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州毛氏先贤对孟姜女文化的奉献 2011年11月26日
周末闲着,再读《孟姜山志》,得意外惊喜。
曾经是澧水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澧州,历史典籍文献极其丰富,是芷兰文化及湖湘文化乃至荆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瑰宝。前年在津市执行公务,有幸见识孟姜女文化,并写下《嘉山感贞烈》。在搜集了孟姜女传说资料的时候,始知有一部清末澧人编纂的《孟姜山志》,澧县档案馆尚存孤本,曾想一睹为快,并立意点校,以感涔澧养育之恩。
仅一年后的孟秋,《常德日报》一则新闻就了却了我的心愿,校注的《孟姜山志》问世了。近年,澧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古籍的抢救,成立澧县“古澧文丛”编纂委员会,组织了专业队伍,按照“整理、传承、研究、创新”的原则开始搜集整理澧州历史上的文献典籍。与《孟姜山志》同时最先出版的还有澧州第二部方志《澧纪》。
于是,我的书案上很快就有了透着墨香的《孟姜山志》和《澧纪》。由朱湘林先生点校的《孟姜山志》是清同治六年(1867)澧州举人郭青编纂的,共十二卷,记述了以嘉山(孟姜山)为中心方圆一百里范围内的山水、风物、经济、人文,尤其是孟姜女其人、其事、其文、其物的珍贵史料。我感觉到《孟姜山志》不仅是一本研究孟姜女文化不可多得的权威著作,而且也是一部难得的集中并详细记载澧水流域民风民俗的民间山志。但由于当时手头不闲,《孟姜山志》和其它藏书一样,仅展卷浏览梗概就入库待用了。
今天读起来,突然眼睛一亮,精神也为之一振。
曾未想到澧州毛氏先贤在孟姜女文化中还有如此令人刮目的历史,对本土文化曾做出过做过如此重要的贡献。乾隆年间,独具战略慧眼的恒道公记录的《孟姜故宅碑》是《孟姜山志》得以问世的关键性文献,也是孟姜女出生嘉山的重要遗证。清同治年间,儒本公不仅率其子道缘公、其侄道德公参加《孟姜山志》编校,而且带领族众乐捐印志、刻碑的全部善款。《孟姜山志》除道德公撰跋以外,本族先贤吟咏孟姜女的诗文也占有相当的篇幅。
抢救《孟姜故宅碑》碑文
人们将会永远记得恒道公,因为他为孟姜女文化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
清乾隆壬寅(1784)年,恒道公抢救性地记录了晋碑《孟姜故宅碑》碑文,不仅为嘉山孟姜女传说保存了最早的物证,而且也为地方史志填补了弥足珍贵的史料和艺文,更重要的是为嘉山孟姜女固了本,正了源。
作为中国四大传说之一的孟姜女传说,到了明代中期,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嘉靖十三年(1534),湖南巡抚林大格、澧州知州汪倬曾在澧州嘉山修建孟姜女祠。李如圭在所撰《贞节祠记》中说孟姜女生在澧州嘉山,死在陕西同官,并得到了陕西方志的认同。然而,关于孟姜女故事的发祥地众说纷纭。上世纪20年代初,中国著名的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专题考察研究孟姜女传说时却不认可李如圭之说,认为孟姜女故事缘于“杞梁之妻”,“起在齐都,后移西部”,再东至福建、江苏,最后到江南、澧州落根。2007年12月初,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寻找孟姜女”专题节目也说孟姜女故事发祥地有五个之多。澧州旧志虽嘉孟姜女之贞,但也认为妇人无只身行千万里之理。
