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贺龙去长征 王国玫 游连生, 1916年12月18日出生于澧县甘溪古堰头。1935年8月在大堰垱参加红军,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在攻打隆化时,他与董存瑞共同战斗,董存瑞英勇献身。1954年,他转业到长沙工作,先后担任湖南省军区干部文化学校三大队大队长和湖南省医药公司经理等职。2013年因病去世,享年97岁。 一、参加红军 1935年8月,贺龙率部攻下甘溪滩一带后,住在古堰头老街三元乡乡公所。可是老街冷冷清清,大部分的店铺都关门了。游连生的家也在附近,在红军到来之前,一些人传说红军是土匪,他们“共产共妻”。游连生全家跟邻居们一道早就躲藏到山里去了。他们对红军的概念只是先入为主的恐惧。 第二天,躲在山上的游连生一家听说红军没收了土豪财产,正在开仓赈济,给穷人分粮食。这让很多躲在山上的农民半信半疑。游连生大着胆子下山一看,果真看见红军正给守在家里的老人送大米,于是上山喊众人回家。下山后的老百姓中,有识字的人好奇地念着红军写在墙上的标语,“打土豪,分田地”,“红军是穷人的救星”,“红军是农民的军队”,“建立苏维埃政权”…… 红军一边开仓赈济,一边宣传共产党为人民打天下的政策,动员青壮年参加红军。但人们还是心存戒备,有几个年轻人跃跃欲试,却被父母拉回家去。 贺龙率部攻克澧县城后,在大堰垱西街的骡马行、王家厂的关庙里、闸口的河滩上、金山的杨家坪、洞市的申家冲、甘溪滩的古堰头等地一边筹措军饷,一边搭起了赈济棚,救济百姓。 19岁的游连生也天天打听着红军的消息,和同村的几个年轻人,一说起红军就兴奋不已。这天,在山上砍柴的他,听说贺龙的部队正在离此地四十多里远的大堰垱招兵,高兴的不得了,立即邀上堂侄游业根,要去大堰垱报名当红军。 他俩下山后又邀集了十几个伙伴,瞒着家人向大堰垱出发,一路上说说笑笑,无比激动。 兴奋过后,有些人因为没告诉父母,感到后怕,走路也慢了下来,有的因牵挂家人,有的不想离乡背井,半路上,他们打起了退堂鼓,十几个伙伴陆陆续续都返回了,只有游连生和游业根仍然坚定地直奔大堰垱。 到达大堰垱时,天已黑了。他们打听到招兵的地点设在曹家大屋,又立即赶往那里,报名加入了红军。 贺龙这次招兵,在大堰垱就招了一个连,而整个澧县招收的红军新战士达六千人,使得红军的新兵连、新兵营、新兵团相继成立,仅在澧县就扩编了两个师。 游连生在新兵连训练一个月后,因为各方面出类拔萃,被分到红二方面军六师十六团警卫排。为此他感到非常自豪,既新奇又高兴。 但游连生并不了解当时整个红军所处的严峻形势。9月上旬,在敌军新的大规模“围剿”即将开始时,游连生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乡,随红二方面军撤离澧县,集结在石门西北维新、仙阳、大兴、磨岗隘一带,寻机破敌。 二、开始长征 1935年11月19日,游连生和游业根随着部队从桑植的刘家坪出发,踏上了红二军的长征之路。同连的战友几乎都是澧县人,在行军作战中比较团结,相互照应,亲如兄弟。 他们经过2天急行军,20日黄昏到达大庸溪口附近的张家湾,一举突破敌人坚固的澧水封锁线,占领了溆浦,随后进入新化城内。 游连生所在的十六团作为先遣队东进,将追击之敌全部吸引过去。当桂军开始北调后,红二方面军又转向西进。不料敌军已做好防守准备,游连生和战友们只好撤退,决定改道武阳,渡过巫水,转向北进。 时值严冬大雪,地处高山峻岭,游连生和战友们忍受寒冷和饥饿,沿着山中崎岖小道兼程急进,在江西街和托口再次抢渡沅江。 1936年1月1日,红二方面军进到芷江以西冷水铺地区,将追击的敌人全部甩到了后面。 游连生和战友们经过多日的急行军和作战,已相当疲惫,就在此地休息。