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651|回复: 12

常德毛氏谱牒文化初探(1)起源和迁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1 06: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毛先金 于 2014-11-12 06:07 编辑

      据清《嘉庆常德府志》、《同治直隶澧州志》和常德市内几种毛氏族谱初步考证,常德毛氏始迁于江西丰城和吉水,散居在常德市诸县和湘鄂黔边境,主要由澧州毛氏、龙阳毛氏和桃源毛氏繁衍而成。
      澧州(澧县)毛氏于公元1143年从江西丰城迁入澧州城东郊,陆续向澧县、津市、临澧县、鼎城区、安乡县、津市、石门县和慈利、桑植、华容、公安、松滋、石首、建始等湘鄂边境播迁繁衍,其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已繁衍三十五代。澧州毛氏入澧时间之长,播迁之广,有谱可考者仅常德市境内部分丁民不足其十分之一,完全弄清非等闲工夫。
      龙阳(汉寿县)毛氏于公元1404年自江西吉水迁入龙阳县,主要在汉寿县、鼎城区发展,后裔也有移居慈利县、桃源县、张家界市永定区、石门县和安乡县等地,已繁衍二十五代。桃源毛氏与龙阳毛氏同时从江西吉水迁到桃源县,后裔又迁鼎城区、桑植县、龙山县和贵州省的,已繁衍二十四代。
      据毛炳汉教授著《毛姓史话》称:益阳龙子山九家湖始迁祖毛永信之孙,毛廷虎之三子毛道真从九家湖迁汉寿;沅江县始迁祖毛鸿之孙、毛廷信之次子毛世达迁桃源县,还没有来得及考证。另外,澧县北部与湖北公安县交界的复兴镇、盐井乡、双龙乡等地散居不少毛姓,应该属澧州毛德甫后裔,但几经查找,族谱无着,只有口传的八句四十代派字,有待进一步佐证。
      

毛氏起源及常德毛氏源流

      
      澧州毛氏从江西丰城、龙阳毛氏和桃源毛氏从江西吉水迁徙而来。那么,丰城和吉水毛氏又源自何地?毛氏起源何地,发脉何人?先从毛姓起源说起。
      1. 黄帝之裔,源于姬姓
      黄帝的母亲附宝于轩辕台生下了黄帝,取名轩辕,轩辕居住成长在姬水之滨,便以姬为姓。轩辕统一了黄河流域大部分部落后,被推为盟主,并取得了黄帝称号。黄帝有四位贤淑妻子,生子25个。正妃嫘祖生下昌意和玄嚣两子。嫘祖非常能干,带领妇女植桑养蚕,缝制衣服,一生辛劳。玄嚣生子娇极,其德行不如昌意之子颛顼完美,被派到偏远地区担任部落酋长,而颛顼则继承了帝位。娇极生子称帝喾,颛顼生子穷蝉,因穷蝉才德不如帝喾,颛顼位传帝喾。帝喾的元妃姜螈生下后稷,后稷是帝喾的二儿子,名弃,为周族的始祖,因弃兴农有功,封弃于邰,号后稷,别姓姬氏。传到第四代公刘时,农业经济更为发展,周族兴盛起来,并定居于豳地。从公刘经庆节→皇朴→差弗→毁隃→公非→辟方→高圉→侯侔→亚圉→云都→太公→组绀→诸益→公叔直至古公亶父时,举族迁到岐山之南的周原,改国号为周。自此西周日益强盛。传到黄帝的第28世孙姬昌施行仁政,四海诸侯归服于周,子姬发继位,称为周武王。

