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1-9-11 16:48 编辑
在《赵必振译文集》发行座谈会上的发言
2021年7月9日,笔者在《赵必振译文集》发行座谈会上发言
好事多磨,《赵必振译文集》终于出版发行了。我记得我是从2017年年底接手点校编辑赵必振的著作,开始就叫《赵必振文集》,后来才把翻译的著作归为一类,叫《赵必振译文集》。在2018年11月首届学术研讨会上,出版发行了梁颂成教授编辑的一本文集,是译介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我负责编辑的三本书,也出了样书。但后来,问题不断,开始是编译局删掉了一些译著,如《犹太史》、《戈登将军传》等,再后来干脆转给九州出版社出版。等待时间久了一点,但现在终于出版发行,仍然是好事,值得庆贺。 我和翦甜负责的三本书,即历史卷、人物卷和哲学政治卷。历史卷包括9本书,有7本是亡国史著作,即《西里西亚巴比伦史》《土耳其史》《埃及史》《犹太史》《腓尼西亚史》和《波斯史》,这些国家都由盛到衰最后灭亡,被称为亡国史,亡国史的翻译是清末中国人担任主译者后独立译出的第一批世界史。有学者对二十世纪初的亡国史译本作过统计,所见单行本有32种,其中有这7本书就是武陵人赵必振翻译的。另外,增收两本书,一本是《东亚大势论》,讨论东亚特别是中国和日本当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另一本是《最近扬子江之大势论》,研究中国长江航运的历史和发展。这两本书,可以作历史阅读,属于部门史范畴。重视史学著作翻译的重要性,梁启超在《新史学》开篇中这样写道:“史学者,学间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 《赵必振文集·人物卷》,收集赵必振翻译日本人编著的8部人物传记。属于个人传记的有4部,即《亚历山大》《戈登将军》《拿破仑》和《惹安达克》;另外四部算列传,包括德国的文艺家传、世界女杰传、日本女权史、以及日本明治维新人物传。 亚历山大大帝,即亚历山大三世,马其顿王国(压力山大帝国)国王,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亚历山大以其雄才大略,先后统一希腊全境,进而横扫中东地区,不费一兵一卒而占领埃及全境,荡平波斯帝国,大军开到印度河流域,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占据其三。征服全境约500万平方公里。亚历山大大帝英年早逝,在短短的13年时间里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 戈登将军(1833—1885),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工兵上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他志愿到了中国,并且参与了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应李鸿章的邀请,接任洋枪队的指挥,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和清朝军队积极配合,苏州、常州的太平天国的军队相继被打败,洋枪队浪得“常胜军”称号,戈登的声望达到最高峰,清朝政府为戈登“叙功,赏黄马褂、花翎,赐提督品级章服。”以后,戈登代表英国政府处理非洲殖民地的矛盾,最后死在苏丹的喀士穆。赵必振在“译序”中注意到了社会对戈登评价褒贬不一,戈登是清朝政府利用“白皙人种而戮吾同种者”。赵必振虽然明说不敢责备戈登,但还是指出“戈登之性质,惯代人以戮其同种”。译者谴责的“是同种人之争斗,延彼之色别、貌别、身躯别者,而授以刀斧,使同种人相鱼肉,以保彼一姓一家之产业也。” 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赵必振在译者序中称赞“古今之英雄,孰不推拿破仑为第一。稍知学问者,无不震之于拿破仑之名!” 拿破仑去世后,拿破仑的传记汗牛充栋,赵必振选择日本土井晚翠君的著作,是因为这本书,“虽一区区之小册子,亦如古今大英雄之小影。呜呼!英雄往矣,得见其小影亦稍慰其景仰之意也。” 《惹安达克》的传主是法国的民族英雄贞德。岩崎徂堂、三上寄凤合著的《世界十二女杰》有她的传记,名字被译作“如安打克”。贞德是英法百年战争后期的著名的女英雄。贞德出生于法国一个叫做栋雷米的农村从小牧羊,没有文化。她声称在十六岁时的一日,在村后的大树下遇见天使圣弥额尔、圣玛加利大和圣加大肋纳,从而得到“上帝的启示”,要求她带兵收复当时由英格兰人占领的法国失地。后来她几番转折,得到兵权,于1429年解奥尔良之围,成为了闻名法国的女英雄,后带兵多次打败英格兰的侵略者,更促使拥有王位承继权的查理七世于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然而圣女贞德于1430年在贡比涅一次小冲突中为勃艮第公国所俘,不久为英格兰人以重金购去,由英格兰当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她火刑,于1431年5月30日在法国鲁昂当众处死。