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将军 于 2024-7-30 10:58 编辑
再发配乐诗朗诵《四十年的思念》
2017年1月15日,常德知青文研会牵头,在全市知青文研会在湖南文理学院文化活动中心举办全市首届“知青”春晚。石门县知青协会接到通知后,连忙组织数十名知青排练了三个舞蹈,但初选时就让人明显感到缺乏竞争力。石门县知青协会相关负责人因此陷入了迷茫中。此时,有人建议他们征求一下我的意见。我无法推辞,因为我也是知青的一员。 不久,石门在初选中全军覆没。这也是意料中的事情。我对他们说:石门是山区,跳舞哪能调得过武陵、鼎城、桃源、津市?必须换个思路。于是我提出了以沈是的事迹写个诗朗诵,然后派两人朗诵的设想。我说,这样做,可紧扣主题,并牵动全场知青的心,定能成为整台晚会的亮点,同时因只需两人上台,还可减少参赛人员而提高排练效率,并节约大量资金。我的建议,当即被石门县知青协会相关负责人采纳。但我作茧自缚,他们当时就把任务硬塞给了我。 接受任务后,我找到初中同学、市文联原副主席杨代漳说明我的想法。他曾下放东山峰,熟悉相关情况。我们一拍即合,并确定由代漳兄主笔,。初稿写成后,我俩又反复打磨定稿。随后,我又分别前往楚江街道和二都街道,请石门知青中的曾从事播音工作的好友王九峰和周泽登出山,并自始至终陪他们排练和配乐。临近演出的前一周,常德知青文研会首届知青春晚组委会导演专家组来石门验收节目。看了这个诗朗诵表演后,打呼过瘾,并当场拍板,砍掉了原已确定采用的武陵区和桃源县的诗朗诵,并反复强调,他们将对这个诗朗诵寄予厚望。 1月15日下午三点,全市首届“知青”春晚在湖南文理学院文化活动中心如期举行。这个节目演出时,我虽然在总控室配合文理学院的老师播放音乐,但我明显感觉到了全场顿时出现的那种庄严和肃穆,现场知青们随着王九峰和周泽登的朗诵发出的哭泣声,我在总控室逗能听到。 前日,我们石门县老干网宣协会邀请市老干网宣协会驻会领导来石门调研红色文化和乡村振兴。在东山峰,我说起这事,毛先金副会长(市委原副秘书长)便要求我将这个诗朗诵发在《正扬网》上。尽管他很谦虚地说:“只是希望,不是指示,因为协会之间不存在上下级关系”,但毛会长是我很敬重的领导之一,因此返回家里后,我迅速在电脑中查找,但通过搜索都没找到这个稿子。我并不奇怪,因为我的电脑前年坏过一次,被迫重装系统时丢失了很多资料。但这个东西我保存了纸质稿。于是,我找到了原保存的纸质文件重新打印,现发于网上。敬请各位指教!
四十年的思念 (配乐散文诗朗诵)
(伴奏《怀念战友》音乐起,渐弱,朗诵起——)
男:你没有英雄的光环,
女:你没有烈士的头衔。
男:你生前,只是东山峰农场一名普通的知青。
女:但你死后,却成了我们知青永远的怀念!
男:1979年10月19日,那个令我们刻骨铭心的日子,东山峰农场知青团支部书记、爆破组长沈是,在开山修路排除哑炮时牺牲,年仅22岁!
女:噩耗很快传遍东山峰,顿时,寒风呼啸,大山颤抖;
男:噩耗马上传遍整个常德,所有知青只觉欲哭无泪,肝肠寸断!
(《渴望》插曲起: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渐弱,朗诵起)
女:唉,时间过得好快,转眼40年过去,沈是的牺牲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男:那天,沈是吃过早饭,就背上雷管、钢钎最先上了工地。
女:农场一位领导见了他说:“沈是,你已经被怀化铁路局招工,明天就去报到,今天你就休息休息吧!”
