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希奇 于 2022-2-21 12:27 编辑
一群湖南人 百年辉煌史
一百多年来,在中华民族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湖南人英才辈出。在国家和民族最需要的时候,在新旧交替的重要时刻,都有湖南人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救国救民。用鲜血和生命,用智慧和坚韧,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灿烂的一页。有人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半部由湖南人写成”。
不知道是谁绘制了这张《湖南近现代名人分布图》,数数图片上共有85人。这些人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人们耳熟能详的著名人物,如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黄兴、蔡锷、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等。 但是,这并不是全部,书写中国近现代史的湖南人还很多,制造出的中国近现代史事件也很多。下面我仅挑选了部分人物和部分事件与网友们一起分享。 一、岳麓书院,湖南人英才辈出的摇篮 二、湖湘文化,孕育出独树一帜的湖南精神 三、革新图强,湖湘志士给沉睡的中国敲响警世钟 四、平定天国,曾国藩打出“无湘不成军”金字招牌 五、抬棺出征,左宗棠收复大美新疆 六、稳固新疆,湖湘儿女再立新功 七、推翻帝制,黄兴创建中华民国 八、推行宪政,宋教仁组建国民党 九、辛亥革命,蒋翊武成开国元勋 十、护国战争,蔡锷打破袁世凯皇帝梦 十一、湖南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 十二、湖南人,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 十三、湖南人,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 十四、抗日战争,湖南军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十五、抗美援朝,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国威和军威 十六、尾声……
一、岳麓书院,湖南人英才辈出的摇篮 岳麓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衡阳石鼓书院或湖南嵩山嵩阳书院)之一,公元976年创立,1015年宋真宗赵恒御笔题写“岳麓书院”匾额。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校,1917年改为湖南公立工业高等专门学校,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比巴黎大学、牛津大学更为久远,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千年学府”。历代名家朱熹、张栻、王阳明、周敦颐(道县人)等都在此传道讲学,使岳麓书院几度成为全国的学术中心。
谈到湖南人才,岳麓书院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大门两侧“惟楚有才,如斯为盛”的对联似乎已经说明一切。据说,此联撰于清嘉庆年间,当时的山长袁名耀出上联,贡生张中阶对下联。上联取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出自《论语·泰伯》: “唐虞之际, 于斯为盛” 。意思是: 楚地人才辈出, 在这里尤其如此。 湖南还有一座著名书院——衡阳石鼓书院。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为全国最早创建的书院,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和湖南第一胜地。宋仁宗赐额“石鼓书院”,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但是,由于1944年7月在衡阳保卫战中毁于日军炮火,1998年4月国家邮政局发行“四大书院”邮票,到石鼓书院实地考察时,只见山石、不见书院,而后改为了河南登封嵩阳书院。直到2006年石鼓书院才得以修复。
岳麓书院和石鼓书院这两座千年学府,为国家输送了像王夫之(衡阳人)、陶澍(安化人)、彭浚(衡山人)、贺长龄(善化人)、魏源(隆回人)、曾国藩(湘乡人)、左宗棠(湘阴人)、胡林翼(益阳人)、刘长佑(新宁人)、曾国荃(湘乡人)、刘坤一(新宁人)、郭嵩焘(湘阴人)、唐才常(浏阳人)、谭嗣同(浏阳人)、熊希龄(凤凰人)、陈天华(新化人)、蔡锷(邵阳人)、杨昌济(长沙人)、程潜(醴陵人)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很多古代书院,不管是原来保存下来的还是后来修复的,现在绝大多数都成了旅游景点,惟有岳麓书院不仅仍然是一座“传道讲学”的场所,而且还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建筑群。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岳麓书院仍然在进行高等教育,是湖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国学研究基地,湖湘文化研究基地,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具有完整的本、硕、博、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几个博士、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岳麓书院仍然在为国家培养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