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津市万石诗 于 2021-9-16 07:09 编辑
欢腾的德夯
胡红江
当我们的汽车驶入德夯苗寨,已是傍晚时分。德夯实际上是一个峡谷,除了进山公路,三面都被突兀奇崛的山峰所包围。这些黑黝黝的如同刀劈斧削的山峰临空而立,使你只能看到头顶的天空,你的视线中消失了绿树、田野、河流、山丘,只有这仿佛从远古洪荒时代走来的梦幻般的巨峡。 还容不得你细想,你就被骤然而起的鼓声、锣声、号角声、鞭炮声所惊醒。眼前是一群矮小的山民,戴着黑头帕,身着对襟开的黑衣,吹吹打打,载歌载舞,欢欢喜喜地迎上前来。你就这样被簇拥着走向山寨大门。到了门口却不让进,门内突然拥出红衣苗女,戴着银头饰,颈上手上晃动着银锁银链银圈,从她们中间爆发出一阵清脆悦耳但又听不明白的苗歌。好客的主人告诉你,这是欢迎客人的迎宾歌,也叫拦门歌,你不对上三首歌是不让进的。好在来的客人都有在卡拉ok歌厅里锻炼出来的胆气和歌喉,一个个涨红着脸和活泼调皮的苗女对起歌来。三巡歌后又从门内拥出一群苗女,一个个手中端着满斟的米酒,迎上前来,使得你躲也不是走也不是。这叫拦门酒,不喝三碗不想进门。这可苦了不会喝酒的客人。有酒量的连饮三碗,昂首大步进门,没有酒量的咬着牙根往嘴里灌,不少酒就洒在了颈上衣上,总算喝完了才摇摇晃晃的走进门来。 苗寨里早已是一遍沸腾。鞭炮声到处炸响,有的山民用专事喜庆活动的铳,将一颗颗炮弹射向空中,在这峡谷间引起震耳的轰鸣。青年男女们歌舞欢跳,引领客人参观他们的住房和自己制作的工艺品。有意思的是在一个供奉着苗族神灵的堂屋外面,有一堆香火,每个客人必须绕着走三圈,然后才可以进去膜拜,惟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你平安如意。 今天,苗民的生活已有了根本的改善。他们对客人如此的热烈欢迎,不仅出自他们好客的天性和传统,而且近年来兴起的民族风情旅游使他们找到了一条致富的门路,他们怎么会不热烈欢迎能给他们带来财运的客人呢? 晚饭是在苗家的竹楼上吃的。漂亮的苗女端着酒壶给每个人发了一只筷子,我问她,这表示一种什么意思,一个小伙子回答说表示“一心一意”。这个大家认可的答案赢的满堂喝彩,苗女即奖励他一杯热辣辣的苞谷烧。接着,苗女又一个个地与客人对唱山歌,唱得好的都得奖励一杯苞谷烧。一杯杯苞谷烧喝下去,热辣辣的象一团火从嘴巴里烧到肚子里。边唱边喝,整个竹楼上欢声笑语,热闹非常。 夜幕降临德夯,高耸的奇峰遮住了周遭的光源,其黝黑的身影显得愈加伟岸和神秘。德夯在经过了短暂的休整之后将欢乐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在星光灯光的辉映中,人们来到山寨中央的一个开阔的广场,刚刚在环绕场周的看台上落坐,篝火晚会就在锣鼓喧天中开始了。在一个神态庄严的法师的引领下,一队衣着古朴,好像苗族先民的人高举着各种仪帐缓缓走来,法师在庄严肃穆的音乐声中掏出两块石头对着一根引火棒不停地使劲敲打,只见敲打的石头间火星四溅,不一会,引火棒被点着了,人们欢呼雀跃,一会儿,众多的引火棒被点燃,大家一齐将引火棒投入堆好的柴火之中,顿时熊熊烈火燃烧起来了,人们围着篝火热烈地跳啊唱啊。这一场景无疑是重现了古代苗民获得火种的一幕。火,使先民们烧烤食物,使得各种食物变得容易消化吸收而有益于健康;火,使得冬天可以燃烧取暖,人们免去了冷冻难熬的痛苦;火,使得漫漫长夜可以看到光明,人们获得了更多的时间来从事劳动和创作;火,使得人们勇气倍增,从此有了可以战胜各种毒蛇猛兽的利器。火在人类的发展史中是如此的重要,看来流行于许多民族中的拜火教是有其根源的。 接下来的节目欢快而热烈,充满生活气息。