      2. 以国为姓,始祖叔郑
      周武王建立西周后,追封已故父亲姬昌为文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使之永远传位子孙,两次分封诸侯71国,其中姬姓即有58国。姬姓主要分封在泾、渭、洛河谷地带,其中属于文王诸子的有管、蔡、曹、霍、鲁、卫、毛等16国。周成王的叔父、周武王的胞弟、周文王的第八子叔郑被分封到渭河上游今岐山、扶风一带,为毛国,以国为姓,毛姓从此应运而生(后又转徙河南原阳),于是姬郑被称为毛郑、毛叔郑,又因为他是伯爵,享受世袭特权,所以又被称为毛伯、毛伯郑。《姓氏寻源》中毛氏条下有:“周采邑毛即河南籍水毛泉也。”又《路史•国名纪戊》曰:“毛,伯爵;河南籍水傍有毛泉,近上邦。”叔郑是辅佐周武王建立周朝的功臣之一,参加过许多重要的战争。《史记》中记载:周武王祭祖拜神建立周朝的那一天,武王率众臣到祭坛,灭商功臣周公旦拿着大铖、毕公握着小铖立在周武王左右,散宜生、太颠、闳大等人手持长剑以卫王,毛叔郑等各司其职,站立祭坛两侧,随后巫师祝词以祭神祖,并宣布周朝建立,分封诸侯。
       毛伯(郑)受封毛国后,他的子孙继承了他的爵位,并成为周王朝的卿士,在朝廷中担任官职。公元前827年后,宣王姬静时,毛公瘖执政,举国大定,内外祥和,姬静特制毛公鼎予以重奖。鼎上铸497字,是先秦铸字最多的国之重器,系研究中国历史的珍贵资料,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在东周和春秋时期,毛姓还是属于贵族,世袭毛伯仍在东周朝廷中担任要职,毛国也在新迁的东周国都洛邑不远,成为东周的卫星附庸国。
      但是,公元前526年,毛得介入周王位之争,杀毛伯过而代为伯爵,公元前516年,因袒佐王子朝而失败和王子朝带着周朝典籍奔楚,毛国宣告灭亡。毛国灭亡后,有点权力地位和经济实力的毛氏迁播四方。其中一支迁往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随后在阳武(今河南原阳)定居,这支毛姓人在此繁衍了800余年,其中最兴盛的一支出了毛遂、毛亨、毛苌、毛宝。毛遂脱颖而出,以一言之辩,解赵之重围。毛亨、毛苌传《毛诗》,为民族保存了恒久的中华文化。