男:然而,沈是此时想的是,今天的工程是一段难工,换个人,情况不熟悉,容易出事。就让我站好这最后一班岗吧!
女:就这样,他在工地认真布完炮眼,然后抡着大锤,一口气打了十八个炮眼。
男:上午十一点半,是工地每天规定放炮的时间。他装完炸药,连吹三遍警戒哨后,依次点燃导火索,然后吆喝着两个爆破组的炮手们躲进了掩体。
女:少倾,开山的炮声震撼着群山。他们躲在掩体内细心数着炮声:一炮,两炮,三炮…
男:炮声停了。但女炮手冯伟满那组点的11炮只响了十响。
女:沈是说:“肯定出了哑炮,只能先观察,谁都不许动!”
男:但就在他们屏住呼吸观察时,一个意外出现了:山下一队收工准备回场吃午饭的知青正唱着歌一步步朝爆破工地走来。
女:沈是毫不犹豫冲出掩体高喊:快站住,危险!
男:但空旷的大山吞没了他的喊声,那队知青仍继续朝他们走着。
女:冯伟满心急如焚地对沈是说,我点的炮,让我去看看吧!
男:你一个女的怎么行?我去!他一把推开冯伟满,边喊,边带上排险工具小心地向哑炮位置走去。
女:大家高度紧张地望着沈是的脚步。没想到,就在他接近哑炮刚准备掏出工具检查时, “轰”的一声突然炸响,顿时,碎石乱飞,硝烟滚滚!
男:躲在掩体内的炮手们和那一队走在收工路上的知青惊恐万状, 一齐发疯般赶了过去。
女:但这时被炸得血肉模糊的沈是,已经倒在血泊中停止了呼吸。
男:大家围住沈是,用撕心裂肺的哭声呼唤着沈是的名字。
女:冯伟满哭得尤其伤心,她着:“如果不是沈是拦住我,躺在这里的,那就是我呀!”
男:知青们擦去泪水,用手搭成担架,将沈是的遗体抬回了场部,为他洗抹身体后,把那张怀化铁路局的招工通知单和粮食户口迁移证放进了他的衣兜。
女:第二天,沈是的追悼大会在东山峰隆重举行,自发前来为他送行的足有三千多人。
男:那天,天上下起了冬雨,那是天上的落泪;
女:那天,山上刮起了寒风,那是大地的悲怆;
男:遍野清茶静静肃立,那是对沈是的不尽追忆!
女:漫山茶树开满白花,那是对沈是的沉痛悼念!
(《怀念战友》音乐起,渐弱,朗诵起——)
男:唉,斗转星移,转眼,就是四十年!
女:我们这些当年20岁左右的知青如今都成了斑斑鬓霜的老人。
男:但是,亲爱的沈是兄弟,我们对你的思念却一直藏在心里。
女:每年3月5日1207名知青下放东山峰农场纪念日,许多知青就赶往东山峰看望你!
男:每年你牺牲的那天,我们就会隔着山水向着东山峰方向眺望!
女:沈是,告诉你,你用热血浸染的东山峰,现在已是茶园郁郁,鹿鸣声声,绿浪重重,碧水潺潺;
男:你长眠的东山峰,已被誉为了江南滑雪场、南方避暑山庄、天上的街市、东方小瑞士。
女:还有,你出生、读书、成长的地方常德,更是成了桃花源里的城市,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男:安息吧,亲爱的战友!你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品德依然在我们知青中传承;
女:含笑九泉吧,兄弟沈是!你临危不惧勇往直前的精神将永存我们大家心中。
男:我们要把对你的四十年的怀念,浓缩成这长歌当哭的诗篇!
女:我们要把用历史铸就的知青精神,化作高山流水,
合:与你相伴每年、每月、每一天!
(《怀念战友》音乐推向高潮)
(撰稿:杨代漳、王渊渊 2017.1月2日完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