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善若水 于 2021-10-28 07:14 编辑
中共党史读本之四十
湖南的三线建设
1964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所谓“三线”,即沿海、边疆地区为一线,四川、云南、贵州、青海、陕西、甘肃、宁夏等内地为三线。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部地区为二线。从1964年到1980年,中西部13个省区展开了国防工业第一的声势浩大的“三线”建设。全国投资2052亿元,500万人钻山进洞,历时17年建成了1100多个国防工业项目,这些备战项目按“靠山、分散、进洞”的方针进行布置,分布于中西部的高山深谷。 湖南西部被列为西南“大三线”建设的范围,主要包括湘西、怀化、邵阳、益阳、零陵、张家界、常德等市州的43个县市。为抓好“三线”建设,1965年2月,由省委、省人委、省军区主要领导组成省国防战备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三线”地区的建设规划、动员和组织工作。同时,确定了本省“小三线”建设的10个重点县。 1978年12月26日,铁道部和湖南、湖北、广西三省区在怀化联合举行枝柳铁路通车庆祝大会
1965年至1966年,湖南“三线”建设形成第一个高潮,在沅陵、涟源、安化、新邵、新化等县境内兴建以国防工业为主体的19个大、中型项目,其中国防工业项目14个,民用项目5个,总投资达3.4亿元。“文革”初期“三线”建设受到严重干扰和冲击。1969年中苏珍宝岛事件发生后,“三线”建设再掀高潮,1970年初湖南召开誓师大会,动员200万民工采取军事化管理,开赴湘西。在湘西地区相继投入施工的大中型项目35个,其中比较重要的民用工程有湘黔铁路、枝柳铁路、凤滩水电站、金竹山火电厂、资江氮肥厂等。零陵县成立湘黔、枝柳铁路九二八七工程指挥部,抽调8300多人支援“三线”铁路建设。 1971年开始的“四五”计划,“三线”建设仍然占着显著位置。湖南“三线’’地区新上10个项目,计划投资3.7亿元。其中最主要的工程是湖南维尼纶厂。1973年后,随着国防形势缓和,“三线”建设进入尾声,主要是填平补齐、解决遗留问题。 零陵地区的主要“三线”项目是:创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七三一九工厂、建华机械厂、跃进机械厂、湘南器材厂,南岭化工厂,改扩建蔡家埠机场等。 “三线”建设使湖南成为国防工业能力较强、品种门类较多的一个省份和国防军工基地之一,同时增强了湖南工业的整体实力,改变了湖南的工业布局和交通运输状况。但“三线”建设片面强调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一些做法违背了经济规律,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三线”企业搬迁到交通和市场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或附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