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学了。昨天晚上收看央视专题节目《开学第一课》,很感动,很受教育。忽然思潮回流,一下想起了我的老家,想到了六十多前发蒙读书的小学。 我的老家在湘鄂边界的安乡县黄市咀村。东有藕池河,西临虎渡河。家乡历来注重人文,民风敦厚。这里曾是革命老区,是当年地下党活动据点。小时候见到的虎渡河很宽、很长。河里白帆点点,船来船往,涨水时还常有河豚(我们称为江猪子)游过。由于水路交通的缘故,过去这里的码头小镇倒也比较热闹繁华。 我发蒙读书的黄市咀小学是1931年开办的,虽经历战火摧毁、社会更替、时代变迁,但学校一直延续至今。解放后, 黄市咀学校从一所初级小学,慢慢发展到完全小学,文革期间曾一度开设了初中和高中班,成为拥有从一年级到高中的完全学校。
2010年9月的一天,村支书和小学校长来常德,我问起小学的情况。校长告诉我,近几年随着生源减少,农村学校布局有了大的调整,黄市咀小学幸免被砍,得到保留。现有五个教学班级,外加一个幼儿园,有学生二百余人,教职工十人。学生来自安昌、安生两个乡镇五个村的农家。这些学生中有85%是留守儿童,学生父母大都外出打工。学校地处乡村,学生的文化生活相对单调。在家里每晚只有电视做伴。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学生的课余时间依然是追追赶赶,玩的依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游戏。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学校拟建立图书室,需新增一批图书。听了老师的诉说,看了校长带来的学校图片,见那那低矮的平房校舍、泥土里长着青草的操场,虽有几分亲切,又感几许沧桑。想起教育均衡发展,想到城乡学校的悬殊,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对母校有一种特别的情感。不仅仅因为我在这里发蒙读书、小学毕业,还因为我的父亲、妹妹和我都曾在这里担任过教师。我参加工作就是这里起步的,当时叫耕读教师,每月五元钱的工资。
(老照片后排右起第三是我的父亲,后排左起第三是我) 记得我还在读小学的时候,我父亲在黄市咀学校担任教导主任,他的寝室前面一间房子里有一个图书柜。我经常到父亲管理的图书柜里拿图书回家阅读。在暑假期间的一天,我到芦苇丛里为生产队割牛草,随身带着两本图书。不料天气突变,暴雨倾盆,我和几个小伙伴落荒而逃,牛草只剩得一半,两本图书也不知掉到哪里了。父亲得知后对我训斥了一番。当时我想,等我长大了,一定多买一点图书还给学校。后来,我初中毕业,大队党支部安排我到学校担任耕读教师,每月只有5元钱,当年在我父亲面前没有说出口的心里话,一直没有兑现。
2010年9月7日上午,我和市政协文史委主任清彪陪同泰康人寿保险公司的熊总来到我的家乡、我的发蒙小学,专门送上一车新书。上午十一点,我们来到黄市咀小学。踏上母校的土地,望着当年的平房,手摸着当年栽下的树木,学校老师和学生的父母、祖父母,有的叫我小张老师,有的喊新民哥,听到这亲切的称号,我真是百感交集。 捐书仪式上,小孩子给我们戴上红领巾,小声地喊张爷爷好。我发表讲话时,早已热泪盈眶。我祝福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祝福他们年年健康,岁岁平安;我希望他们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成小立志,早日成才。我对老师表示感谢,我向他们送上祝福。 那一天,我同泰康人寿保险公司的同志一道,为我发蒙读书的学校送来少儿读物,我自己也捐献了在办公室和家里的书房里清理出来的、临时从书店买来的近两百本新书,虽花钱不多,但情谊深长,我倍感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