      3. 东晋南渡,两源流常
      吉水毛氏迁入龙阳、桃源。西晋末东晋初,先后发生了“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以毛宝为首的毛氏将官随晋王室南迁过江,建有奇功,其子毛穆之继承父业,后为扬威将军,因功封建安侯,食邑新安(今浙江衢州),并就此定居。在此繁衍生息到北宋初年,毛休为吉州(今江西吉水)太守并定居吉水龙城。元末明初,吉水毛太华,因避战乱迁徙到云南的澜沧卫,仅至明洪武十三年,带清一、清四回湖南湘乡县,十多年后转迁湘潭韶山定居,毛泽东是清一的后裔。
      汉寿毛氏和桃源毛氏就是在毛太华迁居湖南后不久从吉水迁来常德的。为避战难,图存发展,明永乐二年(1404)吉水龙城八都毛左德和毛右德两胞兄集族兄族弟毛绍德、毛成德与毛仁德,先后驾船,自江西豫章吉安府吉水县永丰八都之吉水滩头拖船埠大栗树土地,经鄱阳湖口,溯长江入洞庭。数月后,左德公与右德公,舟泊龙阳沧港,见数百丈内,沧、浪、青三溪之水绕面合而流之,既如同太极周而复始,又犹似青龙昂首回而环之。感天地之灵气,左德公便首选马井、铁桥一带而居之,右德公乃次择江东鸟山毛虎湾一带而居之,成德公则择武邑牛鼻滩渔码头七丘村一带而居之,仁德公便择武邑之河口一带而居之,绍德公乃择武邑石门桥圆普庵之毛家桥一带而居之。
      同年,毛汝江、毛积后、毛玄冠、毛继周、毛深仁、毛令文、毛忠培八祖避兵燹蹂躏也从吉水八都迁入桃源县。另外常德境内的鼎城毛恩友、安乡毛明星、武陵区毛远仁等近百人是先后分别来自韶山,也是吉水毛氏后裔。江西吉水县毛氏文化研究会毛凌志先生一行,曾先后于2008年夏和2011年春来常德寻亲,在常德毛氏的支持下,上述吉水毛氏终于认祖归宗。
      丰城毛氏迁入澧州。澧州毛氏鼻祖毛廷辉几乎与毛宝同时迁徙到了江西丰城。澧州毛氏族谱中载:迁始祖廷辉公,仕晋任吏部侍郎,卜居江右南昌府丰城县凤形山毛家岭。其《总冒世系纪》说,“自廷辉公至宝逊公,旧本三十六代蟫侵,仅遗十三公,未敢故略。姑阙以存之(按,实际只记载了十一代)”。《中华毛氏通书》载毛怀中考证澧州毛氏始祖毛大经以上各代情况:
      廷辉公,约公元325年生,原籍江西丰城县毛家岭,出仕东晋为吏部侍郎。屾公,原籍江西丰城,仕晋从一品,加授光禄大夫。因原谱蟫侵11代失考。国基公,约公元650年生,原籍江西丰城,唐天授(690—691)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又因原谱蟫侵8代失考。智聪公,约公元875年生,原籍江西丰城,唐清泰(934—936)年间考功司。又因原谱蟫侵7代失考。诗公,约公元1075年生,原籍江西丰城,宋卫尉丞、定国将军,卒谥文简公。荣阳公,约公元1100年生,原籍江西丰城,宋建炎戊辰科(1128)进士,任庐州知事,其次子毛大经,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即公元1143年)癸亥岁五月,为避战难从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大樟树土地迁到澧州关东外响水桥丹凤溪(即澧州旧城东门外凤凰堰)。长子毛大刚,牵湖广承天府。
      从旧谱介绍,当知廷辉公必是北方与亨、苌二公有传承关系的世族,资格不低毛宝,亦非毛宝后裔一支,可能亲缘较近,但无史料佐证。有史家云旧25史记录的历史未及真史十分之一,据此即不应否定廷辉公的历史存在及本属地位。
   

常德毛氏的播迁及其繁衍

     

