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钱绪志 于 2022-5-18 08:12 编辑
博物馆的力量:所有过去,皆是未来!
5.18世界博物馆日。去博物馆吧,去看看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爱博物馆?
博物馆里有我们对过往的回味与反思,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
因为有博物馆,我们明白我们何以为我们,中国何以为中国。
因为有博物馆,我们知道古老的中国早已和世界架起了一座交流与融合的桥梁。
因为有博物馆,我们愿意寻着前人的足迹,探索创造更多的未知与可能。
今天是5月18日,也就是国际博物馆日。
艺术家陈丹青曾说:“我上过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就是博物馆。”
从某种角度上讲,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最好的办法是从博物馆开始。
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一座博物馆,而去一座城市。不是因为城市,而是因为博物馆本身的魅力。
如今,如今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是美盲很多。
美与创造,将是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于是,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带孩子去博物馆,渴望借助里面的馆藏丰富孩子的历史人文积淀,提高他们的美育知识水平。
看看博物馆,看看我们的前辈和先人为我们留下了什么?
看看故宫、看看颐和园、看看敦煌的壁画、看看苏州的园林、看看你所在的城市博物馆里那些琳琅满目的文物……
再想想我们自己,我们将为我们的后辈留下什么?
正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所说:“博物馆的教育,不仅是向孩子们分享艺术文化知识、使他们理解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培养审美艺术,我们还应当指引他们思考未来,
完善道德与人格。”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学校。她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在其中得到的所有,无论知识还是感受;我们在其中追寻的所有,无论时代还是美学,都能为生活带来不一样的色彩。
如果逛博物馆非要有个理由,我想,那个理由就是:因为它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s),
国际博物馆协会指出,21世纪的博物馆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影响力,可以将世界变得更美好。
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各地博物馆中的珍贵藏品数不胜数。
尤其这几年,因为疫情,很多地方的博物馆变成了线上展览,加挂了科技、新潮、呆萌甚至还有一点俏皮的它,似乎拉开了博物馆的新时代。
如今的博物馆,正在变得努力与大众对话。大家都在不断褪去自己身上的标签,“去神秘化”,主动融入大众。
太阳神鸟金箔被比喻成美瞳;
把三星堆青铜人像自黑成奥特曼;
甲骨文宣传语变成了:因为刻骨,所以铭心;
以及让兵马俑跳起了抖音爆红的海草舞。
当疫情给全球博物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疫情之中,是否让我们重新思考博物馆的模式?
知名文博大V河森堡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博物馆永远是一个需要你
亲身走入才能感受的地方。 很多人觉得博物馆应该与时俱进,但我觉得博物馆是最不应该与时俱进的地方,它本来就是沉淀时间和历史的产物。所以如果说哪个地方的传统最稳固最长久,应该就是博物馆了。 所以我相信在疫情彻底平息后,人们还是应该用过去的方式去参观博物馆。因为博物馆本来就是一个坚守传统的地方。我依然相信人应该走进博物馆,去感受现场的氛围,这才是博物馆很大的意义所在。”
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空间场所,它的背后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内涵和活力。它即是人类最后的安睡之地。又是我们文化未来的指路明灯。
博物馆的使命,更应该是引领中国文化,激发中国文化的活性。
守护好我们的文化,让它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永远鲜活,历久弥新,
这不仅是心愿,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让我们一起传承我们的文化之美。
(以上资料来源于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