20年后英格兰军队被彻底逐出法国时,贞德年老的母亲说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审判贞德的案子,最终于1456年为她平反。500年后被梵蒂冈封圣。翻译宣传贞德,就是希望中国四万万同胞学习贞德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于奋斗,敢于牺牲,“惹安达克遍中国,则中国之前途,是亦打发国之前途欤!” 《德意志文豪六大家列传 》,是一部介绍德国文学家的著作,被立传的文学家有克洛卜施托克(1724—1803)、维兰德(1733—1813)、莱辛(1729—1781)、赫尔德(1744—1803)、歌德(1749—1832)和席勒(1759—1805)。这些人都是德国文学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作家。克洛卜施托克是这个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感情真挚,富于激情,形像生动,韵调优美,对“狂突进”诗人有很大影响。维兰德是启蒙运动的著名小说家,他的代表作《阿迦通的故事》是德国最初的教育小说,并且第一次提出了“和谐的人”的理想。莱辛一生写了大量著作,剧本《明娜·封·巴尔赫姆》《爱米丽雅.伽洛蒂》和《智者纳旦》以及理论著作《拉奥孔,或论画与诗的界限》和《汉堡剧评》等,都是举世闻名的作品。莱辛是德国资产阶级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同时对现实主义的文学(特别是戏剧)理论和美学思想的发展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歌德接受了赫尔德的思想,经过自己的加工和提高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中,从而影响了几乎所有的狂飙突进作家。如果说歌德是狂飙突进运动的旗手,那么赫尔德是这个运动实际的精神领袖。1773年歌德发表的《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是狂飙突进的第一部代表作。1774年出版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使歌德不仅蜚声国内,而且引起欧洲的广泛注意,成为德国文学中第一部产生世界影响的作品。 席勒是和歌德齐名的德国启蒙文学家。席勒在青年时期,在狂飙突进精神的影响下,写出了成名作《强盗》和《阴谋与爱情》,确立了他的反对封建制度、争取自由和唤起民族觉醒的创作道路。恩格斯说《强盗》这部剧作是“歌颂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的青年”。歌德与席勒的友情更是足以照彻欧洲文学史半边天空的传奇。年长成熟的歌德给了席勒安定的呵护,而年轻激越的席勒给了歌德新的创作热情,于是《浮士德》跃出水面,它的光焰穿过历史的黑暗点亮了今天的天空。 《世界十二女杰》,立传的十二个女杰,从国籍来说,法国有5人,英国2人;意大利、俄国、西班牙、美国和德国各1人;其中女皇(王)有3人,即俄国的叶卡捷琳娜大帝,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一世和西班牙女王伊莎贝尔;另外还有巴黎公社女英雄米歇尔和著名的法国女英雄贞德,等。赵必振翻译的《世界十二女杰》,是晚清时期传入中国的第一本女杰传记著作,在当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新民丛报”》为其做新书广告,明确界定该书对晚晴女性的典范意义:“英雄豪杰,不分男女。中国数千年来,废女子不用,而女子之杰出者,盖寥寥罕闻矣。读此书载世界女杰,皆可歌可泣,可敬可慕,饷我中国。吾知女子中必有闻而兴起者矣。女子犹如此,男子更可以兴矣。”1904年,杨千里以《世界十二女杰》为原本,编成了女学生教材《女子新读本》的下半部分(上半部分的内容为中国本土的英雄)。 赵必振翻译的《东亚女权萌芽小史》,在1903年问世。《新民丛报》称赞该书记录了“明治以来,闺秀见称予时者,德才品学皆足为女界之模范者”,意在将书中女杰定为晚清女性的榜样。赵必振在译者序中说的很明白:“是编皆纪自明治以来,闺秀之见称于时者,辑其逸事,为言女权者之谈助焉。详而述之,是殆空谷而闻足音欤,抑亦去国而见似人者欤!” 《东亚女权萌芽小史》建构的是日本女性形象,大都属于贤妻良母型的,当然书中也单独为洋学家加藤锦子、小说家田边龙子、西洋音乐家幸田洋子和文家及书画家税所敦子等少数才女立传,所以,该书提供的新女性实质有限,影响不及《世界十二女杰》。 《日本维新慷慨史》,原名《慷慨家列传》,赵必振翻译时更改为此名。西村三郎撰,赵必振译编。上、下二卷。为日本维新名士列传。述吉田松阴、赖山阳、水户齐昭、木户孝允等35人事迹。编辑体例以“先觉者为首,以攘夷者次之,以维新功臣殿之”,亦概述维新历史,并主张以“破坏”改造社会。作者以资产阶级观点论述明治维新,书前序说“其书详于我国维新之改革,文明之进步。凡有关于国步者,述其事迹至周且详,而于爱国志士,艰难奔走,躬膺刀锯鼎镬而不辞,以及时势变迁,人情隆替,无不记之”;“欲求社会之进步,必不能无所改革。欲求改革,则万不能无破坏之势。必破坏有多少,而后进步有多少。所谓雨不破块,则地不能成膏腴,风不鸣条,则林不能除败叶,此天下之公理哉。”