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654|回复: 2

寻访古代澧州书院遗迹(原创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7 10: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寻访古代澧州书院遗迹(原创六)
                                                   于乾松

6.澧水流域久负盛名的书院
澧水流域的书院,最为人们看重而久负盛名的主要是澧州州本部的州级书院,即文山书院、车渚书院、溪东书院、澧阳书院,以及州本部所属的县邑书院,如澧兰书院、三贤书院等。而州本部的一些书院基本上一是民办公助或官办民助的形式;二是规模较大,条件不错;三是在全州范围内招生纳徒,便成为州内最有影响、最具权威的最高学府。就正如任友龙作《范文正溪东书院记》里所说:“斯堂之役,郡博士郑自得、掌籍吴杰、直学张辙实董之,以底成绩。堂成,士未有养,乃括没官之田,得数百亩,拘而籍之。贰车马公壬仲又助金千缗,增鬻田。”这就是说,书院事务由州的教授、教谕等官员来料理;为了解决书院的经费问题,把没收入官的田产数百亩划入给书院,又把知州各位副手官员捐赠的钱用于增购田地给书院作为学田,使书院师生有了极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
古代澧州的书院曾经走过了由产生、发展直至辉煌的历史时期,其中文山书院和溪东书院是最为典型的代表。起初,李宣古、李群玉在澧州刺史杜悰的支持下,在澧州城南仙眠洲李群玉栖居地“水竹居”,于唐太和四(830)年创办了以李群玉之字“文山”命名的州级书院——文山书院。到南宋宝庆二(1226)年,被董与几徙建白沙洲的范文正公溪东书院替代;经过元代的发展和明朝前、中期的衰落,范文正公溪东书院于明正德丁丑 (1517) 年,由欧阳席、李如圭等迁建到州城西隅的华阳王府侧(今澧县一中校园)洗墨池畔,成为新的文正书院,这是古代澧州书院学府的发展壮大期。清初,澧州州级书院由建在澹津的“延光书院”担负,延光书院上承车渚书院,而车渚书院作为正式的书院,建于唐咸通中至乾符年间(866—879)的新城镇(今新州),但作为读书台,则起自晋末,远在1200年前。元大德五(1301)年,又被扩建为州级的学殖书院。所以,当延光书院运行20年后,于康熙九(1669)年迁回澧州城东文山书院旧址,初名兰江书院,约十年后更名为怀德书院时,则古代澧州的最高学府,走完了一段从澧阳城到新州、到津市、再回澧阳城的变迁史。怀德书院经过110年后,第二次回迁到州城西隅文正书院旧址,也就是范仲淹少时(998年左右)游学澧州、临池洗墨的洗墨池畔遗址,兴建成新型的澧阳书院,达到了古代澧州书院教育的顶峰。因此,澧阳书院实际上是古代澧州以三大文化名人命名的三大书院的继承者,并融入了车武子的精神 ,李文山的文韵,范文正的才志,它与文山书院等澧州的书院,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支撑着澧浦最高文化教育殿堂的进步和发展,成为古代澧州最高学府的丰碑。
我们仍以高守泉先生考证的资料为例,看看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辉煌与灿烂。“唐会昌元(841)年,文山书院最早的一批学生中,杜裔林和杜儒林兄弟双双高中进士,由此文山书院名声大振。它是自盛唐以来,澧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已达到被柳宗元赞誉为“自汉而南,州之美者,十七八莫若澧”的必然结果。再加上自李世民之弟彭王李元则治理澧州之后,既有侄子临淮王诱、孙子泽王上金在澧封藩建府,德宗之女长林公主寓居澧州,又有唐高祖曾孙李继高、宪宗子李宽封为澧王,以及众多的宗室弟子徙居澧州。这一批贵族子弟的到来,无疑需要有一流水准的学校就读,需要有真才实学的名师施教。加上身为驸马的杜悰和宪宗之女岐阳公主对澧州“二李”的信任,澧州文山书院的创建、发展并取得成就,就有了深厚的社会基础与历史的必然。”“进入宋代后,……‘澧州三苏’即宋代澧州苏坚与其二子苏庠、苏序父子三人,与文山书院不凡的关系。做过苏轼的助手钱塘丞、督修杭州西湖、并与之多有诗酒唱和的苏坚(字伯固)出仕之前,曾于文山书院研习诗画数年,后又将二子苏庠、苏序送进文山书院课读,而且学有所长。” 苏庠后被苏轼誉为“诗可乱青莲”的才子;苏序被人称为“庐山祖可师”,是宋代名震佛界的大诗僧,也是“江西诗派”中活跃与影响很大的人。
在元代,澧阳人郝希贤,借助他在溪东书院当教席的身份,与他的蒙族学生忽都达儿一起,不辍恬吟,互教互学,终得以蟾宫折桂。在元仁宗延祐五 (1318) 年的廷试中,郝希贤高中左榜状元;他的学生忽都达儿则高中右榜状元。这就是说1318年的澧州,有过一次师生同科夺取左、右二榜之魁,产生了状元“双子星座”的历史荣耀!