好在《孟姜故宅碑》说孟姜女是澧州嘉山人,澧州是孟姜女故事的发源地,终于了结了孟姜女出生地的纷争,又因此改写了顾颉刚先生孟姜女传说的路线图,同时也佐证了李如圭《贞节祠记》,回答了古澧旧志的疑问。
孟姜故宅碑 (晋)卓云
云家世居,孟姜山之阳,去孟姜故宅仅里许,自汉以来,传有孟姜女,传云:孟姜秦黔中郡人,于今为武陵郡。母家澧水之东,宅前有陂泽,岁收鱼千担。俗于三月桃花水下,执兰招魂续魄,祓除不祥。姜幼,其父携往观之,至途而返,谓其父曰:男女溷杂,何观焉。父曰:吾姜族得奇女子矣。自是足不出户,邻里鲜有见之者。长适澧阴范忠,字荩臣,家翠麓之阳,翠麓在孟姜母宅南十里,今孟姜山是也。荩臣家贫,好学躬耕,姜助之耘,夜绩麻佐读,母家时周之,姜始受,而卒辞焉。谓荩臣曰:丈夫贵自立耳,此何可恃,妾得侍君。黾勉同心,虽饔飧不给,亦自足也。荩臣义之。甫两载始皇北筑长城,荩臣往役,姜时登山望之,偶划竹叶如丝,后遂成种。恨秦之无道,以指掐石,今其石遍体成爪痕,大小不等。又山下有方石,光明可照,皆其遗迹也。荩臣去一年后,同行有归者,报云已殉。时姜之舅姑俱卒,荩臣无兄,有弟义,字恭臣,亦亡。姜恸其夫之死于异域,与其骨之不得还也。泣请于父母,求其兄弟同往收之,不可。姜曰:女所以不死者,以骨未归耳,父母若不许往,誓不复生矣。恸哭不食,呕血满地,父母怜而许之。姜哭于舅姑之墓,乃与其兄姜生春、弟生辉同行。至云中塞,求骨不得。姜大哭三昼夜,于时云昏日黯,阴风怒号,鬼泣神惊,沙飞石走。圮然,城为之崩,尸骸枕籍不可识,姜啮指血沥骨,始辩得之,姜死而复苏者数矣。负骨而返,至上郡,渴不得饮而泣,泉为涌出。时已得疾,复勉行,至关中铜官山,病革卒于岩下。辉欲辇榇归澧,春曰:今离家万里,余赀无多,重以二榇跋涉之费,不半途罄矣,奈何!且归,俟他日迎之乃殡焉。归未几,母卒已,而六国兵起,道路梗塞,竟不果迎,悲哉。姜生九月九日,里人每岁以是日携豚酒诣其故宅祠之。今能诵是传者不过一二人,卓云恐其久而失传也,太康六年,为勒石于其处识之。
此碑康熙年间,野人于栗树岗垦土得之,父老复为树立,惜未构屋庇之,为风雨所侵。昨过山下,以手拭石,片片剥落,亟录之使后之吊古者得其实焉。
乾隆壬寅,里人毛恒道文兹氏敬录。
碑文言词委婉,一气呵成,叙述孟姜女故事详尽。从碑文看,孟姜女传说的本土来源是毋庸置疑的。碑文作者卓云和孟姜女都是津市嘉山人;孟姜女故事在东晋以前在嘉山早已深入人心,并被神化;以“思夫”、“望夫”的典型细节和多处遗存在全国孟姜女的故事中独具特色;孟姜女寻夫与兄弟一道上路,并不是孤身一人;尤其是滴血认夫、负骨而返、沿途喊魂等的情节也独具荆楚文化色彩。
碑文的作者卓云,与晋代囊萤照读的车胤同住嘉山南麓,车胤墓尚存。由于年久侵蚀,碑文字迹模糊,“卓”好像是源于腐蚀后的“车”字,卓云可能是车胤。当然,也有学者对这座1400多年的晋碑的提出质疑,甚至认为是当地人在近代的附会之作。
但不管《孟姜故宅碑》真伪如何,都不影响恒道公抢录碑文的本意。
参编校订,捐资刻印,撰跋护圣
主力校订《孟姜山志》,捐资刻印《孟姜山志》,这是澧州毛氏先贤们对孟姜女文化的又一卓越贡献。
郭青先生编撰的《孟姜山志》的出版问世,澧州毛氏先贤既参加较订等编修工作,又承担了全部刻印资金。儒本公阅梓,其侄道德公校订,其子道缘公参订。儒本公与郭青先生又是姑舅表亲。为了确保《孟姜山志》如期问世以正视听,当地毛氏先贤儒道衣三代45人,共乐捐236串,儒本公(《孟姜山志》参订道缘公之父)以130串列榜首。
