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412|回复: 5

母 亲 ——仅以此文纪念我的继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17 13: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母   亲
——仅以此文纪念我的继母




不久前,我的母亲走了,她的走,给我留下了撕心裂肺的痛。对于我,她虽说没有经历过十月怀胎的苦痛,却有过养育我的酸甜苦辣;她虽说与我没有一点血缘关系,却是拉扯着我长大与我相依为命,胜过生身母亲的母亲。
我的生身母亲是在我两岁那年,生下我的妹妹时离开人世的。母亲究竟是什么样子,我是一点印象都没有。而我的妹妹也由于母亲走得早,没有多久也就随着母亲一起去了另外的一个世界。母亲走后,父亲一个人靠着经营小小豆腐店拉扯着我,既当爹又当妈。
大概我五岁那年,也是我的生身母亲去到另一个世界之后的第三年,父亲请了几位干子铺的同事,在干子铺里简简单单地摆了一桌酒席。席间,一个十八、九岁的女人羞涩地坐在我的父亲身边,一同接受人们的祝福。过后,我才懵懵懂懂的觉得这个女人就是将要与我共同生活的继母。



继母叫雷秋英,老家在江西丰城。解放前她父母为了寻找一条生路,一家三口由一些在津市落脚了的“老婊”带到了津市。他们没有特长,也没有本钱,只能随着时节出产,靠肩挑手提的叫卖养家糊口,年年总是麻雀啄面糊——只糊一张嘴,继母因为家里穷没能上学认字。那年,他们发现“霉豆渣”开始在津市市场走俏,深受市民的青睐,于是这肩挑手提的叫卖便换成新的品种——“霉豆渣”。为了寻找货源,外公不辞辛劳找到新州豆腐店。当时父亲是住店的年轻人,对待顾客既热情又周到,时间久了,相互了解多了,外公不嫌弃父亲带着个孩子,经过父亲同事们的撮合,这千里的姻缘也就成了。继母并不是坐着花轿出嫁的,她知道我父亲穷,拿不出那些闲钱,而她自己只要有口饭吃,有个能知热庝冷的男人就行。那天她是在她母亲的陪伴下,步行20多里路来新州的。
不久,我该上幼儿班了。那天,继母笑盈盈地给我穿上一件新外套,又用一根绳带系上一个小搪瓷缸子和一条小毛巾,斜跨在我的肩上,把我送出家门,叮嘱我放了学就直接回家。



二、
父亲曾经因为生活所迫,早年开始积累起来的病痛隐患,在我们一家三口和和睦睦的日子中突然显现,父亲失去了工作能力,我们本不宽裕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于是,在父亲单位的杨克生伯伯等好心人的帮助下,继母才顶了父亲的工作,安排在新州饭店。那时,才20多岁的继母勤快、吃苦,做事从不偷懒,而且会见子打子。每天饭店营业的高峰时段,送饭递菜的跑堂活儿,数她更为及时、周全,她能一只手托稳几层条盘同时给食客送去5、6碗面条;还有她“一碗大面”、“饺儿一碗”、“一盘肉丝”、“一个蛋汤……”等等悠扬婉转的吆喝声,使得店屋生气满堂,人气极旺。那时,饭店用水全靠人挑,几口埋在地下一大截,每口能装十多担水的大太缸,全靠她一个人在天黑时挑满。继母也算是心灵手巧的,店里最要用心做而又最苦最累,平时只是男人干的活儿,如人工坐杠面和擀饺儿(混炖)皮子的事情都基本上是她来做。她擀饺儿皮子、面条先得揉面,接着在宽大的案板上把面团揉匀、铺开,拿一根丈把长的竹篙,竹篙的一头放在案板靠墙那面的凹槽里,人骑在竹篙的另一头跃上压下,就这样从左到右,从右到左,反反复复的把面团、面皮压薄,这大概就叫做坐杠;而后又把面皮一刀一刀地切成面条或饺儿皮子。那面条特有口筋,不糊汤,舒适爽口。饺儿皮子却薄如蝉翼,包好肉的饺儿下到锅里,飘在汤里就像蝴蝶展开双翼在飞海渡河。因此,每天都会有几十,甚至上百斤灰面成为继母手下的作品奉献给顾客,使饭店顾客盈门生意特好。可以说,继母当时是店里最好最难得的职员。
继母顶班之后,家里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但为了父亲治病,却又常常是入不敷出。继母每天早出晚归,三餐吃在饭店里。我和父亲每天吃两餐,清晨由我先用捡来的树枝、木棍发好煤火,然后用炉锅把饭煮熟,再草草扒上几口,就去学校上早自习。我们吃的菜,有时是继母买来一点或是从店里捡来一些人家吃剩的面汤、剩菜,算是补偿点油水,也算是能闻到一点肉香味,打了“牙祭”。更多的时候是我在炉锅里放上一点盐,算是达点口味。但是这样的时间长了,老是想吃些青菜,有回看到人家菜地里有快要过季的白菜蕻儿,我便麻着胆偷掐一把回家,用炉锅煮煮,才狼吞虎咽地解了一回馋。有时为了能捞点菜钱,继母店里晚上有献(扯)鸡毛、鸭毛一类的活,我便也去凑凑热闹,献一只能得到2分钱,有时一晚也能得到角把钱。这时,父亲经常告诉我的是要爱惜粮食,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他常说饭粒就是掉在了地上,也一定要捡起来吃,哪怕是掉在茅厕板上的也不要嫌脏。



