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696|回复: 31

儿时的记忆:看电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10 15:43: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覃旺成 于 2021-9-10 16:10 编辑

        上世纪六十年代,合作化以后,破四旧,立四新,禁止唱大戏,大大小小的庙宇全部捣毁,家家户户带有仿古色彩的雕花床、瓷器被打的稀巴烂,惨不忍睹,如今想来不堪回首。文化大革命期间,只允许唱样板戏,乡村文化受到毁灭性打击,学校管理瘫痪,政府机关形同虚设,毛头小子活蹦乱跳,打了鸡血的红脸民兵队长,在村子里到处抓阶级敌人,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我亲眼看到村里面的潘姓中年人,因为偷生产队的稻谷被民兵捆着胳膊游街。那时候的记忆是支离破碎的,只有隔三差五的看一回电影,印象深刻,今天想起看电影的方方面面,过来人还是荡气回肠、激动不已。
        曾几何时,石公桥公社成立了电影放映队,记忆模模糊糊的。但人人记得放电影师傅,特别受人敬重。那时候,公社电影各村巡回放映,基本上一两月可以看一次。看电影比过节热闹,家家户户拖儿携母,扶老携幼蔚为壮观。小孩子奔走相告,早早地将长凳搬去抢占优势位置,生产队提早收工,很多人家还要炒花生瓜子,享眼福也享享嘴福。
        覃家岗村放电影,一般选择在学校的操场里,活动影布挂在学校球架上,放映机在人们前面,由于放映机离荧幕距离近,幕布挂的不高。每次电影演到中途,恶作剧的二流子货,总故意在放映机前面,若无其事地慢悠悠的走过去,非常讨厌,大家总是横眉冷对,叫这样的害群之马自生自灭,心里头骂,谁谁的大大,早死早除害。
        每次村子晚上放电影,周围村子的人劳心费神,走三四公里路甚至七八公里的路前来观看。很多时候,人挤人,站的七高八低,摩肩接踵,个子低的,看不清演的是什么,恨不得自己有长颈鹿的脖子。有的其他村子的人,干一天活儿,下午走几里路,抢不到有利地形,站的远,电影看到一半,已经瞌睡的丢眉打盹,睁不开眼睛了,睡眼朦胧,睡得要跌到的时候,大吃一惊站稳,继续看!
        孩子们不一样,每一次都看的津津有味。我们村演电影,一般是由前面隔壁村送过来的,我们总是跑出去很远迎接,接活神仙一样,回来后,吃饭也顾不得,嘻嘻哈哈,跟屁虫一样在电影队左右跑来跑去的。
        我们那个时候,电影放映员令人羡慕,是大家心中的偶像,他就是当时的高端与时髦,物以稀为贵,电影放映员走到哪里,都是迎来送往的,吃香的喝辣的。电影队的“行踪”村民十分关注。电影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但看电影也有倒霉的时候,因为是露天放映,夏天蚊虫叮咬,遇到猛风猛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人人都会是落汤鸡。当时家家困难,饥寒交迫,食不果腹。冬天天气特别寒冷,棉衣里面的旧棉花不挡风,冻手冻脚,寒风刺骨,孩子们就在后面跑来跑去取暖,就是这样的生死考验,从来无怨无悔,一个也不提前离开,总要等到荧幕上“再见”出现!
        “今晚放啥电影”,这是在放电影当晚全村讨论最热烈的话题,每次都会有消息灵通人士探讨,提前知道影片的名称。那个时候,我们看的最多的电影是《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陈真》、《霍元甲》等,看露天电影是村里人们最大的文化生活,当时破四旧不允许唱大戏,和自导自演的样板戏比较,是小巫见大巫。近水楼台先得月,本来覃家岗是小村子,大家常常是提早占据最佳位置,倾巢而动,占据有利地形的人,寸步不让,那么大的个子,顶着一颗脑袋晃来晃去,目中无人,后面的人敢怒不敢言,只能怨自己来的太迟!周围村子人来的晚,急得踮起脚来或是站在石头上扯着脖子观看,孩子们个小更是看不着,所以有的骑在父亲的脖子上,人多的时候,有的蹲在学校的墙头上看,现在想起来,很有意思!
        露天电影最怕下雨了,尤其是夏天的雨急而猛烈,上千人的露天聚集会瞬间散场,只有村子的土路上,三五成群的农民们,骂着,笑着,满身泥污的朝着家的方向奔跑着。
        现在想起来,看电影有危险的经历,大部分还是快快乐乐的,虽然现在想起来滑稽可笑。
        那时候,新电影不多,电影队每次出来,最多带两部片子,选择的余地非常小,有一次,放映《小兵张嘎》,同样一部电影,我们三个同龄人,像没头的苍蝇,头一天跑三里路,追到南边村看了,第二天在村里面继续看,第三天又跑5里路,追到西面的村里,第四天跑六里路,追到西北的村里,乐此不彼地第五天跑四里路,最后追到另一个村,看了五遍还恋恋不舍的。
        一般跑出去看电影,六点就出发,村里面人很多,大部分是二十来岁的毛头小伙子,还有十八九岁的大姑娘,带领一群孩子,浩浩荡荡的出发。当时没有电,看完电影要走十几里的路,毕竟电影队不是天天来,一两个月才转过来一次。
       我印象最深的是《沙家浜》和《红色娘子军》,还有《奇袭白虎团》、《渡江侦察记》、《永不消逝的电波》,相比较而言,我最爱看《闪闪的红星》,“潘冬子”这个英雄少年搅得我们心神不宁,电影来了我们跟踪追击,平时我们就在生产队的操场上排练,愿意扮演的角色是“嘎子”“李向阳”“潘冬子”等任务,不愿意扮演的就是“胖翻译”“日本鬼子”“胡汉三”等,每一次玩耍,都要争吵半天,现在想起来,我们与电影有不解之缘。