      1. 澧州毛氏的播迁
      澧州始迁祖毛大经至六世祖玉泰公一直居澧州东关外,经278年至七世祖实衍公开始迁徙。最大的迁徙是第八代“五甫”公各迁一地。实衍公,字兴旺,号世爵,开迁徙之先河。元至治(1321——1323)时创业澧洲小斗村,田五百亩,山场四处,茔地两山。时值元末,天下大乱,实衍公所生五子各居一方。
      长子山甫公,先由澧州东关外响水桥丹凤溪迁至澧市五通庙街,知山西平阳府,解组归澧,又迁兰江驿。元末避难,同母舅李滨(字淑先)迁小斗村大野湖,曰大野湖先生,众称野湖先生。时此处人烟寥寂,乡邑空虚,丙丁之际又遭遇病疫之灾,兼贼兵诛戮,髅骨填野,时闻鬼哭之声,人莫敢入。毛李二公插草为据,各营一方,东抵蒲堤堰,北至南坪,西临嘉山,南至野湖,所谓粮田万顷者不谬也。山甫公葬永丰村窑懈瓦子岗。次子荣甫公,任浙江金华太守,后解组归澧,迁澧阳北山九百户,镇守土司。系澧九百户和石门马鞍铺二处支祖。三子华甫公,武举,有智勇,占籍华容县单家圻,元顺帝时诏赐行军校尉,加授武毅将军。四子德甫公,在京监元,迁湖北公安县孙黄驿,建祖圻,后裔有迁澧县宜万乡岩坝当的。五子奇甫公,元丙子(1336)辟举, 知四川省成都府华阳县,奉旨运粮至巴陵,极苦,潜逃至慈利西三官寺落业。
      山甫公、荣甫公这两系后裔又陆续在常德境内迁徙。
      山甫生有三子。长子景悠,他本人虽居祖基凤凰堰,但其三位孙子具从祖基迁出,悠公乃盘龙溪、官陂堰、新店铺、车溪何、大成溪、南民垸、北民垸、观音港、彭家厂、佑圣宫和石门子良坪横船湾等处始祖。山甫公次子景忠,知江西上高县,例赠文林郎,解祖归澧卒永丰村,始葬安乡县蒲堤堰长寿村大木山,后迁葬于永丰村长澍岗。公乃澧县鲁家坪、临澧落子山、鼎城北嘉山、安乡蒲堤堰、石柱岗等地始祖。山甫公三子景恕公,任山西平阳府知事,随二叔荣甫公往浙江,卒于道州,今安乡流花口是公后裔。
      荣甫公也生三子:长景星,元武举,定远将军,镇守土司,迁九百户。九百户人丁兴旺,主要分布在澧县北部中武乡、宜万乡、金锣镇和湖北恩施等地。据初考,解放初期有族谱,大支祠堂在共和村二组(九百户冲),宜万村、石公村均建有小支祠堂。次子景明,元庠生,石门县马鞍铺始祖。
      景悠公三子颢公迁津市下观音港、毛家台。景忠公生伟、俊、英、杰、撰、仪六子各居一方:伟公迁安乡县蒲堤堰。俊公生开先工迁常德新陂堰。英公居新州鲁家坪。四子杰公生华、砺公,居鲁家坪,砺公传至衍公,迁临澧县毛花界落子山,五子撰公,居太阳山东大毛家冲,六子仪公生得人公,迁常德北嘉山,其裔分居石板滩、石门县盘石、慈利合堰、桑植县西莲乡等地。
      景明公生长子谒公,迁石门县马鞍铺。葬棠黎溪。景悠公之孙,颢公之子志上公后裔迁津市观音港。
      十六世辉公,澧县小西门盘龙溪、石门子良坪支祖。十八世(辉公之孙)庠公迁松滋县,二十世(庠公之孙)本龙公宦游安福(临澧)、本虎公宦游岳阳,因吴潘之乱迁长乐(五峰)虎头口,未几又迁剪刀溪。
      二十二世(本虎公之孙、文仪公之子)忠杨公自枝江红土当迁石门县子良坪横冲峪。
      十七世寅公迁石门县磨岗岩上毛家台。十八世应奎公迁石门县皂角市。二十一世戴公迁石门皂角市朱家坪西竺村。二十二世载道公,于乾隆十八年同盘龙溪彩臣、九苞、官陂堰赤明领头在澧州城报恩寺建毛氏总祠。大朋公迁湖北石首大兴垸高家厂。后十多代迁徙繁多,不再表述。
      2. 龙阳毛氏的播迁
      龙阳毛氏左德公之长子承物徙蜀填川,三子承莓寻祖回吴。后又复有右德公之四代孙植青适蜀,成德公之子孙迁荆州钟祥,仁德公子之孙移地慈利、桃源、大庸、石门和安乡,后绍德公之子孙又有支脉远迁云贵之筑县是也。从左德公之三子承莓,寻祖回吴而推演,吾江西豫章吉安之始迁祖,溯源为浙江省衢州江山市。
      据汉寿《毛氏六修族谱》载,始迁祖左德公,字良正,明洪武丙辰(1367年)八月十三日丑时生,1446年九月十五日卒,享年七十,墓葬龙阳马井朱家河畔。左德公娶妻肖氏,生三子,长子与三子后嗣不祥,惟二子承已有子二,一曰壬心,二曰壬闻。壬闻后嗣不祥,其壬心亦有二子。大曰美锦,次曰美得。美得后嗣不祥,然美锦有子四,名植清、植泰、植民、植安,合为“清泰民安”四房传其今也。
      右德公于明洪武戊午(1378年)五月初十申时生,明景泰元年庚午(1450年)十一月初五日戌时卒,享年七十有二,与其兄右德公,合葬于龙阳沧浪二水汇合地之朱家河。(其碑碣毁于1958年)右德公娶妻赵氏,子承源,二孙一曰壬杰,一曰壬俊。壬杰嗣后不祥,壬俊有二子,即美礼、美义。礼生子二,名植松、植柏。义生子亦二,名植长、植清,亦连成“松柏长青”四房。成德、仁德和绍德三公,生卒不详,遗而憾之。
      3. 桃源毛氏的播迁
      汝江公择居大安村(今芦花潭乡观音岩等村),后裔向周边的杏花村、向阳村移居,人丁颇为兴旺发达,传24代,谱载2250多人。积后公择莫溪村黄婆店(今漆河镇黄婆店村,架桥镇朝阳村),后裔向架桥镇跑马村、陬市镇以及龙山县、桑植县和贵州扩散,传23代,谱载850多人。玄冠公择后眷村三店口(今陬市镇五桂村),后裔向周边的枫树乡金鸡山村、田河村、牛场村、田湖村和青林乡的茨树垭村以及县城其他村落繁衍,传22代,谱载840多人。继周公择后眷村毛家桥(今陬市镇毛家桥村),后裔向周边的酒铺岗村、常德河洑镇以及县内外地域发展,传22代,谱载60多人。仁深公择绿溪口(今漳江镇绿溪村),后裔向周边的甘潭村、桃花源镇水溪村以及县内外其他地域播迁,传21代,谱载120多人。令闻公择黄石上(今黄石镇香山村毛家湾),后裔在周边的道士垭、白象寺、司家坡、黄石以及龙山县等地播迁,传21代,载谱450多人。忠谋公择司家岗(今架桥镇基隆山让湖坪村),其裔在深水港铁灵村等地,传21代,谱载80多人。培先公宅双溪口(今双溪口乡古堤村),繁衍21代,谱载70多人。与前八公同时,则万公随汉寿县始迁祖“五德”公迁常德,旋即迁桃源县蜂子洞(今观音寺镇肖家坪村毛家河),已繁衍21代,谱载380多人。