三、
继母每月24元的工资是我们家唯一的来源,它既要支撑我们每月的基本生活,又要支付父亲治病的开销,也要供我上学。无论我们怎样节约,即使一连几月看不到油晕,父亲总觉得回天乏力。我九岁那年,加入少儿先锋队的那天,继母在店里和她的同事们看到我和同学们带着红领巾从街上走过,于是继母作为庆贺还特地从店里带回家一小碗粉蒸肉。第二年开学时,老师像往常一样到家里来动员我去上学的时候,父亲的病却越来越重了,连每学期2块5角钱的学费也交不起。于是,父亲找继母商量说不要让我去上学了,父亲的话没说完,继母马上就把父亲的话拦了过去,说:他还是一个孩子,你不让他上学读书,难道就让他从小就去街上打流?真没想到,继母的这句话,日后似乎成了她在无论何种情况下都会坚守的一个承诺。
父亲去世后,曾经有人建议她独自打回老家,另谋出路;也先后有几个人希望和她一起组织家庭,而继母看出人家有嫌弃孩子不太方便的意思时,还是一直把我带在身边,决意与人家断绝了往来。后来,当然还是有愿意作出一些牺牲的好心人,与继母走到了一起,这就是我后来的继父。
继父那时是新州鞭炮社的负责人,带领着十多个人靠做鞭炮养家糊口,鞭炮社的人除了我继父和另外两个人,其实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残,其中一半是老人,一半是聋哑人、腿脚不方便的人。继父曾经当个兵,很能吃苦耐劳,每天都和他们一起起早贪黑的或赶鞭炮筒子、或用锥子给上了药的鞭炮筒子打插引的眼。大家都是多劳多得,每月辛辛苦苦也就是二十多块钱。当时,继父并没有嫌弃我继母带着两个孩子和母亲一起改嫁,而且继父的父母都还在,虽说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身体却硬朗,还在街道生产队种蔬菜。两个老人看到儿子一结婚,自己就有了孙子和孙女倒是非常高兴,对我和我妹妹就像亲生的一样。而后,家里接连添了几个弟妹,哪怕生活十分艰难,他们也从来没有改变过在我读书问题上的初衷。至今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初中毕业,继母第一个拿到我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幕。那天下午,邮递员把澧县一中的录取通知书送到她手里的时候,她简直就像个孩子,一只手把通知书高高地举过头顶,嘴里高声喊着“俺的毛头(我的小名)考取澧县一中了、俺的毛头考取澧县一中了……”一边向人们报喜,一边连蹦带跳地跑向家去,把满心的喜悦撒了一路。
那时,上澧县一中是我埋在心底多年的梦想,因为它既是我改变命运的桥梁,也是实现我从小就想当个工程师的必经之路。在新州读初中时,由于家里缺煤烧,外祖母的户口在津市,每月我都要利用假日去津市挑一趟计划煤回新州,这样我常常会在过河的渡船上,或者在街上看到澧县一中(那时在津市的黄姑山下)的学生,我只要看到他们佩戴在胸前那种用布做的符号,就会觉得亲切,就似乎看到了我未来的光明。本来我初中毕业时,曾经执意舍弃由来已久的大学梦,去报考半工半读的中等专业学校。因为在这样的学校里,国家全包,不用自己出钱吃饭、交学费,而且毕业就能在工厂工作。可我还是经不住班主任老师江曼亚苦口婆心要我报考澧县一中的劝说,她说过:你的第一、第二志愿一定要填澧县一中,第三志愿我就不管了。这样,为了自己那个并不确定的目标,为了不辜负老师的一片厚望,我还是按照江曼亚老师的要求做了。那天,接到了通知书,可以说,继母当时的高兴劲并不亚于我内心的欢喜。然而,高兴过后,我们便陷入了需要筹集高额学费(每期50元,当时普通人的工资是24.5元)的困境之中。当时家里已经有了大小七、八张嘴巴,而经济来源就只有继父继母每月将近50多元的劳动所得。虽然迫于这种窘境,继母和继父还是在学校规定报到的最后一天,给我筹集了必须先交的30元学费的三分之一,我心里非常清楚,继父继母他们能这样就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了。