司令部设在街上的老字号“春和瑞”里,贺龙在此召开了红二方面军的新年大会,总结了长征以来的情况,然后做了政治动员,他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短短四个月,19岁的游连生感觉自己长大了不少。一路行军与作战,虽然苦不堪言,但却磨练了他的意志。在迂回曲折的机动作战中,他渐渐发现贺龙是一个战无不胜的军事指挥员,跟着他,相信一定能走出困境,最终取得胜利。 三、龙溪口战役 一路征战,游连生目睹过不少战友牺牲,每一次,当他亲眼看着身边的战友倒下时,就会感到一阵揪心的痛,随即,这种痛便转化为一股神奇的力量,使他有一种与敌人决一死战的雄心。可他没有想到,在接下来的一场战斗中,他失去了最好的伙伴。 5日8时,游连生和战友们从龙溪口、新晃出发。下午在上坪和对河铺之间与敌16师的先头部队遭遇,战斗十分激烈。第二天下午敌19、63师相继赶来增援。结果在敌援兵猛烈反击下,游连生和战友们被迫退回原阵地。战斗打成了消耗战,虽毙伤敌近千人,但红军也伤亡惨重,游连生的堂侄游业根在这次战斗中壮烈牺牲。 战场上牺牲一个人就是一瞬间的事,虽然每一个战士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但每当身边的战友倒下时,任何人的心都不免一阵颤栗。 游连生也是如此,当他亲眼看到堂侄中弹倒下时,他扑了上去,呼喊着他的名字,当确信他已经死亡时,游连生的泪水夺眶而出。 他想到那天在山上打柴时,邀堂侄赶往大堰垱参加红军的情景,如果当初不邀他出来,也许他会平平安安度过余生…… 来不及多想,游连生又投入了战斗。战斗结束后,他和战友就地安葬了堂侄。在坟前,他哽咽着说:“业根,你好好安息吧,我们还得出发!” 四、抢渡乌江 贺龙部决定继续向西挺进,到乌江以西广大地区活动,争取在贵州西部黔西、大定、毕节地区建立根据地。 去这些地方,必须要过乌江。乌江水流湍急,岸陡滩险。红军决定在石阡、江口地区休整7天。 在这期间,因为堂侄的牺牲,游连生的心绪一直很乱,情绪也很低落,后来在战友和指导员的开导下,才慢慢开朗起来。他知道革命是要付出牺牲的,也许有一天,自己也会光荣牺牲,没有这种牺牲精神,所有人都贪生怕死,革命就不会成功。 在思考中,游连生开始变得成熟起来。如果说在这之前的行军作战,靠的是一腔热血的话,那么如今靠的就是坚定的信仰,他有了强烈入党的想法。 有了入党的想法后,游连生就积极地加入到先遣队,为大部队前行扫清障碍。他和先遣队迅速奔袭镇西卫,抢占鸭池河渡口。 侦察大队从修文出发,连夜急行军110多里,赶到了鸭池河东岸。在当地群众帮助下,他们迅速消灭江东守敌一个连。但船却在对岸,夜里相互看不清,机智的游连生立即让俘虏喊话,使对方误以为是自己人,从河对岸骗过来一只小船,然后先遣队分批渡到对岸接应主力。 天明后,红6师主力赶到,立即以猛烈火力压制对岸山上敌军,消灭看船守敌,夺取大船。当日下午,大部队胜利渡过乌江。 至傍晚,敌23师和99师才赶到乌江东岸,而红军早已毁船封江。之后又攻占毕节县城。红6师受到贺龙的表扬,游连生由侦察兵升为侦察班长。 这一天,游连生和战友们听到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贺龙接到红军总部电报:渡过金沙江,到雅龙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他们兴奋异常,当即决定北渡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会合中央红军,北上抗日。 游连生和战友们立即开始以抢渡金沙江为目的的战略转移。部队利用在盘县3天休整时间招收新兵,游连生带领战友四处张贴标语,动员群众参军北上抗日。贺龙也在军队中进行政治动员、组织整顿,同时做物资准备,准备向大渡河前进。 到达鹤庆后,贺龙确定了渡江部署,以红4师为前卫首先渡江,游连生所在的红6师16团担任掩护最后渡江。 待数万追兵赶到江边时,只见红军写下的大幅醒目标语:“来时接到宣威城,走时送到石鼓镇,费心、费心,请回、请回。”