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一幅迷人的图画,描绘出美丽动人的故事;童年是一曲婉转悠扬的笛歌,吹奏出纯洁美好的幻想;童年是一束绚丽的茉莉,散发出醉人心扉的芳香;童年是一只金色海滩的贝壳,放射出绚丽多彩的光芒。五光十色的童年,是人生的第一个阶梯,是进步的第一个脚印,是旅途的第一个站点。 50年前的童年,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开心益智,捧腹喷饭,回味无穷。
9岁那年,我家刚搬进九队新屋。屋后两百多米处,有一棵半高不大的麦李树,挺立在九队麦地边,麦地下面是七队的稻田,田那头是七队仿哥的屋。我想,这果树,两个队,两家人都管不了,权属不清,当然也就是野果。我和弟弟早就盘算着,想抢占先机,把麦李摘到手,一饱口福。 李子终于熟了,甜脆芳香,不酸不涩,是上好的“珍珠籽”。巴望到中午,我和弟弟提着淘篓,佯装在树下扯猪草。此时,社员已收工回家,家家炊烟袅袅,四周不见人影。我迅速爬上树去,弟弟站在树下,端着淘篓接着果子。 “汪汪汪!”一条黑狗突然从仿哥家窜出来,远远地望着我们叫着。 这分明是野果嘛!怎么摘不得?我不理会,继续摘李子。 “ja,你胆子真大呀!敢摘我的麦李!”这时,我才发现仿哥已经站在树下,望着我直笑,胜利者的笑。 “嘿!野麦李嘛,谁摘归谁呗!”我从树上跳下来,还是觉得有些理屈。 “就算是野果子,见者也有份哩!”仿哥随手捡了几粒,边吃边说,若无其事地走了。仿哥快30岁,高一米八几,标准的帅哥,大家叫他“长腿”。“长腿”走路一阵风,眨眼间就不见了。 回家后,母亲批评了我,她说,这树是仿哥家栽的,以前归了公家,今年公共食堂解散了,又归他家了。我真还有点儿不服气。第二年,我在迟疑中还没动手,仿哥的菊妹子就先摘了,霞嫂给我们送了半篮子。第三年,我们搬回三队老屋了。以后上了学,必经此地,尽管累累硕果,我馋涎欲滴但从没伸手。 我的老家,广袤无垠,美丽富饶。我们这群充满野性的放牛娃娃、砍柴哥哥,割草妹妹,不知天高地厚,忘掉自我,肆无忌惮,放飞幻想的翅膀,大地当床,森林为帐,鱼鸟充菜,野果代粮,河中洗了澡,堰塘去摆脚。真乃“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我们溜进菜园、瓜地,不管自家他家,不分生瓜熟瓜,以闪电之速,扯上几条菜瓜、黄瓜,有的还连着藤蔓,拔腿就跑。每每桃子还是浑身茸毛的时候,就填进了我们的肚子。 十分惋惜的是,只知“樱桃好吃”,但始终没能得手。家乡樱桃相当少,在我们小屁股的视觉里,仅发现一棵,而它恰恰长在谭家的菜园里,又正对着大门,谭妈妈就坐在门边,手里端着咪壶咪着茶,时不时地瞅那樱桃树几眼。茶喝够了,又抬起腿边的水烟枪,“吧嗒、吧嗒”地放出烟雾来。还有睡在她身边的那条麻狗,凶得很,又灵敏,我还只是瞟一下那樱桃树,它就“汪汪汪”的没完没了。 我们只得把目标瞄准野果,寻着野果,跟着野果走。满山遍野的桑葚、黄楂果、狗屎柑、野板栗、苦李,黄瓜李,还有松毛糖,信手可摘,粒粒香甜。一簇簇檬树,挂满了鲜红的檬,我们因“檬”而陶醉。檬和桑葚,与草莓相差无几,水汪汪、甜蜜蜜、香喷喷,落口消融。吃够了,摘下一片油桐叶,将檬包着,拿回家孝敬父母。 享受与难受,是一对孪生兄弟。经常被荆棘刺破衣服,划伤手脚,已习以为常。最难受的是蜂蜇,稍不留神,碰到黄蜂窝,麻烦可大了。