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梦圆黄旗峪 石门县蒙泉镇与桃源县、临澧县交界的地方,有个秀美的村子叫黄旗峪。前不久,村里组建的农民“南路”点子队训练结业。作为县音乐家协会的会员,我应邀陪同县“音协”的几位负责人前去欣赏了他们结业的汇报表演。短短半天时间的现场感受,村里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渴望和对圆文化之梦的追求,已深深地印在了我心里。 挽救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也有责任 黄旗峪村位于太浮山的北山脚下、石门县的最南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使得这里的文化积淀极为深厚。本土自古流行地花鼓,再加上常德汉戏、大庸杨戏的影响,这个地处三县交界处的村庄,几百年来就一直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从而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村。 然而,近年来随着一批批老艺人的先后离去,这里的民间艺术却面临失传的危险。于是,生活日渐好了起来的黄旗峪的村民便想成立一个民间艺术团来传承村里的远古文化。村干部和几位村民一合计,一只“南路”点子队便率先建了起来。6月初,村里根据队伍组建的需要,邀约了9名爱好者集中培训,还专门到县城请了老师进村辅导,而且一干就是将近两个月。 得知村里组织起了“南路”点子队,村民们奔走相告,并给予了各方面的支持。闻此消息,在外工作的几位本土老板坐不住了,尤其听县文化馆馆长申象泉说,“南路”点子已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更是兴致倍增,他们说:“乡亲们的事情,我们绝不能袖手旁观。再说,挽救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大家都有责任。”于是,他们掏钱的掏钱,给物的给物。目睹此景,村党支部书记董高才异常兴奋,他对点子队的队员们说:“找回文化村的任务就交给你们了,需要什么尽管说,只要村里拿得出!” 为圆文化梦,困难再大也不怕 传统的“南曲”点子队一般由7人组成:5人担任打击乐,另加2把唢呐。村干部想,要干,至少就要蜚声石门南乡。于是他们在“7人制”的基础上增加了两把唢呐,形成了一只9人的队伍。鼓的往中间一坐,锣鼓唢呐往两边呈八字形一摆,那场面真是气派! 不过作为乐队,真能出名的还是演奏效果。作为平均年龄高达61岁且缺乏乐理基础的队伍,要想在短时间学好“南曲”且达到一定的演奏水准确实很难。不过,黄旗峪的村民从来不害怕困难,他们想干啥,决心一下,就一定要干,而且一干就能干好。 农历的六月酷暑难耐,坐在村部队给的临时排练室,队员们热得汗珠直往下淌;队员年纪大,记忆力差,手脚也不灵活,一个曲子演奏下来,一般需要20多分钟,不仅记不住,手脚也忙不赢;农忙了,家里的桔树生了虫子,需要打农药……。排练一开始,这一系列困难,都实实在在摆在他们面前。但困难总是无法难倒一心想圆文化梦的黄旗峪人!曲子长,记不住,他们就用时间拼。已65岁的二钹手田平安为了把曲子记下来,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背曲子;司鼓手余祚钧自知鼓是点子队的“领头羊”,于是每天排练完后,就把那个重重的鼓扛回家里苦练。地里桔树生虫,当然要管。为了做到农活、排练两不误,他们干脆集中放假3天统一灭虫。最让人感动的是,乐手田一权和彭国清去年合伙买了一台联合收割机,每逢收割季节,就是他们捞票子的旺季。但今年的旺季正值他们排练,常德几家农场登门请他们割稻的时间正好与此冲突。他俩想,他们一走,排练就要受到直接影响,于是,他俩咬牙谢绝了邀请,为了排练,硬是看着“大钱”没要。 一晃50多天过去,黄旗峪“南曲”点子队的队员们就是凭着这种精神,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出师”。县里应邀上门辅导的两位老师感慨地说,他们带过很多学员,能象黄旗峪这样年纪大、基础差、学习却又非常刻苦认真的学员还真见得不多。两位老师还说,这些队员之所以能在短时期获得这样丰硕的成果,关键在于他们对文化的痴迷和追求! 鼓乐声声漾山峪 7月4日,是这个村组建的民族艺术团的“南曲”点子队学习结业的日子。这天,村部张灯结彩,百余名村民冒着酷暑,早早就聚集到了这里。上午9点,村部前鼓乐齐鸣,一队身穿红色上衣的鼓乐队员呈八字形端坐在村部门前,认真演奏着“南曲”的曲目。现场不是爆发出阵阵掌声。这掌声,饱含着村民们对自己的这只“南曲”点子队给予的充分肯定,同时也反映出了全村村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强烈愿望。许多村民们骄傲地说:“过去,我们村里红白喜事要到外面请‘班子’,现在我们自己有了‘班子’,人都高了好几寸呢!”村干部也有这样的感受。他们看来,这只队伍的建立,不仅给村里顿时增添了许多生机,而且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为之一新,这种文化建设和传承,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此后,笔者曾几次途径这个村子。每次经过此地,都听到了那悠扬婉转的鼓乐,在黄旗峪的山谷中声声荡漾,那种新农村的文化气息,特别使人感到清心和陶醉。 据村长兼村民族艺术团团长张金海介绍,这只“南曲”点子队的“出师”,只是他们圆文化之梦的第一步,今后,还将逐步建立农民舞蹈队、戏曲演唱队,等等,因此,他们“圆梦”的路程还将很长很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