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2-6-5 16:26 编辑
前三十年人生琐忆(13)
1970年年初在陕西丹凤县接兵时拍摄
1969年年底,我被安排到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家乡丹凤县执行接兵任务。这时工程兵8318部队一中队已经完成2号基地的施工任务,不久将移防宝鸡。因此,我们奔赴陕西接兵,就意味着从此离开了生活工作差不多两年时间的戈壁滩。记得动身之前的晚上,我和几个战友被安排到4号基地去提取草垫子,接兵的人每人一条,坐闷罐车需要垫在车厢板上坐卧。第二天早上离开,我们乘坐的这节闷罐车加挂在整列运货的列车上,我仿佛是列车员,站在车门口指挥火车司机挂车,……其情景至今记得。车厢挂好后,鸣笛,往前行驶,我望着渐渐远去的卫星发射架,沙丘,突然喊了一句:再见了,戈壁滩!再见了2号! 同去接兵的我熟悉的战友有李绍年,是我的老乡,我们同年入伍。排长叫张书智,是湖南澧县人,他比我年纪大不了多少,寡言,我们并不很亲密,以至他的情况我所知甚少。近年我听说桃源战友彭协太也参加了这次接兵,我没有印象。到丹凤县的第一天晚上,我们住在县人武部。一位退休的老部长给我们介绍丹凤县的县情,他说李先念领导的部队曾在这一带作战,有“三出三进”的故事。后来我读史,知道讲的是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对中原军区发动攻击,当晚,中原部队按照党中央批准的计划,分南北东三路向西、向东突围。8月2日,李先念率中原突围部队与巩德芳的陕南游击队在丹凤县留仙坪会师,决定部队合编,创建豫鄂陕根据地。 我和李绍年、张书智被分在寺坪区。记不清在一个是否叫宽嘴的公社,武装部长姓杨,退役军人,他陪我翻山越岭,到几个大队发动青年报名应征,并到重点青年的家里走访。我们观点、情趣很相投。他对“文化大革命”有不同看法,并说自己在“破四旧”时收藏过一部《康熙字典》,听说我有高中文化,用得着,要送给我,被婉谢,我说携带不方便,也害怕惹出新的麻烦。这个公社的中心小学,邀请“解放军叔叔”给师生做一次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报告,本应张排长讲的,但他安排我讲。当时我的情绪好,热情高,不用讲稿,站在操场的一张讲桌前,侃侃而谈了两个小时,报告的中心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大谈读书、学知识,终究会有用的。这次作报告有影响,不仅年轻老师喜欢我,传到卫生院,年轻医生也喜欢我。记得有一位从卫校毕业的医生,很爱读书,他藏有一套《本草纲目》,主动拿给我看。并大胆地说一些人把此书当“四旧”,实在太愚昧了。我的父亲是肺结核病人,链霉素、雷米封是特效药,当时很难买到,公社卫生院的一位女医生知道了,给我很大支持,卖给我几十支链霉素,她还请人给我钉了一个木盒子做包装,直到帮助我邮寄。同行的战友开玩笑说,这位女医生可能爱上你了。其实当时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她是出于对人民军队的热爱。 新兵集中前,我和李绍年提前离开丹凤县到商县迎接,商洛地区的新兵在这里统一集中后乘汽车到西安坐火车去宝鸡。我和李绍年在丹凤又住了一个晚上,当时丹凤河河滨全是洗青菜做腌菜的男男女女,构成一道独特的民俗风景线,丹凤县老百姓的主食玉米糊和酸菜。我留下的唯一一张戎装单照就是当时在丹凤县照相馆拍摄的。2007年9月25日重游,我找到丹凤河,不见了洗酸菜的男男女女,河畔的广告招牌却是“丹凤某地第一漂”,招揽游客。 2007年9月25日,旧地重游。丹凤县城老街的尽头是丹凤县博物馆,我没有时间参观, 只是请人在门前为我拍了一张照片。三十七年前的小伙子,已经是一个六旬老人了,日月如梭啊!
1970年,部队调防宝鸡,在秦岭的太白山施工。1970年的陕西新兵训练也是在宝鸡,我接兵任务完成后就回连队了,没参加训练新兵;记得同去接兵的安乡籍战友李绍年参加训练了。秦岭风景优美,今天一定是旅游胜地。我们当年在那里施工,不知道享受自然。当时的感觉是天气潮湿,一天要下好几阵雨;蚂蚁特别大,虫子也出奇多;山里有野猪,传说还有老虎。107团部分连队长年在那里打坑道。我们连队去后负责“被复”,即浇灌混凝土。我被抽调到中队部与李寿全一起办简报。李寿全比我聪明,会“发挥”我的作用,写文章,刻钢板,大部分事情是我做的。他当时是机一连文书。机一连靠近施工现场,我们的两人“报社”就设在这里。一个战役之后,我又在中队部工作过一段时间,负责写材料。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副教导员牛坦,直接领导我,有一天他当着我的面对来营部开会的三连连长朱守田说:“老朱,应国斌挺不错,赶快研究提拔他!”朱连长连声回答“是,是”。其实,两人只是送了我一个空头人情。从当兵开始,我就是连、营两级首长的“秘书”,稍微重要一点的会议发言都由我写材料。连队的黑板报一直由我和侯若平两人负责,侯若平选调飞行员后就由我一个人负责。搞“红海洋”时,我负责在营房的墙上画毛主席像,走进营房,全是我的“作品”。但是,我绘画的水平,不会比我读初中时给祖母画像的水平高。
图片说明:从左至右,职务为我当兵时的任职:连长朱守田(甘肃庆阳人,已故)、 排长徐绍端(河南商丘人)、副连长陈书志(河南人,已故)、指导员林松华(湖南武冈人) ——转自应国斌著《澧沅俊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有修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