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汉寿老干部网宣 于 2022-8-24 16:54 编辑
辍学原来是向前 ——浅谈纵深挖掘文章主题
汉寿县老干部网宣协会 王有田
2021年10月,我在常德正扬网上,拜读了大学同学毛先金十年前撰写的《读<归老桥记>有感》的大作后,深受启迪,感慨颇多。儿时及青壮年插秧的情景历历在目,挥之不去。于是,我便把早已写就的《儿时记忆.饱经挫磨的父母》中的一个片断节选出来,拟定了一个就事记叙的,老掉牙的文题《你追我赶插秧忙》。后被汉寿县老干部网络宣传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蔡发祥同志,于2022年I月22日传到了常德正扬网上。 继而,得到了管理员毛先金,金牌会员蔡发祥,论坛元老老涵、张新泉、曾巧中和史开均等大师的精彩点拨与点评。毛先金大师这样评道:插秧非常累,但在老同学笔下却能够轻松自如,得益于辍学,是辍学练就了插秧本领。从这个意义上说,辍学就是上学,极富插秧歌“退步原来是向前”的深刻哲理。 读罢,我受益匪浅,回过头来,再看看我提炼的中心思想,甚是低档俗气。毛先金老同学一语中的, 点醒梦中人——我幡然醒悟,茅塞顿开。自己亲身经历的,为什么就没有想到把辍学与插秧联系起来——辍学原来是向前。如果想到了他的这层深意。开头那段就不只是单单交待辍学的时间与原因,而是紧扣了文章的主题。还达到“文章不写一句空”的高标准。辍学是插秧中的“退步”,而当小农民则是插秧中的“向前”。没有这一年的辍学,恐怕难以练就插秧的童子功。不言而喻,《你追我赶插秧忙》就显得苍白无力了。这篇拙作的文题与主题应确立为《辍学原来是向前》。后面的文字紧扣这个文题和主题写作,用我亲身经历的辍学与奶操的插秧本领,诠释《插秧歌》的深刻哲理——这样主题的提炼就会比已写就的《你追我赶插秧忙》深刻得多,到位得多。 对于文章中心思想的提炼。由管理员毛先金的点拨。我想了很多很多。 最先,想到的是1944年12月,由贺敬之、丁毅执笔的。歌剧《白毛女》的主题提炼与变更。起初确立的主题是,“ 破除迷信,世上没有鬼”。后来,周扬特别强调《白毛女》的主题是“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样一个全新主题。1945年元旦,《白毛女》正式向延安军民演出。同年4月,又在中央党校礼堂,为中共七大代表献礼演出。该剧获得了极大成功,在全国影响极大,反响强烈。她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关键是这一全新主题的确立。 我还想到了中心思想要写到位。我曾看过数以百篇的中小学生,以《感动》为题的习作。仅有一篇感动了我。小作者用卒章显志的方法,在结尾处写道:我们生活在这样美好的国家,美好的社会,美好的学校与家庭,不仅要被美感动,而且还要创造美感动他人。这样的人才是幸福的人,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我常跟学生们讲,这篇文章的主题开掘得深,写得很到位。如果仅写被美感动,只揭示了中心思想的五分之二。创造美感动他人,就把文章的主题揭示到了位。这一主题似乎有点抽象,我怕学生听得不到位。又深入浅出地举例说:如,我们需要帮助时,雷锋叔叔伸出援助之手,给予了我帮助。我非常感动——感到社会主义中国是一个处处充满爱的大家庭。写到此叫被美感动。什么叫创造美感动他人呢?也就是说,我们要像雷锋叔叔那样,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样才叫中心思想写到位了。这样的文章,才算立意深刻的好文章。 还想到了,我曾辅导过的一位叫陈艳斌的学生,读高二时写的一篇半命题作文《暑假,我也去——》。她填了“炒股”两个醒目的大字。这篇习作结尾是这样写的:这次炒股我虽然是赚到了,但炒股风险那么大,我也不想再炒了!搞不好会全部亏空的。听说刚炒股的人十有八九都亏了。我第一次赚了,说不定是亏的开始.....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天上也不会掉下馅饼。所以说,只有靠劳动所获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可靠的..... 批改时,我认为她这篇习作的中心思想,只揭示了十之七八,还需要纵深挖掘。于是, 我在她的结尾处,另起一行写下了“今后,我一定要不忘初心,践行勤劳致富的硬道理。”这二十个鲜红的大字。再给她面批时说,加上这一句,并不是画蛇添足,而是刚好,把你没深挖出来的十分之二三,挖掘出来了。你这篇习作的主题就提炼到位了。 我还想到了很多很多..... 末了,我想到1983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题目是一幅漫画,画上题有“这儿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语句。厚厚的土层上一个嘴叼香烟,左手拿铁锹,右臂搭着毛巾,裤腿挽得老高的人,正迈开步子向前走去。在他身后留下四五个深深浅浅的水井,但它们离地下水面总有那么一段或长或短的距离。而最靠近他身后的那个,只挖了几锹,就感到下面没有水,武断结论没必要,在此再挖下去了,要换个地方挖。他迈开步子正向未开发地段继续行进。 这幅漫画与文章主题的提炼不到位,是何其相似。为什么有很多文章主题不深刻,不到位。就如同这幅漫画一样——地下水多多,且缓缓流淌。而画中那个人,不坚持深挖,往往半途而废。有的地方只要稍稍深挖一点点, 就挖出水来了,有的只挖了几锹就放弃了。这地下水,从何而来。 综上所述,特别是老同学毛先金对《你追我赶插秧忙》的点拨,其方法就是纵深挖掘。但如何挖掘,笔者举了上述几例。方法可总结为:深入思考,对比提炼,正面概括, 侧面衬托,层层推进等。但并不是几种什么方法就能说得清的,也不是学了几种什么方法,就会提炼了的。我认为这个法,那个法,只有阅读,阅读,更广泛的阅读,才是唯一的方法。 读的书多了,自然而然地就会提炼主题了——读的书越多,做到学用结合,提炼的主题,就越深刻,越新颖,越独特。这样的文章,就是上乘之作,因为文以意为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