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严维贡 于 2016-6-20 22:24 编辑
有不少人觉得,孩子的成长是学校的事,而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人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关系着父亲的培养和熏陶。
孩子如何做人,对读书的兴趣,怎样处理各种关系,家庭和学校有着共同的责任。小学阶段是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开始,迈进小学的大门,标志着孩子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新时期内,孩子的生理、心理都有了质的飞跃。随着功课的增多,社交面的扩展,认识世界能力的增强。作为孩子的父亲,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身心变化,配合学校和老师教育好孩子。
一、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指经过反复训练而达到的近乎自动化了的动作。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在人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需要和兴趣。不按习惯行动,人就会感到别扭、不舒服。
作为父亲应该清楚,孩子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会让孩子终身受益。光讲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有:1.热爱学习、自觉性强;2.学习时思想集中,精力集中;3.主动复习功课,认真完成作业;4.独立思考,能自己解决学习中的困难······父亲应该点点滴滴,过细指导。
说个实话,目前,有不少父亲觉得自己是家庭中的顶梁柱,是弄钱的,是干大事的。孩子读书是些小事,是做母亲的责任。殊不知,那是父母共同的责任。父亲如果想挨掉,一般会挨出麻烦来。 二、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果说,孩子的学习习惯关系到孩子成长的话。那么,孩子的生活习惯则直接关系着孩子的前途和命运。作为孩子的父亲,千万不能小看。
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奶奶爷爷拿笤帚、父亲、母亲拿拖把,而孩子充当检查员:“妈,这里还有废纸!”“爸,那儿没搞干净!”在许多家庭,还会听到这样的对话:“奶奶,我要喝水!”“别急,我把衣服洗完了就给你倒!”“爸爸,这道数学题我不会做!”“莫急,爸爸马上来帮你做。”类似这种“关怀倍至”、“包办代替”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在家里,孩子无论想得到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很少尝到困难、挫折的滋味,其实这并不是好事。一些调查资料表明:当今怯懦、怕吃苦和娇气的儿童数量显著增多,这与他们的生活过于依赖有关。美国有人曾对获得诺贝尔奖文学的各国文学家进行过一次专门调查,发现他们半数以上的人都有过坎坷不幸的童年,都是在困难中长大的。有人对几十位逆境中创业的美国卓有成就的企业家也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他们之所以具有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是与家庭、特别是父亲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竞争意识和勇于吃苦的精神是分不开的。相比之下,今天的孩子太缺乏的就是这些,要知道.孩子的成长需要困难,没有经过风浪的孩子,就不敢迎接困难的挑战,就不会有坚强的意志。意志薄弱者是很难成材的。作为父亲,就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孩子设置一些经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困难,让他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茁壮成长。比如,有的孩子不敢见生人,就应想方设法让他多见生人,鼓励他去独立办事;有的孩子懒散,不爱干活儿,就要严格要求,给他规定出作息时间表和每天必须做的家务活;有的孩子在学校里当选了干部,但又有点胆怯,不敢去挑这份重担,就要鼓励他去干、去闯,并不时了解他在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在孩子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大人切不可急于去解围,应该让他自己去克服困难。当孩子克服了困难获得成功之时,应该给予物质鼓励或精神方面的赞扬。让他们增长兴趣,坚定信心。
三、要养成与老师和孩子沟通的习惯 父亲要与老师经常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与老师共同商定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计划,与老师相互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每天还要花上一点时间,与孩子谈谈。问问孩子学校里搞些什么活动?有什么高兴的或不愉快的事?学习上有些什么地方特别吃力······从交谈中,了解孩子最近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与他同欢同乐。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物质上是丰富的,可精神上是孤独的。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也需要热情的沟通和交流。在他们的心目中,父母是最亲近的、最值得信赖的人。在学校里,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或者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找不到答案,分不清是非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父母,如果做父母的能够耐心倾听,提出建议,就能化解孩子心中的矛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身为父母、尤其是父亲,要以身作则,用律己正己的思想行为来影响孩子、鼓励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还要充分尊重孩子,学会循循善诱,讲究方式方法,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既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教育孩子,这样孩子们才能健康开心地成长。
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父亲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很多时候,看到孩子的各种表现,就知道他的父亲做派。比如,不爱学习,打牌网吧,自私自利,抽烟酗酒,好逸恶劳,出口狂言········反之,亦是如此。
我写这篇文章,不是我做得很好。恰恰相反,我有不少教训包含在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