建设现场会议。推广了他们的经验,受到了常德市委和澧县县委的高度赞扬。 1985年底,津市扩郊,我奉令调到津市市农业委员会,担任副主任,党工委副书记兼棉花办和多经办主任。为了完成市委和市政府分给我的工作任务,我随即带领市农口有关局和有关乡镇的领导,赴上海、重庆、安徽、浙江等地就农业结构调整,引进稻棉良种,发展多种经营,建设城郊型农业经济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到外地学习,我向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写出了调查报告,建议我市在农业生产上发展十万亩农业生产基地。即:粮食生产基地,棉花生产基地,油菜生产基地,蚕桑生产基地,蕌果生产基地,脐橙生产基地,养鱼生产基地,芦苇生产基地,国外松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等。我的建议得到了市委政府领导的采纳,仅四年时间,全市十大万亩生产基地全面建成,从此,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1992年5月,市委调我到市人大常委会工作,任人大常委会常委会员,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直到2004年2月退休。 我在职40年,常德市委政府,澧县县委政府,津市市委政府给我记立功三次,二等功一次,大功三次,评为先进个人十次,全市优秀共产党员八次,四好离退休老干部一次。1991年我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农业功臣》。
作者基本情况 姓名:肖玉金 性别:男 年龄:77岁 出生年月:1944年1月 身份证号:430420194401040535 入党时间:1966年6月 入党介绍人:刘承福、覃正友 住址:津市市刘公桥路怡富花园B栋一单元102室 现在党支部:津市市人大离退休老干党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