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546|回复: 5

红色故事(之六):新史学家翦伯赞的乡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10 10: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2-4-10 11:12 编辑

红色故事(之六)
新史学家翦伯赞的乡情

103218aii00005fvyd57yl.jpg
翦伯赞(1898—1968)
    翦伯赞、范文澜和郭沫若,被学术界誉为新史学的三大家。其中,翦伯赞是常德桃源枫树岗人,是我们的老乡,家乡人民引以自豪。终其一生,现在公认:翦伯赞是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杰出的教育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翦伯赞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以及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
    翦伯赞热爱家乡。他1898年出生于桃源枫树岗翦旗营,1903年至1910年在桃源读私塾和小学,1910年至1916年在常德读中学。1916年考入北京政法专门学校才离开家乡,是家乡这块沃土哺育了他。翦伯赞有家学渊源,父亲翦万效,是清末最后一批秀才,自学数学,人送雅号“翦几何”。翦伯赞自幼聪慧,十岁作文《春游漳江》起首不凡:“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在描写登临江楼远眺时有:“远山明朗而润泽,河水娟娟而始流”首句引用的是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句子,而后句则是参照陶渊明《归去来辞》中“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两句改造的,老师夸他是奇才。从十四岁起,翦伯赞按照父亲的要求,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资治通鉴》,花三年时间熟读全书。
     翦伯赞深深眷恋生育他的故乡热土,有浓浓的乡情。
     1943年的7月,日军攻陷了围困47天的衡阳后,直逼常德、桃源。11月19日桃源沦陷;26日常德亦失守。翦伯赞夜不能寐,含泪写下了著名的《常德、桃源沦陷记》:
  “桃源,这个具有神奇传说的地方,是我的家乡。在这里,我度过了我的幼年时代……”
    “常德,这座洞庭湖西岸的古老的城市,在这里,我度过了我的中学时代。
    “静静的沅江,灰色的城墙,古旧的庙宇,旧式门面的商店,各式各样的手工业作坊,用石板铺成的大街小巷,自有城市以来,也许没有什么改变。如果说这里也有近代的装璜,那就是有一座西班牙天主教堂的钟楼,耸立在这个古城的天空——然而,这两个小县城,被攻陷时死者两万有余,伤者五千,被强奸的妇女七千多,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据章诒和回忆,章伯钧读了这篇文章后很激动。对翦伯赞说:“把稿子给我吧!把它登在《中华论坛》上。”
翦伯赞写作_副本.jpg
翦伯赞在写作

    在重庆,翦伯赞还写了《我的氏姓,我的故乡》,考察自己家族的种族来源,牢记自己的根,这在当时是有很深刻的意义的。翦伯赞的十六世祖山胜写了《回部世系源流》:“翦氏本姓哈,宋帝昺时,大元灭金,已有代宋之意,分派众文武统帅师旅四路剿扫。哈勒率师改灭西零部落四五处,官封折冲将军。元帝以厥功最懋,改赐姓翦,寓周太王实始翦商之意。后勒死,其裔八士袭职,战功居最。至明始(太)祖改封于荆襄都督,封镇南定国将军,镇守辰常一带地方。后八士殁,拜著袭职如故。著殁,子常黎不愿仕,让职伯兄蒲,蒲后携室归回,所有八士之副将等均回籍。黎乐辰(溪)、常(德)山水,遂家焉。子孙繁衍,分居湖广、广西等省。”翦伯赞先生在《我的氏姓,我的故乡》一文中说:“这篇‘回部世系源流’是我十六世祖山胜写的,其写作的时代,为清同治三年(1864),山胜恐怕是我族第一个有汉文修养的人。他是岳麓书院的学生,他之撰此文,决非凭空杜撰,而是根据回文的世系纪录和明代的许多诏敕写成的。……在顺治四年所修的〈桃源县志〉,也有同样的记载,足证‘回部世系源流’一文所记,该系实录。”
    关于赐姓“翦”,翦伯赞说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的。也有人认为翦姓不是皇帝赐的,是常黎以居住地为氏。常蒲回新疆原籍(今南疆库尔勒县),"惟常黎乐常桃山水,遂家焉"。桃源有陬溪,溯江而上,船行60余里,就到了桃花溪,与桃花溪隔江相望是剪刀溪。常黎到了风景如画的剪刀溪,流连忘返,筑庐于此。为了更好地融汇到当地的人文环境中去,也表示定居的决心,于是改哈氏为剪氏,以邑为氏,乃取氏的通例。
翦伯赞1964年八月和郭沫若会见日本学者_副本.jpg
翦伯赞和郭沫若会见日本历史学家

    翦伯赞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家乡。1956年5月,翦伯赞随全国人大湖南视察组衔命回离别17年的家乡视察,22日到长沙,6月5日中午到桃源,即接到通知,要次日晨离开桃源返回长沙,伯赞先生回家看了一下。张传玺著的《翦伯赞传》(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是这样写的:

