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州历史上的官德与民风(1) 赵绪清
官德与民风从来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北宋经学家邢昺(bǐng)解释说:“在上君子,为政之德若风;在下小人,从化之德如草。”澧州早已不是化外蛮荒之地,民风多为官德所化。因此,了解澧州历史上的官德与民风,必然首先分析官德,进而发现为官之德、为政之德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一、澧州历史上有重视官德的传统 澧州的人文传统,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人文传统的。 中华民族最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一,是“以德治天下”。了解这个源头,先要讲到一个人——伊尹。伊尹生活的年代是夏末商初,公元前1600年前后。其实,“伊”是指他的出身地(洛阳的伊河),“尹”是官名,相当于宰相。伊尹出身于奴隶家庭,父亲是厨师,母亲种桑养蚕,他自己也是一个有名的厨师。虽然出身低贱,但他自幼聪明好学,既掌握了烹调技术,又深懂治国之道;既作部落首领的厨师,又当贵族子弟的老师,其德行学问远近闻名。据甲骨文和后来的文献记载,伊尹是中华厨祖,是中国最早的老师,是中国第一位著名贤相。在今天颐和园的彩绘长廊中有一幅画,讲的就是商汤“三请伊尹”的故事。这幅画在人物中排第七,但前六幅都是神话,可以说,长廊彩绘的真人真事中,伊尹是排第一的。河南嵩县有一座纪念伊尹出生地的“元圣祠”,其对联说:“志耕莘野三春雨,乐读尼山一卷书”。古人把伊尹称为“元圣”,把孔子称为“至圣”。 伊尹有什么历史贡献呢?他辅助商汤,灭掉夏朝建立商朝,教育商汤效法尧舜,以德治天下,为商王朝延续600多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伊尹活了100岁,执政50余年,辅佐了商朝建立以后的5代君王,也可以说是用“以德治天下”的思想直接教育了5代君王,又间接影响了后面的历代统治者。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商汤去世后,伊尹做了汤王长孙太甲的“师保”。开始太甲不怎么成器,伊尹将他软禁在汤王的墓葬之地桐官,逼他读书悔过,自己与其他大臣代为执政。伊尹还写了《伊训》、《肆命》等“教科书”让太甲学习,如《伊训》中说:“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三年后,太甲改邪归正,伊尹立即还政于他,但同时也不忘继续教育他。在《太甲》篇中,伊尹告诫太甲:“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huàn)”,“天难堪,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漫神虐民,皇天弗保”。这就是说,老天爷是难以相信的,命运也是靠不住的。保持其德,才能保持其位。德行不能经常保持,统治九州的王位就要失去。如果轻漫祖先和神灵,虐杀老百姓,皇天也保不了你的王位,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自身修养,“眷求一德”。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勤政修德”,表现良好,“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被后代尊称为“大宗”。 伊尹的这些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后来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姜子牙搬出的论据就是“天命有常,惟有德者居之”。诸葛亮辅佐刘备争天下,其理论也是“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西周的统治者,还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刑”、“敬德保民”的思想,所以这个王朝维系了800年。 伊尹之后约1000年,孔子对“为政以德”的思想做了进一步概括和发挥。《论语》中,孔子和其弟子多次谈论这个话题,表述了一些今天仍然很有光辉的思想,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等等。 这些思想,对澧州的官德民风影响很深。明代人孙治在澧州《科甲题名记》中说:“昔子游出宰,而武城弦歌;韩愈为守,而潮人知学。上以是率之,下以是化之,捷若影响然。”而《澧纪》开篇则明确,在澧州守土任职的官员,如果“仁者爱人,永怀明德”,且“嘉绩既懋”,则“令名可勒”。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讲澧州,不等同于今天的澧县。历史上,澧州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有一段时间位置比地级市还高,澧县是其首善之区。现在通行的说法,澧州始建于西魏恭帝二年,也有说是梁敬帝绍泰元年,其实都为公元555年。澧州这块地方,建州前是南朝梁的疆域,北朝西魏在公元554年灭了梁元帝,第二年就设置了澧州。但当时“南北分踞,郡无定属”,澧州属于西魏的时间很短,很快又被北周、南陈所统治,故纪年说法不一。从公元555年建州,到1913年废州改县,澧州作为州一级的建制历时1398年。而且,从公元1551年起的300多年内,澧州古城是湘北的行政中心(上荆南道、岳常澧道等道署所在地),管辖今天张家界、常德、岳阳和湖北荆州、宜昌的广大区域。 而且,尽管西魏统治澧州的时间很短,却一开始就深刻播下了“为政以德”的种子。西魏权臣宇文泰是个很有见识和才干的人(即后来的北周太祖),建州之初,他对官员选拔提出了两条严格的标准:一是“通六条”,即“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二是“能造计帐”,大约也就是懂财政经济。当时西魏政府制订了规范的财政制度和记账格式,首创以红色字记财政支出、黑色字记财政收入的办法。在这里,更为重要的是“通六条”。其中,“先治心”、“擢贤良”是提升官员的品德修养;“敦教化”是端正社会风气;“尽地利”是发展地方经济;“恤狱讼”、“均赋役”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些在今天做好了,也是政府的重要“德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