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东方鹰a 于 2021-8-20 08:03 编辑
宋教仁楹联赏析
宋教仁(1882.4.5-1913.3.22),字遯初,又作钝初,号渔父,湖南省桃源县八字路乡人。幼丧父,家贫,刻苦好学。1901年中秀才,工诗擅画,但传世联语不多。1905年在日本协助孙中山创建同盟会,是孙中山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中国国民党代理理事长,代表孙中山管理党务。辛亥革命元老,中国国民党组建人之一。中华民国初期杰出政治家、民主革命家,民主宪政先驱。
晚清时期,1899年入读桃源漳江书院。7月在武昌发起创建“科学补习所”。1902年去武昌投考文普通中学堂。1903年8月结识黄兴,成为挚友。11月4日与黄兴、刘揆一、陈天华、章士钊一起决议成立华兴会,被推为副会长。1904年2月25日华兴会在长沙西园正式成立,选黄兴为会长,被选为副会长。1901年11月计划在长沙进行起义反抗清朝政府,但事泄未遂。1904年与黄兴策动长江起义,失败后潜赴日本。12月13日到达日本,入读日本政法大学。
民主革命时期,1905年6月创办革命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8月支持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并任司法部检事长,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兼任编辑。1906年一度回中国,企图在东三省建立反清政治力量,但不久就再次去日本。1907年黄兴赴安南谋举事,荐宋教仁代理同砟会庶务,主持同盟会日常工作,参与?切机密。1910年返回中国。1911年受孙中山委派,回国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在武昌发展的同盟会分会成员,到上海组织反清运动,旋赴香港参加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去武昌在那里组织外交工作。1912年南京中华民国成立,任南京国民政府法制局局长,起草了一部宪法草案《中华民国?时政府组织法》。3月10日袁世凯接替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设在北京的民国政府中内务、外交、财政、陆军、海军5个主要部门均由袁世凯的亲信担任总长,教育、司法、农林、工商4个相对次要的部门由同盟会人士担任总长。3月30日被委任为唐绍仪内阁的农林部总长,4月初到北京就职。7月因不满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与教育总长蔡元培等同盟会人士集体辞职,遂辞去农林总长之职。7月21日当选为同盟会总务部主任干事,主持同盟会工作。经孙中山同意,以同盟会为主,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组建国民党,以便同袁世凯抗衡,实行议会民主制度。8月25日国民党成立大会在北京湖广会馆召开,孙中山出席大会(被选为国民党理事长,黄兴为副理事长),当选为理事,并被孙中山委任为代理理事长,代表孙中山管理党务。1913年领导国民党获国会压倒多数席位。由于率国民党在竞选中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有资格以多数党领袖身份出任内阁总理,这就触犯了袁世凯的专制独裁利益。
1913年3月20日晚,回湖南探亲后经上海去北京,在上海火车站被袁世凯指使亲信赵秉钧派杀手刺杀,在火车站送行的黄兴、于右任、廖仲恺护送宋教仁去沪宁铁路医院抢救,两天后(3月22日凌晨),因伤重不治在医院身亡,终年仅31岁。袁世凱被认为是背后指使刺杀的黑手。著有《间岛问题》、《宋渔父日记》等传世。
宋教仁著述颇丰,楹联作品目前能拜读到的就只有这五副作品了。一副自题联,二副撰题联,一副贺赠联,一副撰挽联。但我们仍然可以赏析作为中华民国初期杰出政治家、民主革命家的宋教仁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
宋教仁先生出身书香世家,题联对句,功夫独到。不过,由于英年早逝,所以留下来的传世联作并不多见。值此宋教仁先生遇害100周年之际,再次拜读宋先生当年所题写的那一副副珍贵的妙联,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他从一个普通的孩童到一代伟人的成长历程,其心忧天下、忠贞报国的博大胸怀更是令我们由衷钦佩。为此,特以此文寄托笔者对一代伟人深深的缅怀之情。 除夕月无光,点一盏灯,为乾坤增色; 新春雷有约,擂三通鼓,助天地扬威。 据宋教仁的父老乡亲口口相传,此联上联为宋母万氏出句,下联为宋教仁对句。 宋教仁年仅10岁时,其父就已病故,当时他和兄妹几人都尚年幼,从此母亲便独自撑起了一家之门户。除夕之夜,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万氏给宋教仁出句曰:“除夕月无光,点一盏灯,为乾坤增色。”次日清晨,宋教仁燃烛祭祖,擂鼓三通,并当即对句道:“新春雷有约,擂三通鼓,助天地扬威。” 宋教仁听得明白,母亲所出之句,尽管表达的是对丈夫不尽的哀思,但她已经将悲痛化为动力。晦日本无月,自然是“除夕月无光”。这里分明是指过年之时,妻子失去了丈夫,孩子失去了父亲,全家失去了主心骨。即便如此,万氏也要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点一盏灯,为乾坤增色”,正是比喻自己一定要尽心尽力,把孩儿们抚育成人,以慰丈夫在天之灵,为宋氏门第增光。 明眼人一看便知,儿子所对之句在意境上,其实比母亲所出之句明显已经更胜一筹。“新春雷有约”,其字面之意为:春节时虽雷蛰无声,却蕴藏着雷鸣的气息。实则表明自己年龄尚小,就像雷蛰之时,正在积蓄力量。“擂三通鼓,助天地扬威”,意即要不断地激励自己,发奋学习,掌握过硬本领,将来要张扬社会正气,经世致用,精忠报国。 此联寓意深邃,意境和谐,对仗工稳,韵味无穷。此联告诉我们,宋教仁从小就一定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小小孩童,竟有如此才气和抱负,实在是令人赞叹不已。
