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南宋小朝廷盼望已久的事终于到来:金国答应与宋议和。但金国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
经过赵构和秦桧如此这般的一番操作,秦桧最终给岳飞定下了谋反的罪名。经过装模作样的审讯,刑部、大理寺拿出了判决意见:“岳飞斩刑,张宪绞刑,岳云徒刑二年”。
如果按照这个判决,岳飞和张宪被判死刑,岳云却能留下一条性命。可是这个判决却引起了赵构的不满。
于是他亲自改判,于绍兴十一年十二月廿九日(1142年1月27日)下达命令:“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一定要岳云死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搞清楚岳飞之死的来龙去脉。
图片模式
岳飞
一、历史上皇帝诛杀功臣的事很多,刘邦杀韩信,朱元璋杀李善长、蓝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但宋朝却特别优待功臣。
自从宋太祖规定"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誓约后,宋朝历代皇帝还是比较遵守这个约定的,直到高宗杀岳飞,才打破了这个规矩。
图片模式
宋太祖
杀岳飞时,高宗即位已经有十五年了,此时的他不再是那个花花太岁的“康王”,而是变成了一个深通机谋权术的独夫。既动屠刀,就绝不反悔。
秦桧死后,他为很多人恢复名誉,却拒绝给岳飞平反,直到孝宗即位后,才给岳飞恢复名誉。
赵构嘴上说要遵守太祖誓约,但对岳飞却不惜违约破例,决非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认为非杀不可。
图片模式
赵构
据《鄂王行实编年》记载,完颜宗弼在代表金国向南宋提出“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的条件的同时,还写了一封给秦桧的密信。
信上说:“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这封信,就是著名的《兀术遗桧书》。这封信对于岳飞的被害,无疑起了重要作用。
绍兴十年三月二十一日,宋高宗下旨岳飞去临安朝见。四月二十四日,岳飞刚到临安,宋廷便发布诏书,表韩世忠和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
图片模式
三日后,宣布撤销三大将的宣抚司机构,解除岳飞等三人的兵权。
罢岳飞等人的兵权, 本就是为了降金而做准备,但高宗却信誓旦旦地宣称是为了抗金。
他在召岳飞等人谈话时说:“朕昔付卿等以一路宣抚之权尚小,今付卿等以枢府本兵之权甚大。卿等宜共为一心,勿分彼此,则兵力全而莫之能御,顾如兀术,何足扫除乎!”
但回过头来,高宗又对秦桧说:“此辈跋扈自肆, 意外事有叵测者”,很明显,罢三大将的兵权就是要"削尾大之势,以革积岁倒持之患"。
秦桧心狠手辣,极善耍弄权术。他对付三大将的手法是利用部属诬告主帅谋反,以此牵连主帅;因为武将谋反最犯赵家的大忌 。
图片模式
秦桧
二、秦桧和党羽万俟卨、何铸和罗汝楫弹劾岳飞主要有三件大罪。
一是"自登枢莞,郁郁不乐,日谋引去,以就安闲";二是在淮西"坚拒明诏,不肯出师";三是说楚州"不可守",主张放弃。
岳飞被剥夺兵权后,岳家军由他的爱将王贵和张宪统率。宋廷怕王贵和张宪发动兵变,一面命名将刘绮"知荆南府",监视岳家军;
另一方面,又利用阴谋手段,胁迫王贵参与陷害岳飞。另外他们还在岳家军中找出了一个名叫王俊的败类,出面诬告岳飞。
王俊是岳家军的前军副统制,算是张宪的副手。
图片模式
自加入岳家军后,寸功未立,一直没有升官,还因为贪赃枉法被张宪制裁过,所以心中一直愤愤不平。
他诬告说张宪得知岳飞罢官,阴谋裹胁大军由鄂州移屯襄阳,威逼宋廷将军权交还岳飞。
秦桧、张俊等人敢于肆无忌惮的陷害岳飞,显然是得到高宗的支持。
图片模式
张俊根据王俊的诬告,扣押了前来议事的张宪与岳云,急审后转大理寺;紧接着,秦桧派亲信杨沂中去庐山将岳飞骗到临安,一到临安,便将岳飞逮捕下狱。
曾几何时,岳飞还是高宗的心腹大将,一直对岳飞嘉勉有加。为什么突然之间,宋高宗会翻脸不认人,一定要置岳飞于死地呢?
这主要是因为,高宗认为岳飞拥兵自重,不尊朝廷,还干涉皇帝立储,不杀岳飞,自己的统治不稳。
图片模式
三、赵构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即位的。
北宋灭亡后,他虽然在临安登上了皇帝宝座,手下也有了一定数量的军队,但他需要的,是这支军队去替他镇压人民起义,巩固在江南的统治秩序,适当地抵御金国的进攻,以便有一点和金国讨价还价的筹码。
赵构执政前期,深知如若没有军队,无法在南方立足,所以对岳飞等将领比较倚重。绍兴七年三月,高宗在建康单独召见岳飞时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显示了对岳飞的绝对信任。
图片模式
但事后不久,高宗害怕岳飞兵权过大会威胁他的统治,于是又收回了成命。岳飞对高宗的出尔反尔的作法极为不满,未经批准,便去往庐山给母亲守孝。
此事令高宗十分震怒,连力主抗金的名臣李若虚也忍不住责备岳飞“是欲反耶?此非美事!受天子之委任,付以兵权,宣抚谓可以朝廷相抗乎?”
岳飞很快便反应过来,向高宗承认了错误,但高宗却对他产生了怀疑。在高宗看来,"国"是他家的天下,文臣武将是他的奴仆,军国大事皆由他决断,大臣们奉命行事。
岳飞不经批准擅离讯地是对朝廷的轻视,对他"大不敬"和犯上,也许从此时起,在他的心里就产生了杀岳飞的念头。
图片模式
绍兴七年秋冬之间,岳飞奉召入朝奏事,又不知深浅地向高宗面奏:“皇子出阁,以定人心”。
岳飞的好友薛弼曾力劝岳飞不要提建储这个问题,因为武将只能听命朝廷,你身为大将,不应参予此事。
但岳飞不听,结果受到高宗的斥责:“卿虽忠,然握兵权于外,此事非卿所当与也。”薛弼得知岳飞不听劝后,曾感慨地说:“鹏举身为大将,越职及此,其取死,宜哉!”
图片模式
向金求和是高宗的一贯政策,先前的抵抗,只不过是为了偏安江左的权宜之计。但岳飞对高宗的求和政策却并不赞同,高宗也对岳飞不按朝廷旨意办事非常恼火。
顺昌战役后,宋军开始全面反攻,但高宗却更加忧虑了。
他生怕一旦北伐成功,光复故土,当了多年俘虏的宋钦宗虽然不可能动摇他的帝位,但岳飞这样的大将久握兵权,自己更难驾驭,于是“乃与秦桧谋削尾大之势,以革积岁之倒持之患。”
就这样,在绍兴十一年的那个阴暗岁末,岳飞、张宪、岳云这三位战场上的斗士,终于惨死在投降派屠刀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