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雕匠”的文化情结 ——记桃源县永乐园林雕塑工艺厂厂长龚永乐 罗永常 钟赤军 龚永乐,62岁、桃源县永乐园林雕塑工艺厂厂长,桃源县民俗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任,桃源县工商联副主席,9至12届桃源县政协常委,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会员,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会员,湖南省花木盆景协会副会长,湖南省收藏协会会员,常德市赏石协会副会长,桃源县赏石盆景协会会长,桃源县石雕非遗传承人。桃源县个体劳动者协会副会长。 桃源县永乐园林雕塑工艺厂厂长龚永乐,热爱传统文化,刻苦学习石雕玉雕技艺,好学与勤奋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卓有成效的雕匠。近年来,他勇立潮头,砥砺奋进,进而创办了桃源民俗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用心血和汗水浇出了桃源民俗文化艺术之花。 他创办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拥有近四十个门面,一百多个摊位,建有一园四馆两中心:即紫薇园、木雕展馆、刺绣展馆、书画艺术展馆,武陵石展馆,玉雕工艺品展示中心,民俗文化艺术展示中心。展示的木雕、石雕、刺绣作品、巧夺天工,民俗文物包罗万象。这里到处是宝,这里墨香四溢,文化艺术氛围浓郁。这里已成为文化艺术爱好者的精神家园,这里已成为湘西北民俗文化艺术的交流中心。 刻苦学艺 缘起初心 1955年,龚永乐出身于一贫寒之家,少时的磨难成就了他百折不绕的品质。年少懵懂的他聪明伶俐,对民间文化独特的魅力天生充满好感和好奇。每年春节、元宵节,他总是喜欢追逐那些舞龙灯、采莲船的队伍出没在大街小巷,直到家人寻找回家。特别是对千奇百怪的傩戏面具,他十分好奇,极力想弄清它的含义和作用。他常去县城上桥的一家老茶馆听民间艺人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讲述一些传统的忠、孝、勇、义的故事。看见妈妈燃香秉烛,他会问好多个为什么,总之,尚嬉闹、观傩戏、听古书、崇忠义、重信仰、讲禁忌、敬天地、拜祖先等浓郁淳厚的民间民俗文化风韵,在常年的耳濡目染中,在无数个不断被重复的生活图景,就像种子一样种在了他的心灵深处,令他终身难忘。正是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以致于这位对传统文化艺术情有独钟的弄潮儿,便与渊源流长的中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2年,年方17的龚永乐,成为桃源县玉器厂最年轻的学徒。由于对木雕、石雕、玉雕文化的青睐,他先后拜木雕老艺人朱文安,玉雕、石雕老艺人胡光跃、姚泽海为师,有模有样地当起了雕匠。学徒生活是艰辛的,手掌上是血泡叠血泡,老茧叠老茧,铁锤无数次地锤打在自己的手臂或手背上……有时独个偷偷地流眼泪。但每当他望着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工艺品从师傅和自己手中诞生,他便滋生一种由哀的满足感。由于勤奋刻苦好学,他的雕技不断提高。5年后,他成了玉器厂的技术骨干。由于技术过硬,他和师傅朱文安、胡光跃、姚泽海四人,先后受湖南大学建筑系邀请,参加了省著名古建筑——岳麓书院的修缮工程。受澧县文化局的邀请,参加了澧县文庙的修缮。尤其是在长达一年多的桃花源古建筑的修缮过程中,更让他领略到了中国古建筑的文化魅力,古建筑所蕴含的博大精深,丰富深厚的中华古文化。这些建筑中所体现的陶老夫子原初,简单、淳朴、自然、含真抱朴的精神追求,恬静闲适的乐土情怀,赏菊纵酒,扎根乡野的风俗情怀,都深深地震撼他的心灵。在与古建筑的对话中,给予了他永久的、丰富的文化积淀,使他原起初心的文化情怀更具内涵,并不断得以深化和拓展。 艰苦创业 魂系艺术 1988年,正值国家经济转型之际,龚永乐敢字当头,不顾玉器厂领导和几位师傅的挽留,毅然决定停薪留职,成立了桃源县第一家民营玉石雕刻厂——桃源县永乐园林雕塑工艺厂。在县城横东街一间近百平方米的厂房内,堆满了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石头和玉石毛料。琢磨、实验、创新、失败、再实验、再创新。为博采众家之长,他遍访福建、河南、河北等地名师。最后硬是以诚心打动了河南有名的玉雕大师冀久生,陪他一起回到桃源。在大师的言传身教中,龚永乐的石雕玉雕技艺有了质的飞跃。他雕刻的玉、石工艺品,不但继承了桃源工的粗犷简约,又吸收了福建、河南等地石雕作品的细腻,具象和神韵。已过而立之年的龚永乐终于有了自已的品牌,并以“永乐石雕”注册商标。他创作的石雕工艺品、生活用品日益走俏。 1992年,龚永乐响应县政府的号召,将厂房移至漳江北路石狮城。在扩大生产规模,更新石雕产品的同时,他又筹划组建了桃源第一家民间文化艺术组织――“桃源天然艺术研究会”。他带领一帮根、石、盆景艺术爱好者,下河滩捡石头,爬山坡挖盆景素材,攀悬崖挖根雕素材。一时间,一群桃源人将根、石盆景艺术玩得风生水起,并创作出了许多艺术精品。于是,由他出资主办的学术刊物《天然艺术研究》应运而生。每季度一期,印数达500份之多,发往全国各地有关文化艺术单位和机构,极大地加强了桃源天然艺术研究会与全国同行的学术交流。 龚永乐醉心于根、石盆景等文化艺术的创举,在桃源一时传为佳话。也感动了家住津市的我国盆景艺术大师、木板画“黄河系列”的作者丁大洋先生,他携妻带子,举家投奔他而来。龚永乐不仅为他一家提供住房食宿,还专门为其开辟了一间近百平方米的根雕石艺工作室。