宋教仁自题联
抱玉连肩,怀珠踵武;
联情发藻,促膝飞觞。
——集《南史·文苑·陆瑜二传》手书自题(隶书墨迹联)
宋教仁撰题联
莫使真心堕尘雾;
要将热血洗乾坤。
——题湖南省桃源县桃川书院
办天下事,自欧亚始;
读古人书,在秦汉前。
——题湖南省桃源县桃川书院
宋教仁贺赠联
白眼观天下;
丹心报国家。
——自题暨1912年书赠南社社员冯平(心侠)
冯平,字心侠,号复苏,别号壮公,江苏省太仓县人。上联“白眼”,语出《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凡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冯平有眼疾,时人称“冯白眼”,以“白眼”巧切受赠者,语意双关。下联“丹心”,谓赤心,忠心。冯平早年留学日本时参加同盟会,回国后加入进步文学团体南社,与柳亚子等人友善。
宋教仁撰挽联
思天下有溺者;
非正命而死之。
——挽江苏省吴江县杨君谋
江苏省吴江县杨天骥之子杨君谋,在赈灾演出时被同台演员误伤而死。见(郑逸梅《南社丛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第一版,P.188):杨天骥,江苏省吴江县杨粹卿子,生于1880年。以曹操诗集中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因以“千里”为号。……天骥有一胞弟君谋,早年肄业东吴大学,时鄂省水空,为赈灾演《血手印》新剧,君谋饰一银行经理,被人狙击,不意对方失手,弄假成真,君谋竟致毙命。宋钝初和天骥共事《民立报》,钝初作此联挽之,为一时所传诵。
招二三同志登场,真而假,假而真,吴会新翻血手印;
为百万灾黎请命,死者生,生者死,皖江长作浪淘声。
——挽江苏省吴江县杨君谋
柳亚子纪念馆珍藏着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宋教仁的一副行书对联:“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纸本,126×32厘米×2。观赏过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宋教仁英年被杀,他短暂的一生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国民革命,无暇舞文弄墨,这副对联无疑是他不可多得的墨宝。从中可以看出宋教仁政治家的思想侧面,也可以看到宋教仁的书法功底。
此书骨法果敢,浓纤间出,俯仰顾盼,风神洒落,擒得定又纵得开。对联上有一段跋语:“民国成立后一月,遇壮公于海上天铎社,剑光闪闪,肝胆逼人,湖海青灯,订知交焉。君于九十月间毁家成中国少年社,社友北行者再,大功告成在指顾间。用书是联,以博一笑。武陵渔父。”对联上有四枚印章,都是受赠者冯心侠的。上联三颗朱文,分别为《名誉者无形之资产》、《心侠》、《猫庵》,下联一颗白文《壮公长寿》。
宋教仁的这副对联撰写于1912年2月,受赠者是冯平,同时还涉及到柳亚子先生。
宋教仁(1882-1913)字钝初,别号渔父,湖南桃源县人。1903年秋,宋教仁与黄兴等人创建华兴会,策划长沙起义,失败后逃亡日本。1905年,宋在日本与孙中山将华兴会和兴中会等合组成为同盟会,更加强硬地与清政府对抗。
冯平(1887-1950)字心侠,又字壮公,书斋名猫庵,太仓人。13 岁以第一名的考绩得中太仓秀才,后来补了太仓州的议事员。可是他目睹了满清政府的腐败,特别在《苏报》和《革命军》的影响下,思想日益强烈地倾向革命,立志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1905年,冯心侠不顾家人的劝阻,毅然东渡日本,在那里他晋见了孙中山先生,参加了同盟会。1907 年回国,在苏州结识了柳亚子,从此订为知交。
宋、冯、柳三人都是早期同盟会会员,他们认识到在武力反抗清政府的同时,必须重视舆论宣传工作。1909年秋,柳亚子首先发起,成立了近代史上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历史证明,南社成立以后,上海、南京、杭州等全国大中城市的报刊杂志几乎都掌握在南社同仁手中,壮大了同盟会的声威,控制了宣传阵地,为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冯平是南社首批社友之一,入社号33;宋教仁加入南社也很早,在1182名社员中宋的入社号为164。诚然,在历史舞台上,宋教仁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他无意于文章,不过他认识到文笔的重要,记得早在日本期间,他就创办了《二十世纪之支那》,为中国革命作准备。1910年10 月,他又在上海创办了《民报》,亲自担任主笔。南社成立之后,他又多次撰写文章推介南社的出版物《南社丛刊》。共同的政治目标,共同的政治手段,宋教仁、冯心侠还有柳亚子等人会聚在一起那是历史的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