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2-3-2 11:06 编辑
西藏归来·读《吐蕃佛教》(17) 大乘二十二问本(之五)
佛家四圣六凡,看完才知“念天堂”“念地狱”, 成败因果皆由自己决定
第十三问 菩萨所知不着(1)涅盘,不染世间,依何法者﹖ 谨对﹕菩萨了知法从缘起,如幻如化,非久非坚,既知诸法虚妄不真,何被(2)世间法所染污。此依初教作缘起观,知世如幻,能不染也。若能了达一切唯心,法从心生,心外无法,今所见者,但见自心,离心(3)之外,都无所见,既无外法,何染世间,此依终教作唯识观,乃能不染世间法也。若了境界唯是自心,外境既无,内(4)心何见,心既无见,念本不生,一切皆如,何所染污,此依顿教作真如观,则于世法(5)无能所染,既知世法一切皆如,本来涅盘,何所取着,虽在世间,世法不染,虽得涅盘,而不乐着,即是无住大般涅盘【1】。是故菩萨依此三种所说法门无染着也。 注释: 【1】大般涅槃:梵语摩诃般涅槃那,译义摩诃为大,是赞美寂静之德,般为入,是归趣之义,涅槃为灭,是灭烦恼及身心之义,那为息,是安息之义,合之为大入灭息,简称为大般涅槃,是指佛度世已毕,归于圆寂的意思。 (1) 原卷误将“善”作“着”。 (2) 原卷误将“彼”作“被”。 (3) 原卷缺“心”字。 (4) 原卷作“心内”。 (5) 原卷作“世间”。 第十四问云﹕ 又大乘法【1】,智慧方便二种双行,众生欲行,如何(1)起行﹖菩萨自在则可能行,众生不然,何能行者﹖ 谨对﹕此中义理意趣(2)难知,若不审详,讵申(注3)妙旨。今于此中略述两解﹕一云大乘之法有俗有真,俗则诸法若有若空,真谓都无空之与有。为照空有,智慧要存,为泯有空,方便须立。照空有故俗智得生,泯空有故真智成就【2】。若唯照俗未免轮回,若但观真,不起悲济。照俗之行由智慧成,证真之功(4),由方便得,智慧方便故要双行,若阙一门不达二谛。二云大乘之法悲智双行,自行化他阙一不可,若无自行不异凡夫,如不化他乃同小圣,此中智慧即是自行,以实智慧,证(5)真如故。言方便者即是化他,以权方便化众生故。鸟具二翼,乃得翔空,车有两轮,方能载陆,既(6)知智慧方便二门,凡夫欲行,但依此理不能依学(7),即是凡夫,若能修行是称菩萨。凡夫不学(8)是系缚人,菩萨(9)能行,成自在者。要(10)先修学(11)成自在人,非先自在,然后修学(12),故凡夫者亦能修行。 注释: 【1】大乘法:即大乘佛教。据说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时,有许多信徒。佛陀因人设教,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传教方法,而弟子们又各有不同的理解和发挥。他灭度后,佛教逐渐分成不同的宗派,主要有“大乘”和“小乘”两大派。“大乘”是梵文“摩诃衍那”的意译。“摩诃”是“大”的意思,“衍那”是“乘载”(如车、船)或“道路”的意思。大乘佛教自称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大河的此岸,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成就佛果。主要经典有《般若经》、《维摩经》、《大般涅槃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小乘”是梵文“希那衍那”的意译。大乘佛教兴起后,贬称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为“小乘”。后学术界沿用这一名词,不再含褒贬之义。主要经典有《阿含经》等。