道德公是校订的主力,在完成校订任务后,为《孟姜山志》撰跋,充分表达作者的孟姜女观:圣母孟姜之为千古至圣。
《孟姜山志》跋 毛道德
古之称圣女者有矣!若圣母孟姜又圣之圣也。陟山望远,诗固有之,至其求夫骨于万里之外,一往不挠之气,诚烈丈夫所难能也。臣有求死君于万里之外者乎?求死君于万里之外,则臣之极也。子有求死父于万里之外者乎?求死父于万里之外,则子之极也。圣母一弱女子,乃能行丈夫之所不能行,岂非古今所未有者哉!惜其生于赢政无道之世,奇节苦行无敢为之传者。至西汉之末,二百余年矣。刘向仿佛闻其事,而不知其人。沿秦博士对湘君之妄,则以泣竹道死为二妃事。缘杞妻有善哭其夫之说,则以哭夫城崩。为湘君之妄。后世之误,皆刘向误之。
山志之言不诬也。顾炎武《山东考古录》论杞梁妻云:“《左氏》《檀弓》俱言,有先人之敝庐在,何至枕尸城下?且庄公既能遗吊,岂于暴骨沟中?子政之言,没其知礼而怜其尽哀。此殆细人②之言也。”顾氏之论是矣。然《檀弓》明言迎柩,杜注《左传》明言迎丧,杞妻之未求尸莒城,可不烦言而解矣。顾氏又云:“相传秦巩长城,有范郎之妻孟姜,送寒衣至城下,闻夫已死,一哭而城为之崩,则又不知其所自矣。”又云:“过长清县之长城铺见有杞梁妻祠,乃列圣母娘娘诸像,呼为姜女庙。又杞梁死地,当在今之莒州,非长清也。因书以待后之博雅君子正焉。”云不知所自,书以待正,是《孟姜女集》诸书顾氏未之见也。其辨莒州之非长清,又辨所不必辨矣。齐之人,不知齐事而妄云姜女,犹楚人之不知楚事而妄云杞梁也。近有群推为博学者,谬云孟姜(见《西京杂记》)难以指为澧人。其实《西京杂记》未载孟姜,并未载梁妻。为是说者,亦欺人太甚矣。无知之徒,从而和之;且有窃其说以为已见者。缘其胸中止知有淳于髡之一语耳。嗟乎!自刘向倡为背经之说,幽魂怨魂,沉沦二千余载,大可恸也!表伯郭秋翁,恐其久而愈湮也,早有表扬圣母之志。丙寅秋,谒孟姜祠,欲求绣竹遗迹,荒烟蔓草,无有存者,盖牛羊这牧久矣。去春禀于官,邀同里诸君子,捐修竹垣,凿石睿沟,花竹遍发。是秋,遂纂修山志其书,以表扬圣母孟姜为主,而境内山川、草木、风俗、人物等亦附载焉。又得圣母所垂经训。大喜曰:“圣人之德之备,乃如此乎!”亟登之以教天下后世,毋令郢说燕书也。是书之得,神助不更。奇哉!忆先慈在日,尝语德等曰:“楚有大圣人,儿曹当虔祀之。”古迹尚存,惜无有培护之者。所作绿云宫 古诸诗俱载艺文。德不敏于修垣、修志等事,竭力助勷理,不敢告劳。答神庥,也遵母命也。夫婚姻之礼废,而夫妇之道苦;丧祭之礼废,而臣子之恩薄。观是书者可知,圣母孟姜之为千古至圣矣!
同治七年夏四月,毛道德谨跋。
跋文首先高度赞赏孟姜女的贞烈精神,认为孟姜女一弱女子,陟山望远,求夫骨于万里之外,一往不挠之气,乃能行丈夫之所不能行,古今未有。接着通过校正谬误,维护孟姜女出生嘉山的历史。认为孟姜女传说之误,皆因刘向妄起:“刘向倡为背经之说,幽魂怨魂,沉沦二千余载,大可恸也”又说:“齐之人,不知齐事而妄云姜女,犹楚人之不知楚事而妄云杞梁也。”此话既精彩又到位。
接下来赞赏作者表伯郭青的义举:捐修竹垣,凿石睿沟,纂修山志,以表扬圣母孟姜。最后说自己“于修垣、修志等事,竭力助勷理,不敢告劳”,既是是答神庥,也是遵母命。
玉指临风恨切牙,红树青山都系情
用现在的话说,《孟姜山志》属草根方志,但《孟姜山志》却根正而不草,且文化品位也还高。全书十二卷中设艺文志,收集散文19篇,诗110多首,其篇幅差不多占到四分之一,其中不乏当地本家先贤的杰作。
孟姜山吊古(七律) 毛道纯
