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03|回复: 4

老石匠炳二爷传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21 12: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石匠炳二爷传奇



                          〼毛自银



炳二爷叫毛玉炳,是个无师自通的老石匠。1963年春头上病故,享年70岁。他一生履历奇特,别看他人只一米四高,还当过几天北伐军;懂一点民间中草药;打鱼、小木匠、篾匠、椅儿匠、小厨师、熬糖煮酒,门门在行;说书、拉硪歌、敲丧鼓、唱道情,也行;皮影班子里差人的时候还可以去喊戏、掌两下“千子”(在戏台持二小棍敲瑟控场),还能上草台戏把鼻梁抹白了喝喝道;也会“收黑打保护”、“画符捉鬼”……我们村的人都说他是“千百攒”、什么都懂的“样样能”。可就是人个子不高,没几个人把他说的话算回事,故前半生想参加青红帮什么的都不能。他父亲请人说合,为他娶了个一米八高的妻子,生下三个气力莽壮的儿子。长子毛云升、次子毛堂兵,1958年为村里烧石灰、到烽火观音庵挑煤回来,直路十里,一日三担,担担没低于三百斤;三子毛堂东,解放大军来的当天就跟着走,南下打桃江有立功喜报全村人尽知。
至今我记忆犹新的是六十年代初,炳二爷挑着个小挑子,一面给人錾磨(zãnmò),还跟人补碗。他口里唱着:“錾磨磨,磨磨錾,三个蛋,两角钱,又落溶口又好转”(“转”字请读第二声)。意思是,我给人錾好一副磨子,只要给我打三个蛋吃吃,还给两角钱工钱,就够了;保证推起来又不聚磨又轻便。这上门錾磨,就是跟群众把难得推动的、磨面或磨浆不细的、磨的东西不能随着磨子纹路爽利流出的(即“不落溶口”),动动錾子,整治得如人意。为着生存搞吃的,从古至今,确切地说,是到20世纪70年代打米机磨粉机普及止,那石磨,是每个农家户户都要有的。他给我们村差不多每家每户都錾过磨也补过碗。
老人说,别看你炳二爷现在老了,他年轻时跑的路干的事不少呢!他会錾碓臼、錾腰磨(一种特大型石磨,驴拉的)、錾猪槽,做碾米的碾,挖井砌井。他曾经参加过砌澧州城墙、给文庙錾花,整修多安桥。石门、慈利、桑植、大庸、津市街道的石板路的石板,他都錾过。四乡八邻做屋,要他錾磉墩他就錾磉墩,要他錾门槛他就錾门槛。事后人们说:“还是俺的炳师傅功夫老到!”听说,他在驷马桥看见一个青石秤砣,重100斤;一次无意中说这话时北伐军贺龙师长听到了,贺笑着递他一根纸烟,他在上衣袋里放了个把月,逢人便说:“你看,贺师长跟我敬的烟!”
毛坪村解放初只有三户成分划地主,三户划富农。但是吴家嘴、沈家嘴、邹家嘴、郑家冈都有高大的石雕门槛房(里面住的人都是贫下中农)。杨家大屋的房子澧州第一,其石砌石雕斗拱刻画精致飞笔走线有如皇宫。他家东边山上,一座金銮古刹,也是石雕门楣。他诧异他家门前溪里有一座覃公荡都土地,比哪里的土地庙都大,是一间石基高屋;他奇怪溪南面有座毁弃了的、最少也有30亩的大屋场,好多一两丈长的雕龙画凤的条石竟砌了溪岸;他更惊讶他屋后山上有12根高一丈多的华表;他特别赞叹大堰口下长寿桥的墩基安置。他问过他的老爷爷,但被老爷爷抢白了一餐:“老年不说幼年话,无志不把祖来夸!”炳二爷年轻时曾对这些结构精密的石头建筑作过细细观察。但是由于只读小学三册,想把这些画下来写下来又没能力,平时找人拉杂这些时间久了,人家一听他讲这些就走了。还有一些人干脆说他“耕田连边都不会绞,还管这些,真是‘看戏流眼雨水,替古人担忧’!”我也听到他絮叨过这些事儿。现在看来,他才是我村真正关心古老建筑艺术和历史的有心人。
解放初,县政府工作干部下村,要解决我村农田水利灌溉问题。炳二爷凑上去说:“俺村好多世代的灌田水路都好,就是跑日本来这几年水路乱了。要是在吴家嘴西沈家嘴南,把八字荡的那一口水管住,开一条沟往下放的话,俺村这一千几百亩田就水旱无忧了。”干部说:“我们早在想这个问题了。”没几天,县干部、乡干部、村干部把他喊去:“就照你前几天说的意思做。八字荡的事你掌脉!”炳二爷使人把原下溪的水口下堆了许多石头,再倒土筑紧,上用三合土和条石砌成溢洪道。村里安排男女老少齐上阵,再向西开了一条十几里的长沟,直通当时的9队以下各队各丘块。上游来大水时,水通过溢洪道漫下溪去。要水时,只要挑几担土、铲几块草皮一筑,水便潺潺下流到田。后来农丰水库修成,水库放水仍走此路,成为我村生产上的大保障。公社化时,村里利用这水源,在炳二爷门前镶了个赤口,安了个木制水轮车,打米发电,热闹了两个月。后来天旱,要水灌田,只好作罢。那个年代,几个村修水库建涵管、砌河岸,都没少过他。
关于多安桥,炳二爷有他说得几天几夜的故事。他说,这座桥,古名“响水桥”。后来,改名“绣水桥”;又改名“兰江桥”。到了清朝多大人和安大人坐澧州时,才改名“多安桥”。改名之初,老百姓非常不习惯新名称。因为重修时,多大人和安大人收了群众许多许多钱,又在桥两头基础上,各浇铸了一头生铁大水牛,放下去。工匠们认为这纯属多余。其时,整个澧州城内城外百姓异口同音唱道:“桥是百姓修,多安两头牛。”影射多赉和安佩莲两位大人乱花百姓血汗钱。这些,与《州志》所载的多、安两大人如何伟大,就迥然不同了。
古大同下有一处石山坳,原留有几千年前古人祈求生殖的黑石男根阵,大约1955年,上面找他打眼放炮炸了。他说:“不要这东西也好!”又问:“不会影响俺这里人今后的生育吧?”带他去的民兵们笑得前仰后合,说他在跑日本前两年炸“岩祖河”的“岩祖”(也是古人作的“男根阵”)时,也是这么说的。现在,人们称“岩嘴河”,即今之金鸭、仙公两村交界处山嘴道水河地面也。
炳二爷是一个大好人。现在,他孙辈重孙辈一个个都富起来了。
注:能干好一般家用活的木匠称作“小木匠”,把能胜任做几桌家常菜的厨师称作“小厨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21 17: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学习欣赏,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21 19:20: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22 20:58: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佳作学習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28 08:14: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石匠炳二爷的传奇故事读完了,佳作啊!点赞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3 03:23 , Processed in 0.03511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