在黄姑山下,当我掏出继父母和舅舅一共给我的20元学费报到时,总务处收费的老师看我的钱不够,在报到花名册上找到我的名字,给我说:你去找你的班主任金培恩老师写个担保条子来吧,并且告诉了我金培恩老师的住处。本来,金培恩老师与我素不相识,当我说明来由后,他只是简单的问了问我的家庭情况,就毫不犹豫地给我写了个条子。就这样,我总算是入了学。而后,又是金培恩老师帮助我申请了一部分助学金,还让我参加学习期间和假期的勤工俭学,解决我的后顾之忧。这些,我自己想不到的,金培恩老师都给我安排好了,而且他老人家也从没有在我面前说起过,真是应了人们平时说的“师恩比天”。
这年,是我第一次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土,当我揣着理想与美梦,扛着再简单不过的行李踏出家门的时候,继母把话哽在喉头,眼眶就已经湿润了。当然,这以后由于国家的政局变故,我并没有能跨进大学门槛,实现“别人能读多少书,我就一定要读多少书”的梦想,留下了终生的遗憾。虽然这样,当年在学校学得的知识却让我受用了一辈子。这以后四年多过去,我作为下乡知青被招为普工。当我拿着这年在生产队和湘莲场各三个月一共27元的工钱,回到家里与继母继父告别,把钱交给继母时,继母说:你要出远门了,要钱用。这样,她给我留了13元的路费、生活费之后,才把其余的钱收下。
时如流水,一晃几十年过去,这些都成了我刻骨铭心的记忆。至今,继父早已作古,继母也在不久前离开了人世,而我却并没有能够去好好报答他们。记得她老人家在世时,每逢春节我去看望她,或许这才是她觉得最高兴最为荣耀的事,她会逢人便说这是俺的儿、媳来看我来了,让人家投来羡慕的眼光。而又在我们快要离开她的时候,她又会把她早已准备给儿女们的腊肉、糍粑、绿豆皮等等,拿出一份给我作为回馈,让我们感受到她的爱,体会家的温馨。曾经,老天捉弄我,横刀夺爱夺走了我的母爱,然而,值得庆幸的是,老天又以另一种形式把母爱还给了我,给了一个与我相依为命,有着纯真母爱的母亲;一个一生默默奉献,不曾希图回报的母亲;一个平凡而又伟大,希图给我圆梦的母亲。
母亲走了,但愿她老人家一路走好,走向天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7 15:23: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于老师佳作美文,分享点赞其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7 21: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105303omap0w00rr0g0gzq.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7 22: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母亲伟大,你的继母更伟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8 15:35: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终生难忘的母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8 15:35: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亲娘,胜似亲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18:58 , Processed in 0.04641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