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069|回复: 12

芒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6 08:56: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钱绪志 于 2022-6-6 15:22 编辑


       芒      


    “芒”是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在蓝天白云下热情舒展,正待收割。

    “种”是谷黍类夏播作物的节令,在肥沃土壤中繁盛生长,播种正忙。


mmexport6cf8d73d62c4928ae0755b1d2565ec22_1654469075604.jpeg



    一个节气里既包含收获,又包含播种,在二十四节气中是绝无仅有的。一边是麦子金黄一片,一边是稻秧碧绿一片;一边是北方独属的热辣辣的阳光灿烂,一边是南方特有的子规声里细雨如烟。成熟和成长在同一时刻呈现,

    芒种,忙而不茫。


mmexport313ce3e208d517b41887dad0b21b7792_1654469628632.jpeg


mmexport64b963741c104bea70f1f34fe6724701_1654469623188.jpeg



    有芒的麦子成为夏日里最可喜的生灵,它们吸收了初夏满季的阳光,麦穗沉沉,把农田染成一片金色,在劳作的农人脸上写满喜悦,将躬耕的背影洒满金辉。

    麦垄上,弥漫着成熟的麦香,催促收耕的鸟儿不停地鸣叫,夏风过处,麦浪舞成一片海洋,流云点缀着碧空,抢收麦子的身影不停忙碌着。
    如约而至的丰收,在大地上打响了挥汗如雨的战役。

    芒种,乡间是麦子的一片金黄,城里没有麦子,也得派橙黄橙黄的杏来诉说这个节气中的一点儿心思。

mmexport9fa8fd69e10c7a34537287e7ab35f914_1654471811558.jpeg



    芒种的芒,是麦芒的芒,也是如芒在背的芒。一朵花、一双鸟、一群人,都在生命的轨道里传承着自然的使命。
    时光如素,岁月静好,在盛夏来临前,不畏酷暑,忙而不茫,种下一颗种子,丰收一季喜悦。

mmexport6123536a4311995d659b2dc2c3ac88a9_1654469617291.jpeg


    落英缤纷、繁花谢幕的时节,碧草阶前,微雨晴烟,南方迎来梅雨季节。

    我国江南地区的民众又以芒种为梅雨季节之始:“立梅,芒种日是也。”立梅,也称“入梅”“进梅”,为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结束的一天则称为“出梅”。

mmexporte0067a3ba1f77a133b78ef867e13315b_1654469762439.jpeg


    各地入梅、出梅的时间也有出入。一般而言,以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为入梅,
以小暑后的第一个未日为出梅。由于这一时段的空气湿度大,百物极易获潮霉烂,
人们也称梅雨为“霉雨”。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纵然花神远去,林带路旁不减三分姿色,新的希望悄然升起。梅雨细如帘丝,晓风带着微熏,北方的鸟儿歌唱着仲夏的开幕式,在新的色彩里,告别上一季的多情。这时,不妨倚楼听歌、呼朋引伴,莫要辜负了这韶华。


mmexport56d378313c6e63af9e0eb0a6c5925913_1654469679740.jpeg


    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会举行“花朝节”庆贺百花的生日,郊游赏花迎花神。
    到了芒种时节,群芳摇落,百花凋零,花神退位,人们便在此时举行祭祀花神的仪式,饯送花神归位。

    在送花神的仪式中,有人会将五颜六色的丝绸带挂于花枝上,也有人会拾起落地的花瓣重新贴在树体上。人们希望通过送别花神的仪式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也期盼来年与其再次相会。
    时至今日,鲜有人还在传承着这个习俗。


mmexport98b27b6f47f88cafffc57cc3012a64fb_1654471782045.jpeg


    《红楼梦》中还描绘了送花神仪式的场景:“(大观园中)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
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从这富贵人家为花神饯行的热闹场面中我们可以窥见、想象古时百姓齐送花神的图景。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中有如下描述:“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就由此而来。



    古人在此时喜欢盘置青梅、煮酒一杯,把豪情写在生活里,芒种便涂抹上了青色,在六月的离别里填满,青梅的酸涩与甘甜,把人生煮成一杯可口的甘酿。

    文人、闲人、多情之人忘不了祭祀花神,而农家无暇他顾,要在此时抓紧农时,一刻也不能耽搁。

    安苗是皖南,尤其是绩溪在芒种期间的农事习俗。相传,安苗的习俗起源于唐末宋初,清道光末年起逐渐兴盛。芒种前,各农户稻秧栽插完毕,五谷下种,农民以此感到欣慰。为表喜悦,各村族长召集德高望重的长辈,选择吉日,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芒种之时,浙江云和县梅源山区要举办开犁节。据当地传说,牛是天庭的司草官,
因为同情人类,偷偷播下草籽,野草得以疯长,牲畜有了饲料,农田却无法耕种。上天为了惩罚牛,责令其下凡犁田。因此,当地民众又称开犁节为“牛大王节”。

    开犁节有一套完整的仪式过程。芒种前一天,村民们要先迎神。芒种当天,村民们先在公田边杀猪献牲、焚香祭祀神田,之后用稀饭和黄酒犒劳耕牛,最后大家在山坡上酬唱山歌,至此,全部仪式结束。

    民谚有“春争日,夏争时”。这里的夏,指的就是芒种,这个既要收获又要播种的节气,其忙碌的程度要以“时”来计算,远超过春节以“曰”来计算的。

    芒种适逢我国南北农业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时节,芒种也可以谐音为“忙种”。

mmexport1654469821280.jpg



    农人虔诚播下种子,在水田里愉快地插秧。那一把新绿握在手中,生活的愿景便在纵横交错的田埂里慢慢生长。从种子里破土而出的希望,承载着农家人的乡土情怀,
给夏日写下无限的生机。

mmexportf5b716bcb21ef1fb494bbbbc36289a10_1654469634888.jpeg


    那些柔嫩的禾苗,衬着花草氤氲,伴着草木葳蕤,把大地染成无限绿色,在满目玲珑里聆听蛙声,在水塘深处悦赏青莲,夏日便多了无限灵动。


mmexport0ad579dec88a55be4fead1e21113ad5c_1654471899241.jpeg



    杏子摇黄,艾叶翻白,十里莲华。枣花吐金,淡烟碧草,千顷金黄。
万物向着阳光茁壮成长。



    在这场节气的相约里,芒种带着告别的仪式挥手过去,又在希望里迎接仲夏的脚步,把收获的粒粒麦香藏进睡梦,对着生长可人的稻禾期许未来,一切便把夏日的生命拉长。

    芒种,忙种,生活,总有一份欢喜,在此刻收获;人生,也总要有一点盼头,要在这一刻种下。

    忙而不盲,忙而不茫,栽培光阴,方不负己。
    愿你所愿,始于希望,结于丰盈。






mmexport1654469806903.jpg
mmexporte4c0e31615386f29d1d313a62f311bf5_1654471920192.jpe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6 10:3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边是麦子金黄一片,一边是稻秧碧绿一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6 15:34: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6 16:37: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钱院长佳作,欣赏学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6 17:15: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帖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6 17:22: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6 19:08: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并茂,点赞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6 20:53: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碧绿与金黄交相辉映,既有丰收的激情,也有展望丰收的喜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6 22: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085910gg9ggjpurb1afzjz.jpg
085901osmdppgs2mbkvwbb.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6 22:50: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忙而不盲,忙而不茫,栽培光阴,方不负己。
    愿你所愿,始于希望,结于丰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24 09:53 , Processed in 0.04159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