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夏应运 于 2022-7-12 08:04 编辑
《道德经》新解二十六【连载】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熟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德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 很少有人说这样的自然规律,比如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急促的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这是谁使这样呢?是天地。天地都不能使事物长久,何狂于人呢?所以,顺应于道的自然规律修行的人,是同一类人;顺合自然规律做事的人,是同一类人;在社会上失败的人,又是同一类人。循天修道的人,就会获得更好的修行状态与层次,道也会加助他;顺应自然规律做事的人,自然规律的大门就会向他敞开着;违背自然规律做事的人,自然就会惩罚他,就会让他失败。
【新解】 本节文章是《道德经》第二十三章。这段文章主要阐述了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事物。这是一条自然规律。对待这一自然规律的态度,就产生了三类人,一类是遵循这一自然规律修行的人,一类是顺合这一自然规律办事的人,另一类是违反这一自然规律做事的人。这三类人,相应的产生了三种结果:循道修行,道也喜欢他,就会支持帮助他,让他有好的修行状态,修成正果。顺合道做事的,道也欢迎他,支持他,使他办事成功,反之,违背这一自然规律做事的人,将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让他一事无成成为失败者。 总之,这一节告诉人们,万事万物无时无刻都在变化着,我们要顺应事物变化的规律去做事,不要一成不变的对待某一事物。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才能成为成功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