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高家协 于 2022-3-9 08:56 编辑
高氏河南堂
【文献考源】 河南,源出有二: 1、郡望堂号。河南高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河南高氏,《后魏官氏志》:有娄氏改高氏,隋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房玄龄、高士廉微时皆为其所知。” 2、典故堂号。源出《北齐书·高孝瑜传》:“河南康舒王孝瑜,字正德,文襄长子也。初封河南郡公,齐受禅,进爵为王。”
【地域沿革】 河南,《中国历史大辞典》载其有五: 1、河南县,周雒邑王城,战国称河南,西汉置河南县。治今河南洛阳市西郊涧水东岸。东魏天平二年(535)改为宜迁县,北周复名河南县。隋大业二年(606)与洛阳县同移治新都,即今洛阳市。唐永昌元年(689)改为合宫县,神龙元年(705)复为河南县。三年又改为合宫县。旋复为河南县。金废入洛阳县。自汉至北朝属河南郡或河南尹,隋为河南郡治,唐宋为河南府治。 2、河南府。唐开元元年(713)升洛州置,治洛阳县,即今河南洛阳市。辖境相当今河南洛水中下游,谷水、伊水、汜水流域,颍水上游及济源市、孟州市、温县地。金兴定元年(1217)改为金昌府,元升为河南府路,明、清仍为河南府。清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巩义市、登封市以西,渑池、洛宁等县以东及伊水以北地区。唐属都畿道,北宋熙宁五年(1072)为京西北路治,明、清属河南省。民国二年(1913)废。 3、河南郡。本秦三川郡,西汉高帝二年(前205)改名,治雒阳县,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原阳、中牟等县以西,孟津、汝阳等县以东、汝州、新密、新郑(登封除外)等市以北地区。东汉建武十五年(39),因为都城所在,改为河南尹。东魏、北齐、北周皆为河南郡。隋开皇初废。大业初又改豫州为河南郡。唐武德四年(621)改为洛州。东汉、魏、晋、北魏为司州治,东魏、北齐、北周属洛州。 4、河南路。又称河南府路。元以河南府置,治洛阳县,即今河南洛阳市。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巩义市、登封市以西和熊耳山以北地区。属河南江北行省。明洪武元年(1368)复为河南府。 5、河南道。唐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贞观元年(627)置,因在黄河以南得名。辖境约当今山东、河南两省黄河故道以南(唐河、白河流域和淅川中下游除外),山西中条山以南和江苏、安徽二省淮河以北地区。开元二十一年(733)分东都附近地区为都畿道,辖境缩小。治汴州,即今河南开封市。乾元元年(758)废。
【古今名人】 高景安,一名元景安,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南)人。鲜卑族。初从尔朱荣为长流参军。高欢平洛阳,荐补京畿都督。天平末,东魏军西讨,归东魏。邙山之役,以战功赐爵代郡公。齐朝建立,加征西将军,别封兴势县开国伯,赐姓高氏。兼侍中,进授行台尚书令,封历阳郡王。齐亡入周,拜太义郡开国公。征讨稽胡阵亡。景安沈敏有干局,操行清洁,少工骑射,善于事人。(见《北齐书·卷四十一·元景安传》《北史·卷五十三·元景安传》) 高孝瑜(?—563),字正德,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庶长子。初封河南郡公,北齐建立后,进封河南王,历任中书令、司州牧等。初,孝瑜养于神武宫中,与九叔武成帝高湛同岁,将诛杨愔等,孝瑜预其谋。及武成帝继位,甚受宠重。后遭和士开等谗陷,为武成帝所害。赠太尉、录尚书事,谥康献。(见《北齐书·卷十一·高孝瑜传》《北史·卷五十二·高孝瑜传》)
【相关家族】 河南堂鲜卑族高氏之后裔开基的发祥地高氏 《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之第五篇第六章第一节《堂号》载:“为鲜卑族高氏之后裔开基的发祥地”。 (高家协 童桂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