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2-6-8 08:36 编辑
前三十年人生琐忆(15) 太白山风光
唐陵山的土建工程完成,我们连队调太白山,前面已经回忆。大概是1971年年初,我们直接从太白山里的芦家崖红川沟出发,先拉练到宝鸡,然后在斗鸡台的兵站上车,开赴邯郸。拉练两天时间,第一天只到太白县城,我走得还算轻快;第二天感觉有点累,最后一段路,虽然班里的战友分担了我的行装,最后连冲锋枪都是战士帮助背的,我还是步履艰难,一瘸一拐,差不多是全连最后一个到达宿营地的。第二天坐火车,仍然是装兵的闷罐车。到码头,邯郸南面的一个车站,我们下车,连队住在一个早已停课的机电学校。连队调防这里,其任务是参加“五小工业”建设,要在码头建一个小钢厂。三连调邯郸归宿总字三五五部队管理,总字三五五部队原是工程兵53师留守处,很长时间负责邯郸地区的“支左”;贯彻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后,又执行“五小工业建设”。据我知道的有“小钢铁”、“小煤炭”、“小水泥”。师部在峰峰。 1958年大办钢铁时,码头也建过钢厂,1962年经济调整,钢厂废弃了,当地人说这些小高炉从来没有炼过铁,更不要说炼钢。我们部队到达,首先是到现场开批判大会,批判刘少奇反对大跃进的“滔天罪行”。连队提出的口号是五一节前建起两座小高炉。我参加施工的时间不长,连队安排我探家。我在老家结婚,返回部队时,小高炉差不多建起来了。连队在小高炉建成后将担负炼铁的任务,不久就还安排了一些战士到邯钢学习,有一张他们在邯钢的合影,不过这时我已经离开连队,到总字三五五部队政治部了。据说,当时邯钢的铁矿石来源不够邯钢自己冶炼,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部队的小高炉建起来后,从来没有生产,纯粹是浪费!
钢炉建成后,炼铁不成,连队调峰峰,接受为部队的小煤矿修铁路的任务,驻地在离峰峰水泥厂西北方向几公里的羊角铺砖厂。我个人则被借调到师部,师部在峰峰矿区。我调师部以兵代干。一起借调的还有另一支部队的孙宏志,东北人;郑必昌,好像是湖北人,他时间不长,不久就回连队了。我与孙宏志在一起的时间最长。他有一个哥哥,曾在国务院专家局工作,还担任过周恩来的俄文翻译,后来在中苏关系的问题上好像犯过一点“错误”,中央要他写检讨,一气之下,留下一封信,跑到武汉,准备投长江,以自杀还自己清白。后被发觉,自杀未遂,发配到南京一所大学教书。孙宏志将我俩到北京出差的事告诉他哥哥,他哥哥回了一封怀念北京生活的信,文章和字都写得很好。
这个部队的师长叫陈魁元,政工组长叫孙广尧,副组长叫张文华。政工组就是政治部。我们在政工组,任务是写“四五好运动”材料,政工组下面有文工团、电影放映队等。机关里还有卫生队和勤务连。我与孙宏志等人在机关食堂吃饭,文工团、放映队的人都在勤务连食堂吃饭。我与孙宏志与放映队、卫生队和通讯班的战士混得很熟,勤务连包饺子就把我们叫过去一起吃,省下机关的饭菜票就请他们打牙祭。快过“八一”节,政工组在下面团里借调一位从事技术工作的老同志画油画,好像是画巨幅毛主席像。这个同志是个大学生,一段时间的接触,待我像弟弟一样。各团的领导开会结束,在机关食堂会餐,食堂贴出通知,我们这些非与会人员临时改在勤务连食堂吃饭,我们不知道,开饭时拿着餐具去打饭。看到通知后,只得转身走开。恰在这时,曾是这位老同志部下的某团长叫住了他,并邀我一起吃饭。不巧被后勤部负责人知道了,“提醒”我们是到勤务连食堂吃饭。这位老同志脸色顿变,拖着我就走:“小应,我们上馆子吃,我请客”。在吃饭中,他表示年底坚决要求转业,搞技术工作受歧视,很多迟入伍的“新兵娃子”都成了他的领导。我们两人喝了许多酒,交谈中也勾起了我的惆怅。我借调机关,都说是一个机会,不久就会提干。但是林彪事件发生后,这个称为53师留守处的单位,在邯郸地区三支两军的人员都撤回部队,另外,还有工程兵院校停办后分来的人员,经我分发学习资料和文件的17级以上干部就有110多人,我提干的希望已成了泡影。当时一年一度的“四五好”运动经验交流会基本停止,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响应毛主席的指示“三要三不要”和“备战备荒为人民”,参加挖地道。机关流行“三要三不要,天天打地道”,小孩子们做歌唱。我和孙宏志年纪最轻,是机关干部挖地道的中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