小乘佛教也曾在中国流行过,到了隋唐逐渐衰落。现在小乘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属于南传佛教。大乘和小乘的主要区别是:大乘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小乘则视释迦牟尼为教主。大乘强调不仅要解脱自身,而且要解脱一切生灵,使众生都成佛,自己才能成佛;小乘则主张只要断除自己的一切烦恼,超脱于生死之外,就能成为“阿罗汉”。大乘倡导以“六度”为内容的菩萨行,小乘则着眼于“三十七道品”的宗教道德修养。大乘和小乘的教义虽然有所差异,但却是佛教一根藤上的两只瓜,都是对释迦牟尼学说的继承和宏扬。 【2】与‘有’相对。音译为舜若。意译空无、空虚、空寂、空净、非有。一切存在之物中,皆无自体、实体、我 等,此一思想即称空。亦即谓事物之虚幻不实,或理体之空寂明净。自佛陀时代开始即有此思想,尤以大乘佛教为然,且空之思想乃般若经系统之根本思想。 (1) 原卷多“何起”二字。 (2) 原卷作“意取”,今从甲乙两卷。 (3) 原卷与乙卷作“身”,今从甲卷。 (4) 原卷遗漏﹕“由方便得……大乘之法,悲智”等二 十四字,今从甲乙两卷。 (5) 原卷误将“澄”作“证”。 (6) 原卷缺“知”,今从甲乙两卷。 (7) 原卷误将“孝”作“学”。 (8) 同上。 (9) 原卷遗漏“菩萨 ”二字,又用“共”来代替之。 (10) 原卷误将“妄”作“要”。 (11) 参看一三七。 (12) 同上。
第十五问云﹕声闻,缘觉,菩萨三乘【1】于六尘境各如何见﹖ 谨对﹕三乘所见理合不同,然其二乘多分相似,故有圣教合名下乘,故(1)见六尘不分(2)差别,而与菩萨显不同者。佛法理门总有四种,因缘,唯识,无相,真如。二乘之人唯了初一,知一切法皆从缘(3)生,六尘境界皆是实有,见染(4)见净,有爱有憎﹔不了第二唯识门故,未达诸法皆从心生,执六尘境心外实有﹔不达第三无相门故,不识(5)诸法本性皆空,遂执六尘实有自性﹔不悟(6)第四真如门故,不信(7)诸法平等皆如,遂执六尘一一差别。菩萨具解四种理门,悟六尘境假从缘起,缘无自性,一切皆空,心生则(8)生,心灭则(9)灭,若心(10)离妄,平等皆如,无是无非,无取无舍,宛然而有,宛然而空,此是菩萨所见相也。声闻缘觉执相未亡,故与菩萨所见全(11)别。 注释: 【1】佛说法时,为利益当时修行者,说有三乘道,即声闻、缘觉、菩萨。声闻,是闻佛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缘觉,旧称辟支佛,新译独觉,观十二因缘之理而断惑证理。出无佛世,观外因缘,无师自悟。菩萨为菩提萨埵之简称,意为觉有情,所谓既能自觉,又能觉悟一切有情,菩萨发大慈悲心,除了转化自己的烦恼,并且广修六度万行,以自利利他之行,逐渐圆满一切功德。声闻缘觉以十二因缘而悟透,虽是脱离了生死,仍是心外求法,还没明心见性;菩萨是普度众生,以慈悲为怀,广修六度,以自身利益化为他人利益,追逐圆满功德。
(1) 原卷缺“故”,今从甲乙两卷。 (2) 原卷缺“分”,今从甲乙两卷。 (3) 原卷多“因”字,今从甲乙两卷。 (4) 甲卷缺“见染”,今从原卷及乙卷。 (5) 各卷均作“许”,此应为“识”之误。 (6) 原卷作“达”,乙卷模糊清皙,今从甲卷。 (7) 原卷缺“信”字。 (8) 原卷作“即”,今从甲乙两卷。 (9) 原卷作“即”,甲卷缺漏“则灭”二字,今从乙卷 (10) 原卷作“若离心妄”,今从甲乙两卷。 (11) 原卷缺“全’字。
西藏旅游。2021年9月26日,笔者在山南那日雍措湖草滩上留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