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96|回复: 6

将军诗人姚成友 罗永常〔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1 17: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将军诗人姚成友 〔一
罗永常
姚成友,1942年10月出生于桃源县黄石镇的一个小山村。19岁在桃源一中上高中时参军,历任战士,班长,文化干事、宣传干事。1974年调广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先后任干事、副处长、处长、副部长、部长。1992年春任桂林陆军学院副院长(副军职)。1994年春任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授少将军衔。
他激情似火,笔耕不辍,以其绚丽多彩的诗篇享誉文坛,创作和发表诗歌1500余首,散文120多篇。出版诗集《红珊瑚》(与人合作)、《我寻找明天的微笑》、《生活告诉你》、《太阳雨》、《山花海月》、《人生看得几分明》、《人生进行曲》、《历史的回声》、《珍藏》等九部。散文《巍巍虎门》、《留下一个诱惑》分别被选入中等专业学校和初中语文课本。组织策划了23集电视连续剧《和平年代》,在中央一台黄金时间播出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此片获国家文化部飞天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组织策划反映98长江抗洪伟大斗争的长篇连续剧《惊涛》在中央一台黄金时间播出后赢得广泛赞誉,获第八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并积极参加书法活动,应邀参加军内外书画展览,现为中国将军书画研究院理事,广州军区老战士书画研究会顾问。
东晋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桃花源记》,向人们描述了一个人间仙境。自此,桃源便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都纷至沓来寻梦。姚成友就出生在这个仙境之地--桃源县黄石镇的一个小山村。大山赋予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沅水给予了他诗歌创作的灵感。
他在读中学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写作,作文曾获得全校的一等奖。读高中时,语文老师常常把其他同学的作文拿给他批改。那时,县里号召写民歌,歌颂祖国,歌颂社会主义,姚成友接连写了多首诗,被县广播站广播。参军后,他被分配到广东惠阳三门岛,在岛上站岗、放哨、训练、打坑道,火热的军营生活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一天,连队领导要姚成友主办黑板报,他写了一首《毛主席著作照山川》的诗登在黑板报上,恰巧团里的新闻干事李德才经过连队,看到这首诗写得好,叫他抄下来寄给《战士报》。不久《战士报》发表了这首诗,后来全国文学界很有影响力的《诗刊》也发表了这首诗。这是他走上文学之路的起点,久而久之,“战士诗人”的美誉在部队官兵中传开。
从此,姚成友写诗的兴趣大增,有时灵机一动,半个小时就写一首。他把即兴之作记在小本上,在节假日加以润色修改,择其满意的作品投寄报刊杂志。1963年秋,姚成友有幸参加了军区举办的创作讲习班,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讲习班请来军队和地方的著名作家诗人授课,组织观看军区文工团演出的话剧、曲艺、歌舞节目,互相砌磋创作体会。讲习班时间虽短,但对刚刚涉及文学创作的姚成友来说却是茅塞顿开,这为他以后坚持文艺创作,成为将军诗人打下了理论根基。
1964年,军区战士报发表了姚成友的纪实长诗《向阳花开》。这是一首歌颂全军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黄祖示的诗,之后许多部队文艺宣传队将它作为朗诵节目。1964年11月《解放军文艺》发表了他的组诗《站在哨所望世界》,组诗中他最喜爱的《军装的颜色》,已被收入《新中国军事文学大系》:
南方来的战士,说军装像蔗林的颜色。
北方来的战士,说军装像麦苗的颜色。
渔村来的战士,说军装像海水的颜色。
塞外来的战士,说军装像草原的颜色。
呵,说得多好,我们穿上军装,
就决心保卫好整个祖国!