追来的敌军看到这标语,气得跳脚。 五、甘孜会师 渡过金沙江后,游连生和战友们准备向雪山进军。雪山最高处海拔5300多米,山势陡峭险峻,终年积雪。由于高原缺氧,气候变化多端,游连生感觉体力不支,头痛欲裂,但他还是坚持着向前行,中途还遭遇小股反动武装骚扰。 这3座大雪山,一座比一座高,山势陡峭,道路崎岖,铺满厚厚积雪,气候瞬息万变,时而阴霾迷漫,狂风大雪,急雨冰雹,时而晴天丽日,阳光刺目。愈往上走,空气愈加稀薄,呼吸愈加困难。倘若在山上停步休息,就有倒毙的危险,稍有不慎就可能跌下深崖,必须踏着前面的脚窝一步一步紧跟着走。 有的战士被锋利的冰茬划破了脚,有的把草鞋陷在雪里,只好光着脚走路。游连生也感觉越来越吃力,但看着身后走不动的战友,他便顾不上自己的疲惫,来回一个一个地搀扶,好几次从战友背上接过沉重的行军包,背在自己的肩上。就这样,大家互相关心,奋不顾身地抢救遇险的战友。 尽管战友们相互关爱,但因高山缺氧,饥寒交迫,还是有不少澧县战友倒在了雪山上,游连生感到心里无比的疼痛。 7月1日,红二方面军齐集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这一天,让游连生最难忘记的是,他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朱德总司令,这让他非常激动。 游连生和战友们还收到了红四方面军亲手编织的毛衣、毛袜。这是他生平第一次穿毛衣,那份感动,让他终身难忘。接着,游连生与四方面军的战士交流过草地和战斗的经验。整个部队欢腾鼓舞,人人心情激动,一扫连日来过雪山的艰难困苦所带来的阴霾。 第二天,在甘孜举行了庆祝两大主力会师的盛大联欢会。 甘孜会师的喜悦很快就被过草地的艰辛所替代,在整个长征途中,过草地就像一场噩梦,让游连生难以忘怀。 从甘孜北上,所经过的最艰苦地段是人迹罕至的大草原。游连生和战友们终日行进在荒凉的原野,举目望去,荒野一片,不见村庄,不见人烟,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看上去是草地,踩上去却地面松软,污水四溢,水草乜斜,遍地泥泞,有时还陷入深草泥坑间。 游连生和战友们在行进中一步一陷,拖泥带水,极为艰难。一旦不慎陷入泥沼,往往会愈陷愈深,以至泥水没顶丧失生命。 而且地处高原,空气稀薄,天气多变,忽而晴空万里,忽而阴云密布,忽而大雨淋漓,忽而风雪交加。游连生感觉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当时最大问题是粮食奇缺,他们尽一切可能寻找可以食用的东西,力争不要饿死。 担任后卫的游连生所在的16团,他们是两个方面军的最后卫,除了自己本身忍饥挨饿外,还得负责收容掉队人员,所收的掉队人员大大超过了本团人数。他们有时连野菜都难以找到,许多战士鸠形鹄面,异常憔悴,因饥饿、寒冷而至重病、掉队,牺牲的比率不断增加。 游连生觉得自己也挺不住了,连续发烧多日,感觉身子像稀泥一样软弱无力,死神一步步地向自己逼近。如果死在和敌人拼杀的战场上,倒也无憾,可死在这草地上就太不值了。他怕自己倒下,强撑着往前挪…… 他的蹒跚引起了特派员的注意,立即找来一匹战马,把他扶上了马。晚上休息时,团司号长找来一勺炒面让他吃下,也正是这一勺炒面所带来的能量和关爱,支撑着游连生走完了草地。 当走出草地,看到了村落、人群及牛羊时,游连生和战友们都有一种压抑不住的激动。那是发自肺腑的喜悦心情,仿佛从死亡世界又重新回到了人间。 走完长征后,游连生迫不急待地向党支部提交了入党的申请,经过一年的考验, 1937年10月,21岁的游连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然后奔向了抗日前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