在明代,澧州曾出过作为国之栋梁的5位尚书,其中被澧州人所敬仰的李如圭曾经官至工部、户部尚书,少时就就读在文山书院,至今民间还有关于他在文山书院读书时的许多传说。其时的文山书院,不仅仍为人才辈出的摇篮,而且也是十分兴盛的美景。李如圭曾于明正德己卯(1519)年,在《文山书院重建记》中写道:其地向阳,背昧一水夹流,林木幽深,尘嚣隔绝。且门堂完整,气象雄爽,佥谓可以栖公之神矣。欧阳君复为之展拓基址,构堂四楹于前,以为礼拜之地。绘饰焕然,乃肖公像于中,专人祀香烛,供洒扫,无致渎亵。为澧中一胜境也。”
在澧州众多的书院中,澧兰书院则也是久负盛名的,而且澧兰书院是与明代“澧籍五尚书”之一的刘瑞直接相关连的。
刘瑞,字德符,祖籍四川内江。父时斅,官山东佥事,以廉惠称。去职后应时任华阳王府教授李吉安之邀,寓居澧州,生瑞。瑞少进州学,聪慧异常,举弘治九年(1496)进士,选庶吉士,授职检讨。刘瑞进入官场后,由于不顾自身进退,敢于伸张正义,被诬蔑为所谓的“结党”罪,削去俸禄,遣出京城,经过千辛万苦回到澧州后,在澧籍名儒高堂等人的支持下,设学授徒,高堂等人则邀集自家子弟交托刘瑞教授。由于刘瑞的渊博学识和高贵品格,约于1508年 ,湖广提学、临海蔡潮视学澧州,出于对刘瑞人格的崇敬和才华的珍爱,冒着可能被奸臣怪罪的风险,特为之立“澧兰书院”。刘瑞在澧兰书院的讲授,特受澧州学子欢迎,而且声誉远播。当时澧阳城内外的学校包括华阳王府塾校,均常请他去讲学,造就了后入祀扬州名宦祠的澧籍名臣高鹏等一批人才,以及明正德、嘉靖二朝的一些澧籍举人、进士。正德五(1510)年,刘瑞得以昭雪。先是以副使督浙江学校,后升南京光禄卿、南京礼部右侍郎。嘉靖四(1525)年秋,刘瑞回澧州省亲,不幸因病而卒。刘瑞的去世,立即惊动了紫禁城,世宗皇帝悲痛之余,下了一道为刘瑞“特建忠清祠,配享范文正公,令子孙永奉祠祀”的诏书飞马快递澧州;后又被谥“文肃”。从此,澧州城西北隅的文正书院(今澧县一中)北侧,一座肃穆壮观的忠清祠,成为澧州士子修身养道的崇仰之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7 15: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澧水流域的书院,最为人们看重而久负盛名的主要是澧州州本部的州级书院,即文山书院、车渚书院、溪东书院、澧阳书院,以及州本部所属的县邑书院,如澧兰书院、三贤书院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7 15: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澧州的书院曾经走过了由产生、发展直至辉煌的历史时期,其中文山书院和溪东书院是最为典型的代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00:55 , Processed in 0.03228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