有反映田间劳动、林间狩猎的;有反映抵抗外侮、骁勇作战的;有反映祭奠祖先、拜神娱神的;更多的是反映男女爱情、两情相悦的。你一定会发现,苗族人民的爱情观是相当自由、开放、健康的。有一个《赶边边场》的节目生动再现了青年男女自由恋爱自由结合的场景。赶场,就是几天一次的商贸集会。边边场,就是集市旁边专门谈爱结合的场所。一个男青年相中一个女青年,可以大胆地打她一下摸她一下,或者将一朵花丢进她的背篓之中,她如果同意了,或者扭妮作态,拉拉扯扯一阵,或者大胆奔放,即刻和他抱成一团,经过一段嘻戏调情,最后都成双成对,在夜幕下隐入山林。导游会告诉你,苗族青年的恋爱是完全自由自主的,但结婚之后却要严守妇道,忠于丈夫,孝敬公婆,外人是不得对她染指并存妄想之心的。 苗族民间歌舞中有不少敬神娯神的成份,这些都来源于古代的巫术,人们敬畏那些法师,是神给予了他们超自然的力量,他们每每可以为人们排忧解难,驱邪赶鬼,保一方平安。在这个晚上,有两位法师登场。只见他们手舞足蹈,嘴中念念有词,运气运神了好一阵,其中一人跑到篝火边,用火钳夹着一块烧红了的铁板放在桌子上,然后用牙齿将它咬了起来。另一个法师在用竹签划了好一阵符之后,用牙齿啃咬一只磁碗,咔哧咔哧地将磁碗啃成碎片吞入肚内,观众中一遍哗然,个个看得目瞪口呆,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其实,此类表演应该是杂技和魔术的结合。 真正激动人心的表演是苗族花鼓。一面硕大的鼓架了起来,一个男青年有节奏又力度均衡地敲着鼓梆,一个穿着短衣短裤的漂亮女子跳跃翻滚地来到场上,只见她手舞两个缠着红绸子的棒锤,变幻各种舞姿,但点点鼓锤都敲在鼓面上。时而像高山流水般和谐娓婉,时而像冲锋的马蹄般激越昂扬,时而像喷泉般倾吐着无比的怨愤,时而像百灵鸟叫般抒发出内心的欢乐。她像一只欢快的大鸟在鼓面上飞翔跳跃,阵阵鼓点敲到观众的心坎上,人们似乎也在激动地奔跑跳跃。苗族花鼓是苗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在平常生活中是节庆欢乐的表演,在战争年代是激励斗志呼唤冲锋的号角,它是须臾不可离开的民族之魂,今天,它以更加昂扬激越的鼓点伴随着这个古老的民族走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 苗族歌舞不仅富有艺术性和生活情趣,而且互动性极强,往往台上台下歌声互答,眉眼传情,表演者和观众融为一体。节目中有两个苗女捧着一丛花草边唱着歌边搜寻着她们中意的观众,相中后就将花草丢到他身上,于是观众就起哄要他到台上唱一首歌或者跳一个舞,很多人忸忸捏捏一阵后都表演了,个别人可能真的“五音不全”,实在无法表演节目,这时,只见一群红衣苗女冲上台来,七手八脚将这男子抬起,在观众一片吆喝声中,一下一下地在地上打夯,逗得满堂哄笑,这就是苗家的“打油”。还有一个叫做“抢草墩”的节目。漂亮的苗女选中男观众,一起上台来一对对坐在草墩上,边唱着歌边一前一后地摇晃,摇得愈来愈快,突然,苗女一闪身让开,毫无准备的男人们一个趔趄都倒在了地上,又引得台下一片哄笑。 苗族歌舞在欢乐的气氛中走到了尾声。最后在歌声中大家都走上台来,手牵着手围着篝火尽情地跳啊唱啊,仿佛又回到了孩提时代。这时,所有的灯光都打开了,五彩斑斓的礼花绽放在夜空,照亮了深隧的峡谷,照亮了苗家山寨,照亮了人们绯红的脸庞。 德夯苗寨充满民族风情的夜晚给每个游客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美好印象,愿她就象本地独有的“酒鬼酒”一样永远散发出浓烈的醇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