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风 于 2021-9-3 15:36 编辑
临澧红色故事 冒死也要当红军
——新安镇澹阳村老红军烈士张清然述略
新安镇采写组
湘西北澧水中游临澧县新安镇地界,是一片孕育了大批红军战士的赤色土地;出生于该镇澹阳村13组的老红军烈士张清然同志,就是其中一位典型代表。张清然谱名“青然”,“清然”是他参加红军,造册登记者书写的,后被习惯使用。青然的父亲张长恕之前,他们老张家的祖业颇不一般,广有田地,屋宇宽大,还有花园,自然是有钱人家。因此,张长恕年青时读过书,据说清末还中过举。但再厚的家底,也架不住大灾与战祸几回洗劫。以往,澧水两岸水灾特别频仍,后来又加战火焚烧,这老张家渐渐败落,到二十世纪初已趋潦倒。 但无论家境如何,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自是常情。到张长恕成年,澹阳老张家与李溶老李家结为亲家,家住李溶村8组的女子李玉姑嫁到张家后,与丈夫一心一意奔日子,婚后一年生下长子,取名“青泉”;后又生了长女。1911年,张长恕再得一子,取名“青然”。青然之后,长恕夫妇还生了个女儿。家境不宽,四个孩子,男主读书出身,农事不太在行,好在女主李玉姑生性善良勤快,勤扒苦做,省吃俭用,一心一意相夫教子,将仅有的两亩薄地打理得有种有收,两间小屋亮亮堂堂。小青然自小聪明好学,见别家的孩子发蒙读书,6岁的青然向父母哭求,也要上学读书。父母咬咬牙,把小儿子送进了新安镇溇江小学。自然,父母更要没日没夜土里洒汗,灯下熬更,勒腰紧带,节衣缩食了。青然读书勤奋刻苦,成绩突出;除出色完成老师所教功课之外,还喜欢在学校图书室借些图书来“啃”,那架势,是要在书山学海里有一番作为。 但天不遂人意,青然读到五年级时,父亲罹患重病,为了治病,家里很快就到了身无分文的程度。无奈之下,懂事的青然只得放弃上学,回家和哥哥姐姐一起帮妈妈搭手干活儿。转眼青然15岁了,父母商议,让读书识字的青然去财主张磨眼家做工当学徒。张磨眼家是澹阳的,在周近四围拥有几十亩田土,还在新安街上修有几间商铺,经营山货、杂货、布匹、土特产、棺木等,生意做得可不小,家里长工短工、师傅学徒就有一大堆。常言“为富不仁”,这张磨眼果然,他心狠手辣,欺行霸市,精于盘剥,有“新安第一霸”名声。其实,张磨眼不是他真名,只因他极度贪婪,欲豁难填,就如同永远喂不满的磨子眼,所以人们才给他起了“磨眼”这个恰如其分的绰号。在张磨眼店铺当学徒后,青然渐渐看透了“老板”的贪财无厌、残忍无情,根本不存在任何本家同乡情义,有的都是巧取豪夺、敲骨吸髓。青然心中憎恨“老板”,同情“伙计”。他常想:有没有哪一天,出个什么神仙菩萨,把这干活儿受穷,不干活儿发财的“黑世道”,翻它一个个儿?当然,这也就是在夜里躺下做梦中想想。 1930年,张青然已满18,小伙儿长得身材魁梧、一表人材,已到张罗婚姻的火候。张家打听到与新安接壤连土的石门易市,有户谌姓人家家声颇旺,这家的女儿谌银香,已出落得要模样有模样,要气力有气力。于是,张家主动托人做媒,把两个孩子明媒正娶地拢到了一起。次年,他们喜得一女,取名兰珍。 话说1928年至1935年间,贺龙曾几次带领队伍在新安镇驻扎过。驻扎期间,红军大张旗鼓宣传革命道理,启发教育群众,大造穷苦人参军闹翻身的舆论,开展杀富济贫,组织“扩红、支红”运动。新安民众渐渐开扩了眼界,看到了希望,受到了鼓舞,提高了觉悟。