一从分镜入边城,红树青山都系情。 秋雁没书传故土,前途无客处西京。 天长每怕浮云隔,野旷却嫌峻岭生。 谁料征夫终不还,空留踪迹古今横。
孟姜山吊古(七律) 毛道绪
茏嵸嵂崒拥螺鬟,忆昔登临水石间。 锈履踏来云雾巘,愁眸窥透虎狼关。 堪怜烈女苦秦役,不见征夫向楚还。 劲节芳流松郁郁,伤心泪染竹斑斑。
跋文作者道德公的母亲刘淑贞是佼佼者,她的诗有17首。《孟姜山志女士志》贤女篇载:“刘淑贞,毛儒乾妻,名桂英,字淑贞,云南人。乾客云南娶归,家孟姜故宅之左。性温淑,还楚廿余年,邻人未闻其诟谇声。家虽小康,执妇工无旷。道光戊申秋,夫病甚,药不能治,氏祷于里社,请以身代割左臂,食之遂愈。工诗,不常作,亦不示人。所传惟五言律诗五首、七律四首、五绝二首、七绝二首、集句四首,皆为孟姜作也。见《艺文志》。生二子道德、道艺,佐夫教以义方,闾里重之。咸丰五年乙卯十二月卒,年四十三岁。葬本宅后。” 其诗抄录于下,以待闲暇时慢慢鉴赏。
贞烈祠吊古(共五首)
朝夕登楼望,秦关共月明。 竹摇花簇簇,碪捣石声声。 每作还家梦,常添异域情。 朔风寒凛凛,愁煞古长城。
黄云满天地,朔雪落榆关。 泪洒长城窟,魂归故国山。 寒风吹石镜,片月望刀环。 回首秦中路,空教跋涉艰。
盼断秦关月,青山亘北流。 竹花含冷露,镜石捣寒秋。 碧血千年恨,黄沙万里愁。 可怜归未得,白骨倩谁收。
同官常抱憾,一镜破悬山。 万里城何急?千秋泪欲潜。 清碪寒楚岫,明月冷秦关。 纵有遗赅负,林园苦未还。
日日愁风雨,潼关路不通。 魂飞边地远,梦醒戌楼空。 春树千山鵙,秋帏四壁虫。 频将两行泪,洒遍绿云宫。
孟姜故宅
栗树冈前有孟姜,长征万里怨秦皇。 泪挥苦竹犹余碧,骨葬寒沙不染黄。 一院愁云凝翠麓,半轮残月照青阳。 江山旧迹长如此,魂魄归来认故乡。
望夫台
风风雨雨竹花疏,想到天涯纵目初。 万里黄云迷白雁,满腔碧血怨赬鱼。 泪痕不学砧声断,离恨何繇黛色舒。 賸得千秋遗迹在,荒烟蔓草怅何如。
恨 石 孟姜恨秦王无道,以指掐石,后其石成指甲痕,人谓之恨石。 山头经历几年华,遍体遗迹并竹花。 漫说将军能没羽,堪叹壮士枉椎沙。 冰心对月寒侵骨,玉指临风恨切牙。 欲吊贞魂何处是?爪痕千载不胜嗟。
绿云宫吊古 孟姜山是望夫山,万古贞魂慨世艰。 梦绕秋风归楚岫,心随明月到秦关。 绿云满地愁难扫,白骨长城苦未还。 今日荒台烟雨里,可怜竹叶泪斑斑。 泪下沾竹,竹上文为之斑斑。见述异记。
绿云宫吊古二首
二世干戈扰,千秋草森馨。 君看秦塞紫,何似楚山青。
漫说君山竹,三妃事本空。 剧怜兰浦上,日日泣秋风。
孟姜山吟
清江一曲绕烟鬟,梦雨灵风水石间。 家在孟姜山下住,朝朝翘首孟姜山。
绿云宫有感
伯劳燕子各西东,白草黄云梦寐中。 万里关山辛苦极,而今供养绿云宫。
绿云宫吊古 (集句存四首)
春风昨夜到榆关(卢 弼),休向人间觅往还(温庭筠)。 归目并随回雁尽(刘禹锡),荒台丛竹雨斑斑(萨庭刺)。
又
山寺鸣钟报夕阳(陈师道),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 长安万里传双泪(刘长卿),拭却千行更万行(刘 瑗)。
又
泪湿罗巾梦不成(白居易),夜深无语独含情(杜 甫)。 天长地远魂飞苦(李 白),万里归心对月明(卢 纶)。
又
浮空积雪拥千鬟(许 恕),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 回首佳期恨多少(罗 隐),朝朝应上望夫山(卢 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