群蜂齐飞,躲闪不及,脸上蜇上几口,马上焦辣火燎,红肿,奇疼难忍。更有甚者,草地里、树枝上,突然滑出一条蛇,有青的、黑的、花的、黑白节的,昂着头向你示威,我们没命地奔跑,每次总有一两位摔得鼻青脸肿。 在那个年代,我们以为一切都是公家的。那些独占果实,容不得我们吃几个果子的主儿们,被几个“嘎子”弄出许多恶作剧,今天看来可笑可怜可恼,也有些过分! h和m胆大心细,没有上不了的树,没有摘不尽的果。那天傍晚,双双攀上李子树,使劲一阵一阵地摇踏,果子“哗哗”撒落一地,在我们纷纷抢拾的时候,树上的h、m早已赤膊上阵,褂子两袖装得鼓鼓的,搭在脖子上了。 “g来了,快跑,快跑呀!”不知谁叫起来,大伙拔腿就跑。可怜h、m滑下树来,被逮个正着。无论怎么雄辩,在两个大人一个小孩的强权下,h和m怒不可遏地缴械投降了。 但是,第二天,g家的南瓜藤上没瓜了,没尖了。屋前堰塘边,那白天黑夜都要用的洗菜桥板浮在堰中间去了……谁干的?天知,地知,还有小屁股们知。
我们儿时的幼儿园,漫无边际,五彩缤纷,是城市儿童们望尘莫及的。 从襁褓中刚站起来,我们晃晃悠悠,牙牙学语,游戏就开始了。能说会走了,在大人们的指导和大孩子们的带领下,我们这些天真烂漫的鼻涕宝,迎着太阳,踏着月光,在屋子内外,在亲朋家中,跳“房子”,赶“羊伢”,丢“草把”,以增体力,以益心智。 再稍大一点儿,开始帮助家里,做家务、放牛了。小兵张嘎式的小英雄,三五成群,田头地边,山上水下,拉开阵势,开展“伙计棍”、“放牛歌”的比赛,不是赢我一把柴火,就是你赔一首歌。 夏天,男孩子的天下。赤膊光腚,在烈日下,劳动、玩耍,闹腾得浑身汗泥,脸上像卧泥水牛的屁股。有几个不信邪的黑“乌龟”,串通伙伴,沆瀣一气,一阵风似的,“扑通!扑通!”地跳进小河中、山塘里,洗个干净,游个爽快。待父母们拿着小棍突然出现的时候,我们已穿好衣服了,有的甚至早就赤条条地逃之夭夭了。 抓籽、打啵,跳绳、恰多多(即捉迷藏),都是一对一,正是雨天玩的好项目。用废旧书报纸,折叠成十公分见方的纸板,叫做“啵”,将其放在地上,以纸板摔打纸板,打翻归己就算赢。我和进哥、峰元两弟,不仅打得“啵啵”阵阵,汗流浃背,而且打出了新花样,将两人对赛,发展为4人淘汰赛。 “丢卦”,是美食与娱乐的完美统一。初夏季节,蓝天白云。晒垫里的豌豆(即蚕豆),淡绿饱满,惹你口水。傍晚,母亲和往年一样,用河砂爆炒两升。我们姐弟仨,将其一分为三,嘴里立刻“嘣嘣”作响,屋里飘溢着奇香。 “丢卦吧!丢卦!”我嚷着。姐姐挑选一粒硕大饱满的豌豆,口中轻轻一磕,然后剥出两块完整的豆瓣,顺手丢在桌面。 “嘿嘿!阳卦哩!我赢了!” 两块豆瓣伏着,我和弟弟乖乖地各送姐姐5颗蚕豆。 轮到我了,朝两块豆瓣吹一口仙气,注视空中片刻,然后诡秘一笑,轻轻地丢了下去。 “糟糕!阴卦!”我两眼盯着卦豆,极不情愿地将5粒蚕豆扔给姐姐。 轮到弟弟,两块豆瓣一仰一伏,当然不赔不赚。 连续玩下来,输赢相差不多。我,嘴馋牙快,不到两个小时,自己的那份蚕豆所剩无几。再轮到我时,将两粒卦豆,迅速丢进嘴中,边嚼边都囔: “不搞了!收场了!”姐姐白眼,弟弟无奈。