他们打心底里巴望红军在新安长驻,也打心眼里心甘情愿帮助红军,支援队伍。每次红军来新安,李玉姑都特别注意小儿子青然的举动,暗中支持他帮红军做事。青然在与红军的接触中,更加爱上了这支一心帮穷人“打翻身”的队伍,也想当红军的愿望,自然萌发。 到1935年9月下旬,贺龙带领的红军在新安镇紧锣密鼓筹集军需、招兵“扩红”,准备投入长征。其间,张青然自告奋勇,帮贺龙牵马喂马,干这干那,十分欢实诚恳。当时,青然姐夫已先参加贺龙红军,姐夫也积极动员内弟参加革命这边更坚定了青然参加红军的决心。 当时,新安镇一些受正义感召的富户都积极站出来支援红军,捐米捐钱捐布匹。但那些本性毒辣的富户却一毛不拔,离家逃跑,张磨眼就是紧锁四门,携眷逃跑的一个。红军亟待扩充军需给养,张青然自告奋勇,带领本地一帮青壮年,与红军战士一起到他了如指掌的张磨眼家,弄粮弄物充军。仅这次,张青然一个人就从张家粮倉里,挑了18担稻谷送到红军军需处,还搬运了张磨眼家一些财物到部队。1935年10月初,贺龙带领的红军队伍从新安开拔。尽管张清然也牵挂父母,特别是妻子又已有身孕,但他已铁心参加红军,只得将一切置之度外了。但他很清楚红军开拔后,家里可能发生的事情,出发前,他不无忧心地对母亲和妻子说:“张磨眼回来,肯定会报复挑他粮食,搬他东西的人,我是冒死也要当红军的了!你们是女人,按情理他们不能把你们怎样,但也要多加小心,躲过风口。”颇有觉悟的母亲李玉姑说:“伢儿你就放心走吧,家里的事有娘在,他应该不会把我们几个女人怎么样吧。”妻子银香与丈夫抱头告别,哭着说:“清然你一定要早点回来,眼看兰珍四岁了,小的也怀上好几个月了,伢儿可不能没有爹啊!”张清然此时其实如万箭穿心,但他强忍眼泪说:“银香,为了更多的伢儿和父母,我走了,你一定要好好把孩子带大成人,我总有一天会回来的!”谌银香含着泪说:“你给小的取个名字吧!”张清然想想说:“不管男女,都叫玉珍!” 红军队伍开拔后,张磨眼还乡了。得知是张清然带人打开他家的门,挑了他家的谷,搬走了他家的东西,杀心顿起。但他明知已杀不着张清然本人,而自己又不便动手去杀张清然家的女人,于是,他马上派人与当地土匪串通,悄悄开价,杀张清然家女人,一个付光洋40块。土匪头儿接下这笔“生意”,问张磨眼:“到底杀哪几个人?”张磨眼想了想,咬牙切齿地说:“张清然的姑娘嘎(即妻子)娘家有势力,还是不要杀谌姑娘和她的丫头了,就让张清然的老娘和他妹子用命来还,我要杀得他张清然心里流血!” 不久后的一个傍晩,大雨倾盆,天色黢黑;几个土匪趁着这杀人的天色,摸到张清然家,撞开大门,不由分说,把张清然老娘和亲妹蒙头堵嘴、五花大绑,拖到村边弥陀寺旁堰塘边,挥起屠刀,残忍杀害,抛尸野外。当时谌银香已吓得魂不附体,只晓得紧紧抱着兰珍,浑身筛糠一般把脑袋藏进灶孔里,其情其景,恐怖至极。好在她们母女不是张磨眼点名要杀的人,土匪在弥陀寺杀人后,就去张磨眼家讨杀人钱走了。谌银香慢慢醒过神来,女儿兰珍这才敢哭出声来。家里死一般恐怖,谌银香心想:在张磨眼这个活阎王的眼皮底下,旁人谁敢帮忙收尸?无奈,她忙抱着孩子,连夜冒雨跑到婆婆李玉姑娘家——李溶村,向老后嘎家亲戚告急求援。天公似也悲痛,倾盆大雨下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李玉姑的几个亲兄弟带了人,赶到澹阳村弥陀寺来收尸。眼前只见可怜而无辜的李玉姑和清然妹子身首异处,目不忍睹。经一夜大雨冲刷,现场血水被冲得一干二净,尸骸刀口也已发白,收尸亲人无不泪如雨下。 