姚将军回忆说,1965年农历大年初一的早晨,官兵们沉浸在春节的欢乐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了他的另一首诗,《祖国呵,海岛战士向您汇报》,用诗歌向祖国人民表达守岛战士誓以青春和生命铸造南海钢铁长城的心声。他和战友在海岛上听到来自北京播音员的声音,高兴地跳了起来。这一年,他还先后在人民日报发表了短诗《在篝火边》、《登上抗日烽火台》,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和《作品》杂志也接连发表了他的诗歌作品。
1966年8月,姚成友被任命为师文化科创作员。同年10月,他被借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撰写大型纪录片《南海战歌》的解说词和主题歌词。这部纪录片反映部队在南海边围海造田的壮举,人民军队移山填海的豪迈精神令人热血沸腾。他和另外两位同志经过紧张创作,顺利完成了文稿。但没想到,当影片进入到后期制作时,文化大革命的风潮冲击军队,八一厂乱了,再也无人顾及影片的制作,他们三人只好“收兵回营”。后来,师政治部取消创作员编制,姚成友改作宣传干事,负责部队的宣传教育工作。
40多年来,姚成友在军内外报刊发表诗歌1500多首,散文120多篇,出版诗文集11部。诗歌作品多次获奖,有三篇散文分别被选入中专、初中和小学的语文课本。经他组织策划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和平年代》《惊涛》在中央电视一台黄金时段播出后获得广泛赞誉,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飞天奖。
姚将军诗如泉涌,硕果累累,不知內情的人还以为他出生在书香门弟。其实不然,他既不是将门之子,也非书香门第。他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一位从桃源黄石山沟沟里走出来的军中诗人。
1942年农历9月15日,姚成友出生在桃源县黄石乡毛家河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姚喜生17岁就给地主做长工,母亲曾春贤既勤劳又贤惠。他是父母的第六个孩子。前面三个哥哥两个姐姐都因贫病相继夭折,因此父母把他看得特别“金贵”,小时特地给他打了一个银项圈,套在脖子上,以保佑一生平安。
他出生的次年秋天,日本鬼子的铁骑扫荡常德,逼近黄石。一天,日本兵来了,妈妈抱着刚满周岁的姚成友躲进树林里。突然,不谙世事的姚成友大声哭叫起来,躲难的人们吓得心惊胆颤,要他母亲把孩子掐死。妈妈当然不肯,抱着孩子向另外的方向跑去。幸好日本兵没有发现,才躲过那场大难。
姚成友稍大时,就跟着父亲放牛,跟着母亲扯猪草。六岁那年曾大病一场,父亲背着他到处寻医。乡村医生说是肠胃受寒,食滞难消,100天内只吃中药不吃晚饭。父母按其医嘱,精心照料,姚成友的病果然好了,从此几十年再没患过同样的病。
1950年9月姚成友进入天心阁小学读书,小学位于两条小河交汇处的古庙。庙里有个老“斋妈”,对学生和蔼可亲,学生用饭篓从家里带午饭,冬天太冷,就在斋妈的锅里炒一炒,但她养的那只大黄狗令人害怕。一个中午,姚成友到“斋妈”灶台炒饭,大黄狗突然从后面扑来,咬着他的右小腿。父亲知道后赶忙把他背回家,请土郎中用草药敷了20多天才好起来。至今,他的右小腿仍留着那个大伤疤。
上世纪50年代初,农村进行土改,姚成友参加了儿童团,整天拿着哨棒转悠,参加斗争地主恶霸的大会。1954年7月姚成友考入黄石完小读书。每天早出晚归,来回要走十多里山路。中午不能回家吃饭,就用5分钱买一碗米豆腐充饥。
姚成友回忆说,1954年春夏,毛家河发洪水,淹没了稻田房屋,家里生活极为困难。每天只能喝稀粥,吃南瓜。父亲去西洞庭湖治水,他就与母亲上山挖土伏岑、何首乌充饥。因为饿肚子,他不想读书,有十多天没去上课。班主任亲自找到家里,对妈妈说,姚成友学习成绩好,不读书太可惜了。并说,养儿不读书,不如喂头猪。
老师的话使妈妈猛醒,鼓励儿子重新走进了学校。
1956年7月,姚成友考入桃源县一中读初中,1959年7月又考入一中读高中,并担任班上的团支部书记。他家离县城近百里,不通公路,只能靠两条腿步行。那时每学期学费35元,家里交不起学费,就靠国家的助学金。有一年暑假,姚成友被学校特批留校,以帮助学校种菜打猪草免除下学期的学费。他买不起胶鞋,下起雨来很难出门。班主任詹巨岗老师发现了,就把自己的一双老胶鞋送给了他,姚成友直穿到参军入伍才离开学校。
姚成友家里虽穷,但他学习十分刻苦。夜深之时,教室熄灯,他就伴着月光看书。冬天很冷,没有火烤,他就躺在被窝里自习。图书馆有许多报刊杂志,那是姚成友最爱光顾的地方,直到图书馆要关门了,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1961年,台湾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下令直接从大学和中学征兵。就在这年7月,姚成友毅然投笔从戎,和学校的40多名同学一起,雄赳赳地跨进了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1 21: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精品,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1 21:58: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習欣赏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2 08: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了不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2 09: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3 16:13: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了不起,所以要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3 19:32: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3 01:09 , Processed in 0.03581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