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791|回复: 2

寻访古代澧州书院遗迹(原创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7 10: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寻访古代澧州书院遗迹(原创十)
                                                   于乾松

4.古代澧州书院为文化、教育事业留下了许多极为宝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
古代澧州的书院自它诞生之日起,存在了近1200年的历史,至今近1300年了。在这期间,它不仅创造过澧州文化、教育史上的辉煌,也以“几于希风岳麓”的成就成为湖湘文化、我国书院史上的亮点,同时也为我们今天的文化、教育事业留下了一些可为借鉴的经验和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A.关于书院的管理。曾任澧州知州的方维祺在《澧阳书院落成记》里曾经指出:“夫书院之设,董之以师儒,聚之以友朋,程之以课读,而加之以奖罚,所以磨揉迁革,陶冶溶液。”据李秉忠先生考证,书院的教学管理是:组织严密、约规严格。即:“书院的职事和组织系统由山长(或称主院、洞主、主持,是书院教学管理的主持人)、监院(一种地位次于山长的书院职事,主要职责是负责书院的行政、财务,以及稽察学生品行等工作)、堂长(或书院主持人山长的别称,或在山长下协助山长进行教学管理工作,或从生徒中选任责督课堂记录搜集诸生疑难问题)、学长(或相当于某门学科的教职,或主管书院教务行政的负责人,或书院主要管理学生学业和行止等的生徒首领)、会长(从诸生中选出学行老成成绩优异者充任,负责协助山长评阅考课试卷)、斋长(由山长在诸生优异者中选出,协助山长从事教学、行政、日常生活的管理工作)、讲书(主要负责书院经书讲解)、经长(由山长从生徒中精选熟悉经籍者担任,负责为生徒解析疑文)、首先(一种管理书院的职事)、掌祠(书院内掌祭祀活动的职事)、掌书(书院内管理图书的职事,负责图书的保管和借阅)以及书办(掌管书院各种卷宗、档案的职事)等组成。书院三大功能是讲学、藏书、祭祀。书院有分科制度、分斋教学制度、课程规定、考课制度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书院藏书来源于皇帝赐书、私人捐赠、书院购置、书院自己刊刻书籍,藏收的书籍主要与教学和学术研究有关,并制定一整套收藏、借阅制度;书院定期祭祀先圣孔子、与本书院有关的先贤以及主宰功名的文昌帝和奎星等。”约规是指“书院学约”,其中规定了可以读哪些书,怎样读,读后有什么用,读书人应戒什么等,并都作了较精要的阐述。
B.关于书院的教育。李秉忠先生曾经总结为:一是坚持聘请各地德劭学高的方家任山长、讲席。澧阳书院曾以“湘中诗老”、“楚中骚雅才”闻名于世的长沙府湘潭县籍诗人、戏曲作家张九钺主持澧阳书院数年;1805年,聘安化人陶澍就任主讲席三年之久;后聘 “湘中四杰”之一、大儒左宗植(左宗棠次兄)掌院数年;聘的长沙人张启鹏、善化人黄士对及以“湘西才子”和致仕按察身份掌院的黄碧川等为山长。这样“广选名师,不误子弟”。二是坚持招收秀异贤能、精选国需良才。澧阳书院在上述山长、主讲、主院等名师的主持下,体察澧人“设书院之深心”,以“教育人才,砥行砺名,储国家棫朴菁莪之选”为目标,因此,“负笈生徒必择乡里秀异、沉潜学问者肄业其中。其恃才放诞、佻达不羁之士,不得滥入书院中” , 这充分体现了好好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多地培养国家需用人才的务实之举。三是坚持经世致用、知行相资的教学理念。即:推崇“实学”、“实用”的经世致用之学,开启一代新的学风;倡导“实习”、“习行”的知行相资之法,实现教学的大突破;强调“砺志”、“刻苦”的修身忧国之志,崇尚先贤苦读兴国精神。四是坚持讲会、示范,互动切磋的教学方法。就是以规范或不规范形式举行学术聚会活动,使教学气氛变得活跃,学术研究气氛变得浓厚;教师教人明者,首先应该自明,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作示范,以此指导学生。五是坚持重知重能、重智重德的教学内容。书院生徒学习的内容为五类:第一是《四书》、《五经》等经典;第二是练字,以楷书为主;第三是吟诗作对,如游览唱赋活动;第四是修身教育,灌输忠君思想;第五是习作八股文和试帖诗。
C.创办了民间集资助学助考的形式。康熙二十一 (1682) 年,津市市民自行兴办的平民学校澹津书院,后逢生员翟枝、高传礼等劝捐水田三石一斗,每年收租谷二十石零,房屋地租钱四千八百,作为延请蒙师薪俸之资,俾附近子弟就学。他们的义举后来又被职员翟宝瑶、生员徐镛、刘祖峤等继承,倡义起宾兴会,邀市中有力之家捐买本市基屋一所,每年收租钱九十八千,入书院掌管。逢乡试之年,分赠盘缠给参加科试有困难的寒士,成为明清时期地方开明绅士及经济实力雄厚者助学助考机构,亦即民间与科举制度相“配套”的机制。它对扩大古代“养士”,化解社会贫富矛盾起着积极作用。
澧水流域的古代书院曾经对于古代澧州的社会经济发展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方面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它是中华民族“耕读传家”的根脉,也是古代澧州的文化之脉。虽然它已远去,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它的脚步毕竟曾载入了澧州光辉的史册。
温总理曾经在论述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如何创新推进时,回顾文化传统与历史经验时指出:“我国农村教育源远流长,历来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社会,中华文化的根脉在农村,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要途径。历史上许多私塾、书院曾盛极一时,但都不是在大城市,而是在山野乡村。那里不但是教育子弟、培养人才的学校,而且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中心,甚至是学术中心,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这段话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根系所在,教育传承文化的功能,书院教育的民间性和它的培育人才、研究学术、繁荣文化的功能,为中国人提供精神家园的历史贡献。(作者原系澧县政协文史委主任)
参阅资料:
《古代澧州书院》杜修岳、高守泉主编,《名家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
《前哲流风日新其格》赵绪清著,华中师大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
《桑植县文史》2005年12月第一版《澧源春秋》。
《慈利文史精编》游湘焯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
《中国古代书院》百度百科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豆瓣网
    《澧阳书院的教学特点及其影响初探》李秉忠著,见《澧州文韵》第二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7 15: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澧州古代书院留给我们的感想与启示之四——古代澧州书院为文化、教育事业留下了许多极为宝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7 15: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澧州的书院自它诞生之日起,存在了近1200年的历史,至今近1300年了。在这期间,它不仅创造过澧州文化、教育史上的辉煌,也以“几于希风岳麓”的成就成为湖湘文化、我国书院史上的亮点,同时也为我们今天的文化、教育事业留下了一些可为借鉴的经验和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01:04 , Processed in 0.03216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