赵必振翻译此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鼓吹效法日本明治维新的榜样,并用日本明治维新志士的精神来来鼓舞、要求改革的中国志士仁人。因此,他在译文中插有译者按语,发表自己的看法,如他在评论藤田东湖先生时,联系我国时事,将日本攘夷志士与我国腐败朝臣相比较,“一正此举亦殊卤莽。攘夷者在于政治学术,岂可以血气从事乎。幸而不成,否则徒 祸耳。虽然意气凛凛,至今犹有生气。岂者吾国之朝言攘夷大势,去即摇尾乞怜,媚外唯恐不及者,所可借为口实也。” 《赵必振译文集·哲学政治卷》,汇集赵必振的译著共8部。属于哲学类著作的有《人圆主义》,《精神之教育》,和《最新伦理学》,共3部书。属于政治类的有5部书,具体说,行政类的著作3部,有《社会改良论》,《英国地方政治论》,有《内地杂居续论》;还有两部书是关于教育的著作,归类政治,不无不可,有《万国教育志》和《女学生》。 划归哲学类的三本书,《人圆主义》的内容包括“知识哲学”“社会哲学”和“人生哲学”,很明确属于哲学,但原著全称标题却是“伦理教育 人圆主义”,显然作者自己有意把它归于伦理学;《最新伦理学》,更不用说。《精神之教育》,书的原名是“立身策”,可以概括在人生哲学一类。考虑哲学是一个大范畴,包括伦理学,所以完全可以用“哲学”概括三部书的内容。晚清时期,日本成为西方伦理学输入中国的主要渠道。“伦理学”这个词就来自日本。日本明治年间重视西方伦理学的输入,最初将“ethics”译作“名教学”“彝伦学”“道义学”,后来借用汉语中“伦理”这个词,把它译成“伦理学”。我国的启蒙思想家、思想敏锐的知识分子和留日学生立即成为传播西方伦理学的主导力量。1901年,樊炳清翻译井上哲次郎、高山林次郎的《伦理学教科书》,由江楚编译局作为科学丛书之一种出版,之后翻译出版伦理学方面的书日渐增多,其中就有乙竹岩造的《新世界伦理学》。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上呈光绪帝《日本辩证考》的同时,上呈一部《日本书目志》。梁启超执笔的推荐文章《读日本书目志书后》,劝说“我国公卿读读行政学之书”,这一劝说在当时广为流传。康有为《日本书目志》行政学书目27本,赵必振重译的由日本文学士久米金弥翻译的英国人希幼陆西列洛度利科著的《英国地方政治论》,名列其中,并且列为开篇的第一本书。赵必振翻译《英国地方政治论》的目的非常明确,自不待说!《内地杂居续论》,是日本大哲学家井上哲次郎的著作。之所以称“续论”,是因为他在前一年即明治二十三年(1898),曾在日本就废除与外国签署的不平等条约之后外国人进入日本的居住问题展开的大讨论中,发表过看法,有著作问世。“续论”,既表明作者认为这个问题的重要以及自己的重视,同时作者的观点也更加成熟。在近代正常的国际关系中,允许入境外国人在内地杂居是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鸦片战争后中外议定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时,清廷坚持在五口议定口岸界址,并严格限制外国人只能在口岸界址之内活动。而列强则力图通过各种手段实际获取内地杂居权。近代史上(19世纪下半叶),日本也曾被欧美列强签订过不平等条约。故赵必振翻译此文,借日本之鉴,照中国之现实。赵必振在译著“序”中说,庚子前,担忧的是“人人言排外”;庚子后,国民一变而“媚外”也,媚外更危险。并且说,“自今以后,吾不患欧化主义之不普及于吾国,而患吾国无唱保存国粹者焉。”
《万国教育志》,寺田勇吉著。原名“教育制度”,研究教育在国家的地位,以及对欧美和日本教育制度的历史、现状的考察。认为“国家之立脚地在于教育”,“无论如何之国家,必先确立教育之制度而后可”。《女学生》,佐藤竹藏编辑,赵必振节译。节译者“序目”说,这是一本介绍日本女子教育发展历史的书,对当时我国刚刚萌芽的“女学”,有借鉴意义。但因为作者对日本女子教育的流弊“冷嘲热骂”不无过甚,竟至排斥男女同权,过于保守,因此节译,去粗取精,介绍给国人。 赵必振一生致力于推翻清代封建王朝,他与何来保在常德组建自立军,响应唐才常的起义,事泄经广西逃亡日本的。他在日本改变斗争方式,寻找到马克思主义,在向国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翻译进步著作,从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传播真理,启蒙、唤醒国人推翻帝制,复兴中国。他临时突击日语,几乎就在学习中进行翻译,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以及它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热忱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鼎城区党史办交给我们编辑《赵必振译文集》任务,时间紧(指校注,编辑),任务重,我们勉为其难。肯定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时间关系,这里我们就不说了,无论如何,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个研究赵必振思想的资料,不至于无米下锅。通过大家的努力,赵必振的研究会越来越深入。 2021年7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