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善若水 于 2022-7-22 07:25 编辑
中共津市地方史之八十一 “文化大革命”的兴起和党政组织机构瘫痪 一、贯彻中央“五一六”通知和“十六条” 《五·一六通知》认为,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文艺界、出版界的领导权都不在无产阶级手里,在中央和中央机关,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一大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五·一六通知》号召全党高举“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大旗,彻底揭露那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所谓‘学术权威’的资产阶级的反动立场,彻底批判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文艺界、出版界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夺取在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五·一六通知》要求:“同时批判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清洗这些人,有些则要调动他们的职务。” 为了贯彻中央《五·一六通知》精神,中共津市镇委根据省委的部署和常德地委的安排,于5月19日印发《关于学习文化大革命有关文件的通知》,要求全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解放军报》的《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湖南日报》的《评“三家村”》、《邓拓的<燕山夜话>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话》等文章,提高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是日,中共津市镇委组织召开6000名干部职工参加的大会,开展对中央报刊点名批判的邓拓、吴晗、廖沫沙(称之为“三家村”)的大批判,声讨邓拓“反党反社会主义罪行”,会后举行游行。6月3日,中共津市镇委成立“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镇委副书记刘高科任组长,镇委常委、镇长蔺石瑛,镇委常委、组织部长牛永华任副组长,成员有组织部副部长张书麟、宣传部副部长郑毅、统战部副部长张进、镇委党校副校长卢朝仁。镇“文革领导小组”在全镇掀起对“三家村”批判的热潮,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活动。中共津市镇委以教育界为点,向津市一中派驻工作组,组织、指导师生对学校的“反动学术权威”进行批斗。 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8月8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以及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正式公布。《十六条》是继《五·一六通知》之后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规定“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目的是:“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概括为“斗、批、改”)。“要充分运用大字报、大辩论这些形式,进行大鸣大放”,“要扫除‘四旧’”,“不要怕出乱子”。《十六条》正式确认了“文化大革命”的“左倾”指导方针。《十六条》虽提出了“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作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用文斗,不用武斗,”“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干部,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民群众”等规定,但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失去了约束力。 二、全面内乱 《十六条》和毛泽东的大字报公布后,8月17日,湖南大学的学生来津市宣传文化大革命,进行串连发动,津市一中数百名师生涌上大街,开展横扫“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活动,砸毁老字号南货店“德和大”招牌,改名为“破旧商店”,“美丽”理发店被砸后改为“友谊”,并贴上一联,上联是“美丽改友谊黑复黑”,下联为“乌龟变团鱼原复原”,横批是“封资修”,由此在全镇掀起一股狂扫“四旧”的浪潮。先是将店名、地名更改,干预群众的衣着、发型,以后发展到冲击寺庙,捣毁神像,破坏文物,焚烧书画、戏装,勒令宗教人员还俗,要求解除民主人士的职务,进而自行抓人、揪斗、抄家、游街示众。9月3日,津市“革命造反派”和外地来津串连的学生举行欢呼《炮打司令部》大字报的游行,围攻中共津市镇委机关,要求“揪出镇委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炮打镇委司令部。”9月7日,在“革命造反派”的再三围攻胁迫下,中共津市镇委主要负责人被迫表态,撤去王明富(民主人士)副镇长职务,还有5名“资本家”的行政领导职务被同时撤掉。 9月17日,《红旗》杂志发表社论《掌握斗争的大方向》。社论说:“集中力量打击一小撮资产阶级右派分子,打击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是斗争的大方向”。中共津市镇委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召开全镇干部会议,宣布津市“文化大革命”运动转入学习《十六条》,开展批判“资产阶级右派分子”。10月4日中共津市镇委召开镇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对视为“文革”中的6名“右派分子”进行批斗,全镇各战线、各单位也纷纷揪“右派”、斗“右派”。各单位负责人被视为“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遭到造反群众的批判和斗争。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组织大中学师生来北京参观文化大革命的通知》和毛泽东主席数次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后,津市40多名红卫兵于11月上旬赴北京参观,全镇各中学开始停课闹革命,数百师生纷纷赴外地串连。为接待各地来津串联的红卫兵,中共津市镇委设立接待站,对到津串连的师生免费安排餐宿。经过大串连的鼓动,津市的红卫兵组织纷纷成立,机关、厂矿各造反组织也各立山头树旗帜,开展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11月4日,中共津市镇委根据省委《关于坚决彻底做好平反工作的通知》,召开全镇万人平反大会,对被抓的“右派”和点名批判为“造反派”的人公开平反,中共津市镇委在大会上作出检讨。12月22日,中共津市镇委召开工人、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再次对“文革”开始后所犯“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错误”作检查。 1967年1月8日,中共津市镇委办公室发出《关于清理黑材料的通知》,“造反组织”冲击党政机关、基层单位搜查“黑材料”(即前段批“右派”时整理的造反派材料),不少领导干部被指控为私藏和转移“黑材料”而遭到造反派的揪斗和批判,甚至游街示众。许多单位的文件和人事档案被查封,个别单位的档案被造反派擅自抄走。随后,各造反组织和红卫兵组织由于相互之间观点不同,而发生激烈的大辩论,甚至是冲突,派性斗争由此愈演愈烈。有的家庭,因观点不同,派性不一,而夫妻反目,父子成仇。1月24日,津市镇革命造反联合指挥部主持召开“彻底批判以镇委为首对抗中央军委紧急指示”万人大会,批斗镇委副书记刘高科、周清晨及镇长蔺石英,一些基层单位的负责干部被迫参加陪斗。会上,刘高科代表中共津市镇委宣布开除7人党藉(因隐藏、销毁“黑材料”问题)。到2月22日止,以“对抗中央指示,坚持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等错误被开除党藉的有36人,留党察看的15人,取消预备期的3人,党内严重警告1人,撤职36人。中共中央《关于处理党藉问题的指示》文件下达后,此风才得以刹住。 三、党政机构瘫痪 1967年1月,上海造反派夺取上海市党政大权,刮起“一月革命”风暴,得到毛泽东主席和中央肯定后,津市的造反组织也效仿上海造反派,纷纷行动起来,先后向津市各级党政机关、工矿企业夺权。许多党员干部被冠以“伪党员”、“叛徒”、“特务”、“走资派”等罪名,受到捆绑揪斗和“群众专政”。党员组织生活陷于停顿,连中共津市镇委“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也被迫停止活动。随后,镇人民委员会一部分干部在人委大礼堂发表演讲,强调必须打破津市“文化大革命”的沉寂局面,提出打倒刘勤华、打倒周清晨、打倒蔺石英(三人分别任镇委书记、副书记、镇长)的“三打倒”口号,向中共津市镇委、镇人委造反夺权。各造反组织也为网罗势力,以观点分派,从而形成“津市镇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联合指挥部”、“津市镇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联络总站”两大派造反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