话说张清然参加红军后,辗转征战,历尽艰险。据闻,在与国民党围堵部队的一次激战中,在带队连长牺牲的情况下,张清然英勇无畏,冲锋在前,最后也不幸中弹牺牲。张清然所在的这支英雄部队,到达陕北后,整编成了八路军359旅。据传,后来部队进行军史教育,曾给予张清然“荣誉连长”褒奖。 谌银香虽始终未等到丈夫回来,但她也没有辜负丈夫的临别嘱咐,硬是把张家的门户撑了下来,把两个女儿都抚养成人、成家立业。大女儿兰珍成人后,母亲用心用情,把婆婆李玉姑娘家的侄孙李显金招赘到澹阳张家,与兰珍结为夫妻,并依俗改名为“张家协”。小女儿张玉珍长大成人后,与安徽青年鲁文周结为夫妻;鲁文周于1944年参加新四军,后来作为南下干部,回到了妻子家乡临澧,从事地方粮食工作;他们的儿子鲁从银也成长为共产党员,临澧一中中层骨干。 家协、兰珍夫妇更没有辜负父母先辈之恩,他们侍奉老人,勤劳置家,继承张家烟火,先后养育三子一女,得以人丁兴旺。他们的长子张升银4岁时(1956年),张家协也继承父志,一腔热血报名参了军,因表现优异,得以提干。1967年,张家协从山东青岛,转业到湖北荆门炼油厂,担任车间主任;1968年,张兰珍也从老家临澧,来到荆门炼油厂团聚安家。而就在张兰珍去荆门安家这年的3月,“红三代”张升银与临澧四中(原官亭附中)一帮热血学子,也继承先辈意志,怀抱革命理想,踊跃应征入伍,成为澹阳老张家第三代革命军人。张升银在部队表现也很出色,入党提干;退役时,转业到国有大型企业荆门炼油厂;该厂现为正厅级国企,年营业额580亿,纳税约28亿。张升银在该厂先后任科长、处长、本厂贸易公司和国际贸易公司总经理等。 张升银曾听长辈说,解放后,县里召开万人大会,对罪大恶极的土豪土匪予以公审公判,作为受害人,谌银香被安排上台,悲愤控诉张磨眼勾结土匪,残忍杀害她婆子娘和小姑子的滔天罪行,并亲眼看到阶级仇人被人民政府处决!但解放几年后,奶奶仍不知爷爷下落,有人说他已牺牲,却未有任何确凿消息。老人就那么一直守着张家、等着丈夫,常年以泪洗面,到1960年,终于哭瞎双眼;老人继续度过十几个守寡年头后,于1981年12月静静离世。 张家后人自然始终在牵挂张清然的下落,女婿张家协带着妻子的殷切期待,按已掌握的线索,专程跑到长沙,找到在长沙疗养院疗养的一位老红军,他与张清然是同部队的战友,在作战中打断一条腿,才下战场的;他了解张清然牺牲的情况,怀着对战友的深切思念,写了一份张清然牺牲的证明材料,郑重交给了烈士女婿张家协。自然,关于张清然等红军烈士的消息,也一直牵动着临澧地方政府的心;相关部门通过各种途径,积极采集信息,到《临澧县志》增修时,“张清然”的名字终于载入烈士名单;临澧县建立太浮山湘鄂边革命纪念碑园时,“张清然”的名字也刻进了碑石。早些年,县民政部门也曾给张清然家里送去统一规格的“烈属光荣”牌,最初还给他家补偿过两担稻谷;每年春节,也会享有例行的军烈属慰问。 因为张清然烈士的直系亲人后来都落户在湖北荆门,根据属地管理原则,2014年初,烈士裔孙张升银将爷爷参加红军并牺牲的相关材料,提交给了湖北省民政厅。湖北省民政厅及时为张清然办理了由国家民政部统一颁发的《烈士证明书》。张清然当年“总有一天会回来”的许诺,今天终于以这高亮的方式,荣耀兑现了!“冒死也要当红军”的张清然烈士,您可以安息了! (根据烈士嫡孙张升银和新安镇红色故事采访组提供的资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