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145|回复: 10

故 乡 古 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3-21 15: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上将军 于 2022-3-21 15:43 编辑

故 乡 古 渡

(散文)   

    峰峦起伏的壶瓶山,云雾缭绕,土家族人就生活在此山之中,时代繁衍生息。唐朝诗人李白被贬游历壶瓶山,留下了“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的千古绝句。正因为这洞口,形成了一条200多公里长的渫水,形成为了澧水流域的主要支流,哺育着30多万土家儿女。渫水两岸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便是帆船了,它是人们走出大山的航母。但土家族人区域相互交往密切,当然是渡船了,整条渫水渡口30个。我的故乡很早以前盛产桐油,有“小津市”之称的美名,上有三家滩渡口,中间有丁家渡口,下有包家渡渡口。包家渡是30个渡口中最有名的渡口,它见证了我的成长,故乡的变化。
    古渡在康熙年间,一姓包的人管理渡船,故称包嘎渡,后称包家渡。看渡船的人,人称渡船佬二。五岁那年,母亲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请人从县城挑着我和妹妹,走了两天,跨上了古渡,从此就扎根在那祖居的山寨。家离渡口约半小时的山路,渡口的对面就是集镇,区、乡政府的所在地,是通往南北交通的要道和茶马古道。家里需要日用品,孩子们念初、高中就必须经过那古渡。每天的过河客流量约500多人。古渡船有两米多宽,长约3丈,前有浆和招,后有舵,有一丈的船蓬,供渡船佬做饭和睡觉的地方,能载20多人。上了船,渡船佬二就在船尾夹上舵,撑着一头安有铁钻的竹篙,指挥前面,撑篙划浆和搬招的人。不过那招只有发水时才使,发大水需要3至4人平衡用力才能使船前行。有时河水猛涨,河面由原来100多米宽到了200多米,过往客人急需摆渡,就必须将船向上游拉上200余米后再摆过去,用几个青壮年人用力地搬着浆和招,在洪水中渡船像一叶小舟随着浪涛颠簸,渡船佬二就会喊着:“都不要乱动,蹲下去,抓住穿帮!”有时过河者吓得哭喊,腿子颤抖,这是常有的事。抵达对岸与码头还是相隔7—800米。急需过河者到对岸者又只得拉上去千余米,再向对岸驶去。遇特大洪水就只能望河叹息,记得高中毕业后有几次在乡政府开会,下午由于河水猛涨,古老的街道都进了水,不能摆渡,渡船就只能套在已有500年的一棵大柳树上,随着风浪摇曳。
    那时乡里有时召开万人大会,渡船忙不过来,村里、政府就会派专人执勤维护秩序。每逢赶集的日子,渡船也忙得不可开交。70年代末期,渡船安上动力,减轻了摆渡时繁重的驾船劳动。乡村通了公路,古渡口就更加热闹了,并增加了轮渡,每天南来北往的车辆要在此经过。但最热闹的还是潇湘电影制片厂在那儿拍《神秘的军车》,每天周边县市的村庄上万人围着渡口两岸,那简直成了大港口。河滩上卖零食的叫卖声到处都是。
    回想古渡,我和它也有说不完的故事。我上初、高中是古镇上的,每天都要经过古渡,有时怕上课迟到,就亲自驾船。枯水季节,放学后或暑假有时我和伙伴就会跳下河,双手伸趴在船帮上,有时还趴在舵上,使渡船摇摆不停,向下流去,惹得渡船佬二拿船蒿打着吵着:“你们这些娃儿,老子告诉你老家伙(父亲)打死你们这些狗崽仔。”我同伙伴们笑着使劲一蹲游开了。进入冬季,渡船佬为了减轻自己的劳动负担,在船上安一个又杈的树桩,在对河两岸牵上一根用竹篾编织的绳子(土家人叫掐伙儿),卡在树杈上,只要有客,他们就会自己拉过河,而渡船佬就躲在船舱里烤火。有一次冬天半夜里,我们走了几十里,晚上要赶回家,三嗲(族里祖父辈)在船上睡着了,就是不把船靠在岸边,老仨(堂兄)搬起石头就砸断铁链,把船撑到北岸,我和他下船后一蹲,不管三七二十一,我们趁着月色回家了。第二天得知船流下了一个滩口,撞到岸上,三嗲才醒,早上他才喊过渡的人拉上了码头。我和老仨好久都没有从那个渡口过,绕道三家滩渡口过的,怕三嗲知道是我和堂兄所为,但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三嗲还是没有知道,我和堂兄心里才平静下来,后来,我参加了工作,每次过河看到三嗲,就觉得有点愧对三嗲。
    其实三嗲也是一个负责的摆渡人。一天摆渡几百或上千人,够辛苦的,有时连饭也做不上,到晚上安静下来才认真弄一次饭吃。每逢老人、儿童,生怕人家摔跤掉进河里,一再叮嘱注意安全,生怕在摆渡时出事。六月天,他还烧点茶水供过渡的老人、病人喝。一次我哥为队里打农药中毒了,半夜里要将哥哥送到镇上卫生院去抢救,三嗲一看哥,二话没说拿着船篙使劲一撑,然后使劲地划着船,几分钟就到了对岸。
,  三嗲有很多年他还被评县航运公司评为先进个人,文明渡口,他将奖状贴到船上,过渡人都夸他工作搞得好,三嗲总是张着缺了牙的大嘴乐呵呵的。60岁那年三嗲退休回家了,我们才知道三嗲是渫水所有摆渡中唯一一个吃商品粮的,难怪三嗲工作是那么认真负责,他摆渡30多年没有出现过一次安全事故。当然后来摆渡的也从未出现过安全事故。
    随着国家重点工程皂市水库竣工,古渡上游两公里处架起了石拱桥桥,每逢洪水季节,故乡古渡只是一片汪洋,有时被洪水卷走的横木并不是那渡船。但人们对渡口的定位永远会在渡口坡上那株800多年的柳树下,它见证了古渡的历史,见证了我们的故事。那两株古柳的存在,就是对故乡古渡的守望。

作者简介
    覃 波,原名覃华平,中共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优秀文学社团指导老师,省、市报刊通讯员,特约记者。著作有《征程——毛泽东亲家陈振亚烈士传记》,2012年获常德市首届原创文学作品二等奖,《土家风情》、《喋血南乡》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1 15:5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三嗲也是一个负责的摆渡人。一天摆渡几百或上千人,够辛苦的,有时连饭也做不上,到晚上安静下来才认真弄一次饭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1 15:5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1 16:4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两株古柳的存在,就是对故乡古渡的守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1 16: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渡往往有古树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1 16: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写得可观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1 17: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遥祝天天愉快,身体健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1 17: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好文章,遥祝天天愉快,身体健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1 18: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3-21 18:36: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李白的千古名句,写出来了壶瓶山风景如画,散文竭力渲染湖南屋脊的唯美画面,生动流畅,琅琅上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7 04:35 , Processed in 0.03773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