           ( 待续,此文发表于2007年3月。关于龙阳毛氏的相关文字由毛欣法先生提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1 06:3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谱牒就是记载某一宗族主要成员世系及其事迹的档案,它以一定的形式记载了该宗族历史,其形式和内容集中了档案学、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旨要。谱牒的出现是中国人民尊重祖先的一种自然美德,记录家族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1 07: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谱牒的出现是中国人民尊重祖先的一种自然美德,记录家族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1 08: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忘祖数典,是中国人的美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1 11: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吉祥 于 2014-11-11 11:44 编辑

          毛氏先祖功德闪耀千古留英名,
      后世子孙渊源流长万代承遗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1 22: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毛先金老师排行是绍祖先的先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3 16: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曽昭平 发表于 2014-11-11 22:00
毛先金老师排行是绍祖先的先吗?

谢谢关注!我是“秀士承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15: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admin 发表于 2014-11-11 06:31
谱牒就是记载某一宗族主要成员世系及其事迹的档案,它以一定的形式记载了该宗族历史,其形式和内容集中了档 ...


谱牒的是中国人民的自然美德,记录家族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15: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admin 发表于 2014-11-11 06:31
谱牒就是记载某一宗族主要成员世系及其事迹的档案,它以一定的形式记载了该宗族历史,其形式和内容集中了档 ...

谱牒的出现是中国人民尊重祖先的一种自然美德,记录家族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15: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傅启芳 发表于 2014-11-11 08:45
不忘祖数典,是中国人的美德.

谱牒的出现是中国人民尊重祖先的一种自然美德,记录家族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12:53 , Processed in 0.03593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