      《兵临城下》、《三进山城》、《平原游击队》等打仗的影片很少,电影院最火的那一年,由张鑫炎执导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风靡华夏,让看惯了普通电影的人们耳目一新,那种打斗真实刺激,人们大呼“过瘾”!
        时过境迁,露天电影曾经在六七十年代的农村风靡一时,现在销声匿迹了。六十年代初七十年代末,为了防止西方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中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电影道路。当时,全世界只有中国才发明这种携带方便,轻巧灵活,便于翻山越岭,走村过户放映的露天电影。当然各种零部件、技术指标、参考机型等等都很难在地球上找到。我们就自己设计、自己研发、自己生产电影,这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创造。
        现在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世界上曾经有过这玩意。当时电影片源不足,农民总是看那几个片子。据我了解,这种小型的电影机,输片系统要求非常严格,否则轻则映象抖动、声音模糊,重则拉片、断片,不仅中断放映,而且破坏胶片,影响发行。由于技术方面的不足以及片源方面的稀缺,为了保护自己,不与世界接轨,中国在农村电影研制方面,投资的人力物力,可以说是巨大的。
        弹指一挥间,五十多年过去了,55寸的大彩电在农村已经很普遍了。覃家岗村人的娱乐生活丰富多彩,露天电影农村几乎已经消失,但露天电影曾给农民的欢乐,孩童记忆的美好时光,却是我们那个年代,人们永远难忘的记忆。闲来无事,我把自己脑海中的记忆翻出来,讲给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回味曾经的苦难,品味现在的幸福生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的中坚力量,人人做国家的栋梁之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9-10 15: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好文章,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9-10 16:00: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秀英 于 2021-9-10 16:02 编辑

把看电影的场面 情景写得活灵活现,那时看电影真的蛮热闹!这已是一去不复返了。
为佳贴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9-10 16: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露天电影最怕下雨了,尤其是夏天的雨急而猛烈,上千人的露天聚集会瞬间散场,只有村子的土路上,三五成群的农民们,骂着,笑着,满身泥污的朝着家的方向奔跑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9-10 16: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乐此不彼地第五天跑四里路,最后追到另一个村,看了五遍还恋恋不舍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9-10 16: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写得可观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9-10 16: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俺有多年没有进电影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9-10 16: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俺觉得电视天天看,可以不进电影院。不出那个憨钱。

美中不足就是广告太多,文体明星有许多钱了,钱把他们都埋住了,都爱好做广告弄更多钱,为拜金主义推波助澜,使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9-10 20:3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全世界只有中国才发明这种携带方便,轻巧灵活,便于翻山越岭,走村过户放映的露天电影。当然各种零部件、技术指标、参考机型等等都很难在地球上找到。我们就自己设计、自己研发、自己生产电影,这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创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9-10 20:3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佳帖欣赏。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13:46 , Processed in 0.03596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