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夏应运 于 2021-11-29 16:41 编辑
图文/夏应运
耄耆夫妻游诗海 孜孜不倦惜流年 ——临澧县诗韵家风典型材料 夏应运 在一个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的上午,我有幸采访了临澧县家庭诗词之星周鹏林同志家庭好诗风的先进事迹。感触颇深。 我刚走进周鹏林老人的大门,就闻到一股书卷味,来到他的书房,只见他家里无处不是书。女主人王琼芳老师连忙递来一杯茶,不好意思的说“会长,不好意思,家里欠收拾,很凌乱”。我向二位说明来意,老两口谦虚地说:“没什么, 不要写我们,我们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 男主人公周鹏林同志,今年86岁,原是临澧县文化局局长退休,他态度谦和,看上去很普通,没有半点官架子。老伴王琼芳同志,今年84岁,是临澧县退休教师,她热情好客,温柔敦厚,见人总是一脸微笑。两位老人退休后身心尚健,一心想着为临澧,为家乡发挥余热,再做奉献,2007年二人一同参加了临澧县老年大学诗词班和太极拳班。从参加到现在十几如一日,坚持不懈的学拳、学诗。不管天晴下雨,太极拳班总有二人的身影,从简单的二十四式到三十六、四十八式、五十六式,套套太极拳都十分熟练精通。至于写诗,那就更用功了,从参加诗词班学习以来,从未迟到早退,他们从不懂诗词格律只会写老干体的古风到为他人修改诗词的写诗能手。二人不仅自己在诗词创作方面有所建树,而且为临澧诗词事业服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是临澧诗词进家庭的一个标杆,已成为闪烁在临澧的一颗家庭诗词之星。 如今,两位老人都是湖南省诗词会员,常德市诗词会员。他们在《中华诗词》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多篇作品,省市级刊物上作品八十多篇。两人年年都评为县诗词学会先进分子。他们不仅是临澧县学诗写诗的典范,而且为临澧县诗词学会发展以及太浮分会的指导和服务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我问及二人创作水平为什么提高的那样快的秘诀是什么时。他二人给我讲了四点经验体会。 一是向老师学习,获得钥匙,王琼芳老师回忆起刚参加诗协时,什么格律也不懂,听了阮先教授的课后,让她懂得诗要讲平仄声韵,还使她明白了诗还要求讲究启承转合等章法,于是她写下了第一首处女作初稿; 夫家劝我习诗文,学浅才疏撰不成。 启承转合平仄韵,耕耘苦练不负人。 草稿写好后请教吴大谟老师,吴老看后鼓励他说“敢下笔就是进步”于是给她指出了第三、四句的问题,并修改成: 夫家劝我学诗文,学浅才疏撰不成。 转合起承平仄事,耕耘苦练自趋精。 确是如诗句“耕耘苦练自趋精”那样,由于她功底较深,虚心向老师学习,诗词创作进步很快。 他们告诉我诗词创作之路第二条经验是,向古人学习,继承传统。他们为了学好诗词,购买了不少诗词书籍。年年征订了《中华诗词》、《湖南诗词》等刊物。当你走进他的房屋,到处都是书籍,三个书柜都摆满了书,桌子上,床头无处不是书。 他们读书还养成了作笔记的好习惯,十几本笔记,记录了二人辛勤的成果。 他们向我介绍的最贵的经验就是向社会学习,不断地与时俱进。两位老人经常参加采风活动,尤其喜欢到农村采风。写了不少关于新农村的诗词。今年8月在《中华诗词》微刊联展临澧专辑上夫妻二人以农村为主题的作品均已参展: 周鹏林 农村广场歌舞队 夜幕来临笑语扬,银丝曼舞乐无疆。 谁将盛世编新曲,翁媪齐声唱小康。 王琼芳 燕舞莺啼绿映红,山村楼阁酒旗风。 农家乐醉休闲客,十里飘香颂曲同。 他们最后告诉我他们学诗的秘诀是夫妻二人互相学习,互帮互助。他俩有时同做一题,相互修改。有时相互出题。 如2020年春节疫情严重时,国家号召就地过年他们分别写了一首诗: 王琼芳 就地过年 几省新冠正蔓延,誓将疠病共围歼。 降低接触无邪染,减少流通防毒传。 在外娇儿思故苦,居家父母想亲还。 除魔守职苍生保,就地团年一样甜。 周鹏林 就地过年 移风易俗过新年,访友攀亲把好关。 电话拜年多省事,共同守护美家园。 我看了看周局长,虽然奔九的人了,仍然精神戄烁。我问他,现在写诗还行吧。他告诉我“现在年岁已高,视力、听力严重下降,我一想就此搁笔,哪知读惯了,写惯了,停下来也不舒服,欲罢不能,写诗能一吐为快。”老伴王老师说:“老倌子常说,写诗可健脑、健身,能使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周局长连忙将话题抢过来,他说,“我这辈子最得意的与诗词结下了缘,做为一位老文化干部,老党员,退休了还能为党、为国家用诗词这个武器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是我的一大荣幸。我只要还一口气,就不会停止吟诗学诗的。” 多么朴素的语言,多么豪壮的感慨,两位老人的声音至今在我脑海里回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