这期间,天然艺术研究会创作的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石艺、根艺作品得到业内行家的好评,并从92年起连续四届在桃花源天宁碑院展出。1997年,受湖南省相关单位邀请,在省地质博物馆举办了庆香港回归“湖南省首届根石盆景艺术展”。展览作品之精,艺术水平之高,在省城引起轰动,多家媒体争相报道。为宣传弘扬高雅的根、石盆景艺术,他又出资,积极筹划拍摄了由“天然艺术研究会”秘书长钟赤军创作的电视文学专题片《根石魂》。该专题片在县、市、省台播出后引起轰动,中央四台午间新闻予以报道。 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昆明举办,受省政府和有关部门邀请,桃源花木盆景协会代表湖南省参加了昆明世博会,龚永乐又组织花木盆景协会的根、石盆景艺术作品在中国馆和盆景园展出一个月时间,观众达百万人次之多。在素有园林奥运之称、中国首次举办的园博会上取得一金三银五铜的好成绩。桃源县花木盆景协会的根石盆景艺术作品,引起了全国名家大师的关注。我国著名书画大家周令钊先生以78岁高龄,慕名前来永乐园林雕塑工艺厂,参观完龚永乐的根、石艺术作品后赞不绝口,并题写“根石魂”、“永乐园”相送。 是的,自创业伊始,龚永乐就把企业和文化艺术紧密结合,热爱根石盆景艺术,醉心公益文化事业,一步一步地实践着他的艺术追求。 功成业就 梦圆文化 龚永乐功成业就,本可怡养天年。但2015年,他却做出了一个让大家始料不及的举动,将原有工艺厂的生产场地、车间、仓库、办公室及各类物资、设备搬迁至他处。准备在属于工艺厂的土地上建造一处崭新的桃源县民俗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朋友不解,反对,他的回答铿锵有力但饱含深情:“我自幼钟情民俗文化,现在更深知我们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艺术,流传千年的非遗绝技,是繁衍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之魂,是流淌在我们民族血液中的生命之根。我们桃源的优秀传统、优良习俗、风俗特性、绝技、工艺或项目,由于各种原因正面临消失或被人们淡忘,每每想到这些,我就寝食难安。给那些散落民间的民俗文化艺术品、生活用品一个理想的安身之所,给桃源的民俗文化艺术爱好者、收藏家提供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是我此生最后的目标。” 大家听后,大为感动。文艺界、收藏界的朋友为之欢呼,曾受龚永乐邀请多次参加书画笔会的书画家们纷纷献上墨宝以示支特。县委政府以及文化部门的领导给予了肯定和支持。筹备期间,他先后赴云南、湖北、贵州等地,考察当地傣族、土家族、苗族的民俗风情。于2016年3月交流中心动工兴建,他克服了重重困难,目的只有一个:为传承、发展、弘扬桃源民俗民间文化,提供一个急需的空间和平台。 2016年11月20日,桃源县民俗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挂牌成立。这一天,来自全国9个省的近千名民俗专家、民俗文化收藏者、爱好者莅临中心以示祝贺。县文广新局郭国球局长宣读中心成立批文、县委书记汤祚国讲话祝贺。省收藏协会副会长、省冶金厅原处长鲁敬平,市人大原主任莫道宏,县人大原主任覃光明、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张志宏、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黄贵生、副县长汤赛男等领导到场祝贺和支持。 桃源县委、县政府、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各协会、县老干局各协会共50多个单位或 发来贺电、或送来彩带,祝贺桃源民俗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成立。 当你走进交流中心,会被一种浓郁淳厚的民俗文化氛围所感染。 院内古木成荫,佳树争秀,鸟鸣花香,给人以怡静舒适的感觉。 小径旁摆放着各种古石器,如:石凳子、石门、石墩、石狮、石盆、石滚、石磨等,品种繁多,或古朴、或精致。人物、鸟兽、花草各显神态,给人以无限遐想。 展室内木雕床、太师椅、各种木雕花板、神龛、几案异彩纷呈。 屋檐下,井然有序地摆放着各种民俗物品如:水车、独轮车、竹蓝、竹篓、石槽、印花土布等等,都是一些即将绝迹的民间物件。一件件一桩桩讲述着久远的古代,展示着不同年代的生活图腾 交流中心成立半年来,共主办辞旧迎新等大型民俗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四场,参加者达6000余人次,观赏和游览者近万人次,交流中心真正成为展示桃源县特色民俗文化和非遗项目的窗口。为保证节假日和每周都有不同形式的交流活动。交流中心不定期请民间艺人表演或研讨如三棒鼓、渔鼓、干龙船、汉剧、高腔等古书说唱,请民间老技师展示玉雕、石雕、木雕、刺绣等桃源工技艺。龚永乐还设立了专项基金,对所有活动参与者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所有这些举措得到了人们的交口称誉。常德市副市长,县委书记汤祚国还在今年经济工作会议上,高度肯定和赞扬了龚永乐同志对桃源县文化事业所作的贡献。 这一切源于他本人对人生不懈的追求,源自于他自身深厚的文化修养,源自于他对中华文化艺术特别是民俗文化的无比热爱和珍视。正如我国著名书画家、中央美院周令钊教授评价的那样:“龚永乐先生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艺术情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