妙趣横生的乡土童歌和原始游戏,只是我们儿时文娱生活的一部分。大人堆里听白话,说鼓声中知古书,跋山涉水看电影,留声机里学洋戏,自制道具唱皮影。戏文满天,美不胜收,丰富多彩,别具特色。其实,天真烂漫的童年,本身就是主题永恒的戏文。 我第一次听书不足8岁,说书先生一饼鼓,两只鼓签,精彩的演说,让我如醉如痴,入神着迷,整整一个通宵没有合眼。一觉醒来,《蟒龙岭》(又名《刘子英打虎》)的曲折情节、鲜活人物和感人精神,一如昨夜所述。英雄刘子英,义肝侠胆,神力盖世,双手拔起大树,一棒崩死老虎。文弱书生许觉春,九死一生,百折不挠,在英雄的帮助下,考中状元,衣锦还乡。我折服英雄,更佩服书生。从此,哪里有说书的,哪里就有我。 老家农村,办红白喜事,排场大的,打说鼓、对鼓。说鼓,一人打鼓边说边唱,两人唢呐吹破天空,热热闹闹。对鼓,一男一女,各执一鼓,有说有唱,一唱一和,委实动听。 一般喜事,只打个渔鼓。渔鼓又叫道情,从词义理解,很可能是游方道士发明的。左手抱渔鼓筒,手指上夹着牙板,系着一块钹,右手拇指和食指夹着一根筷子,敲打在钹上,并拢其余三指,与筷子同时拍打鼓面,牙板实际上是打拍子。 办丧事,就只有丧鼓、孝鼓了。一般是一人一鼓。 说书艺人们仅凭一饼鼓或一节渔鼓,说天说地说人情,历数人间冷暖,道破世态炎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善恶因果,恩怨情仇,侃侃道来,娓娓动听,将那虚无缥缈之事演绎得如同身临其境,把那山重水复之情唱出个柳暗花明之景。说到高潮处,艺人如癫如狂,观众如醉如痴。 艺人们口齿伶俐,吐词清楚,声音洪亮,字正腔圆,幽默滑稽,韵味浓郁,见人说话,见鬼打卦,随机应变,张嘴就来。艺人一张活嘴,可说得顽石点头,铁树开花,河水倒流,哑巴说话。您看观众乐也不乐? 尽管他们其貌不扬,且其中不乏盲人,却能将故事各类人物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描摹得淋漓尽致;还能以肢体语言来烘托气氛,表达情感。所表演的嘻笑怒骂,装疯卖傻,牵动观众的五脏六腑。喜,叫你乐的肚子疼,笑出泪花;悲,叫你肌肉发紧,鼻子发酸。如果再来点打情骂俏,添油加醋,真真假假,尖酸滑稽;或说到伤痛处不妨再加一刀,让你痛上加痛,疼痛难忍,或说到痒痒处且再抓上一抓,让你挠也不是,忍也不是,前仰后合,人仰马翻,捧着肚子叫爹,揉着眼睛喊娘。 因此,只要听说哪家办红白喜事,我们小孩,不等天黑,不辞路远,早早赶去坐在那里。鼓声咚咚,唢呐哈哈,心里乐开了花,还只是开场白,我早已痴迷,与书中人物融为一体。似乎就在包拯的吆喝下,帮助张龙、赵虎抬上龙头、虎头、狗头三铡,惩恶扬善,澄清玉宇。也好像追随薛仁贵、岳飞、杨六郎各路英雄,驰骋沙场,横扫千军,马革裹尸,保家卫国。 外乡的几个“混混”,他们跟着唢呐走,混吃强拿,稍不遂意,就拿主人开涮,起哄闹场,然后,发泄不满,模仿唢呐曲调,边溜边唱道:“起火——起火——啊哈,烧上屋啊!啊哈,烧上屋啊!垮哒!垮哒!俺不来抢,俺不来抢!垮哒!垮哒!俺不来抢,俺不来抢!啊哈啊哈啊哈啊——”我们和狗一齐追去上去,扔去几个土块,以解搅局之恨。 为了过把瘾,在家中,我以水瓢、缸钵当鼓,学着说书先生,装模作样地说起书了:“日出东方遍地红,人民领袖毛泽东。横扫千军如卷席,东方飞腾中国龙。”倒还真说出了名堂,大人们休息时,也经常请我说上一段。只是打破了缸钵,打裂了水瓢,我免不了母亲的责备。 读初中时,隔壁厚兄置办了渔鼓,我占尽了便宜,半个月下来,一部《八宝山》比厚兄唱得还要生动。现在,渔鼓开场词《渔鼓根由》仍记忆犹新:“打响云板开了口,怀抱渔鼓表根由。渔鼓取名叫渔鼓,渔鼓是根鱼骨头……“
(2007年“六一“国际儿童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