        翦先生于次日晨返回常德时,于途中便道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里枫树岗(应为枫树乡翦家岗),在这里只停留了3个小时。他首先到了村中的清真小学,这是他的母校,是为他启蒙的学校,他一见到守候在校门欢迎他的校长和老师,连忙下车,向校长和老师一躬到地,又紧紧握住他们的手,连声说:"谢谢!谢谢!"眼泪夺眶而出,校长和老师们也很激动。翦先生到备课室看望了正在批改作业的老师,又到教室看望了学生,还与邀请来的十余位农民代表进行了座谈。由于校舍年久失修,有些教室已有倾危之势,他建议上级给予关照(不久,上级批准,为该校建成一座有6个教室的二层楼,其他房屋亦进行翻修)。他从小学出来,不远处就是他的故居,继母李梅英尚在,已60余岁。他回家坐了20多分钟,看望了继母,又看了一下当年曾使用过的什物,与邻居见了见面,又到翦氏祖林向祖母、父、母的坟墓致哀。上午10多钟,离开枫树岗回长沙。

    翦伯赞是维吾尔人,对中国的民族问题既有历史研究,又保持着现实关怀。回长沙,在座谈会上他语调沉重地说:“常德有一千多个维吾尔族人,有一个维吾尔清真寺,现在成烂泥坑。维吾尔人很伤心,曾经请示上级修理,但没有批准。这说明宪法上规定宗教信仰自由是假的!这次我去看了,心里很难过,但还是向他们解释了。有一个伊斯兰教小学,是我小时候读过书的地方。它现在和我以前读书时一样,没有增加过一片瓦、一根柱头,维吾尔人民说:不但没有添加,还有‘五不’来限制。‘五不’就是不增加班次,不增添房屋,不增加经费,不增加教员,不增加学生。这简直是要我们维吾尔族永远落后。这个‘五不’实在不应该。常德专署专员问我:‘这次撤区并乡,桃源枫树乡维吾尔族民族乡是否也可以撤消?’我坚决反对!撤区并乡不要太机械化了。我到老家桃源枫树乡去了。我去时,农民包围了我。我只接见了解放前后都是贫农的人。我一问生活,大家就哭,说没有饭吃,吃树皮、野菜、菜饼、糠。原因是去年定产太高,征收公粮后就缺粮。贫农就连糠也买不到,因为干部说:‘糠不卖,要喂猪!’(章士钊插话,说:人还不如猪)。全乡有三分之一的人没有饭吃。现在已经饿死了一个人。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找干部,他们说怕干部‘戴钢盔’(即扣帽子)。有个老农民说:‘满清时候的官还让我们说话,现在干部反而不准我们讲。’(章士钊插话,说:现在还不如满清啦)。我在乡里给群众解释了党的政策,说共产党、毛主席是好的。农民说:‘共产党、毛主席好是好,就是吃不饱。’我看到的人,都是哭脸。乡里的房子越来越少,鸡犬无声。过去是机杼之声相闻,现在一切副业都取消了。乡干部作风太恶劣,得罪了所有的贫农。我看一定要撤职。他们给党带来了太不好的影响,应该加以挽回——上面的话,我发誓,没有一句夸大了的,而且我说的时候还没有农民那样激动。因为,我没有他们那样的情绪。当然这些话,我也不会拿到群众中去讲。”
    最后,翦伯赞说:“我看有些人就有大汉族主义,不然,为何来个‘五不’呢?有大汉族主义,就会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虽然,两者都是反动的,但狭隘的民族主义是为了抵抗大民族主义产生的。取消民族乡,我就坚决反对。我要向中央民委反映这个意见。我是维吾尔族,我就有这种民族性格。”
    这就是常德人!也许正是这种性格决定了他最后以死抗争。1968年12月4日刘少奇专案组的副组长,一个叫巫中的军人带着几名副手,气势汹汹地直奔燕翦南园。巫中向翦伯赞指明开始于1935年的国共南京谈判是刘少奇叛卖共产党的活动。翦所讲述的事实真相,巫中予以否认,并说:“这个罪行党中央已经查明,判定刘为叛徒、内奸、工贼。不久将在“九大”公布。你只要就这件事写一份材料。加以证明,再签上字,就没你的事了。”翦伯赞再次否认那次谈判刘少奇有阴谋活动。最后,巫中说:只给你三天的机会。三天后我再来。 12月18日下午,巫中带着一群人又来,审了近两个小时,翦伯赞拒绝作出违反事实的交代。巫中猛地从腰中拔出手枪,往桌上一拍,说:“今天你要不老实交代,老子就枪毙了你!”

翦伯赞夫妇_副本.jpg
翦伯赞夫妇

    翦伯赞闭口不语。第二天,人们发现翦伯赞夫妇服用过量“速可眠”,离开了人世。他(她)俩平卧于床。二人穿着新衣服,合盖一条新棉被。在翦伯赞所着中山装的左右口袋里,各装一张字条。一张写着:“我实在交代不去(出)来,走了这条绝路。我走这条绝路,杜师傅完全不知道。”另一张则写着:“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
    我赞同章诒和对翦伯赞夫妇自杀发的感概:“一个坚毅顽强的人,就这样骤然消失。翦伯赞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成果可能多有不足,但他的灵魂洁白如雪。古人云:进不丧己,退不危身。进不失忠,退不失行。——这是一个很高的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绝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翦伯赞做到了,以生命为证。”
    翦伯赞是常德人的骄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4-10 12:32: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老师佳作,欣赏学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4-10 16:39:34 | 显示全部楼层
翦伯赞是常德人的骄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4-10 18: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帖受益匪浅。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4-10 21:4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103218aii00005fvyd57yl.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4-11 06: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方周末 作者:王渊涛《在文革场景中理解翦伯赞之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24 03:52 , Processed in 0.03710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