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2-8-28 19:01 编辑
胡焯年谱(1804—1852)
本年谱,胡焯第四世、五世孙胡庆超、胡加林先生 根据胡焯的遗著和胡氏族谱整理提供,应国斌编辑
常德德山山有德
胡焯,字光伯,清嘉庆九年(1804),出生于湖广武陵县。父亲胡方楷,母亲章氏。约3岁前,大弟出生,胡焯被送到四川酉阳外祖父家抚养,9岁时接回武陵和父母生活。自幼聪慧过人,6岁即能吟诗;14岁(1818年)时写《伐木》诗,后编为《楚颂斋诗集》首篇。工书法,擅篆刻。道光五年(1825) 为湖南学政祁寯藻(1)赏识,选为拔贡。是年胡焯有长沙之行。十九年(1839)中举,翌年成进士,选庶吉士。道光二十七年(1847)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咸丰元年(1851),奉使东都沈阳恭纂清太庙玉宝,即皇家原存文字,再抄写一遍,以供留存。随即任实录馆总纂官。逾年大考,以二等第一擢侍读。咸丰二年(1852)奉为副学政,典广东乡试。正学政为孙铭恩(2)(字兰检)。时秋日,行程七千里。过徐州、扬州、长江、茶陵、衡阳、郴州等地。因舟车劳顿,到广州以前,胡焯已经生病十余日,病势不轻。广东乡试结束,孙学政返京,胡焯再以学政转桂林,典广西试。时值太平军起,士子学业懈怠,他亲撰《劝学文》,苦口婆心,勉励向学。乡试结束,胡焯患溃疡,病逝于广西任上,时间是清咸丰二年(1852年)十二月十九日。胡焯嗜学,无书不读,手不释卷。治《说文》最深虑,笺注纠纷,无所折中。乃著《校补〈说文解字〉》若干卷,旁通曲证,言小学者多称赞。诗溯源汉魏,能不袭其形声义,昭趣博人,以为难。著有《楚颂斋诗集》、《东都南海纪行》等。
1岁 清嘉庆九年(1804)胡焯, 字光伯,出生于武陵,父胡方楷,母章氏。约于3岁前,大弟出生,胡焯被送到四川酉阳外祖父家抚养。 9岁 清嘉庆十八年(1813) 外祖父将胡焯送回武陵,和父母一起生活。时胡焯能诗。 14岁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 写《伐木》诗,是为《楚颂斋诗集》首篇:“伐木伐木,在彼空谷。君子之远,俾我幽独……”。 15岁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 在常德。曾去桃源,登平山,即今河洑。 16岁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 外祖父没于酉阳。 18岁 清道光二年(1822) 补县学生员,为贡生。 19岁 清道光三年(1823) 有北京之行,为乡试。 21岁 清道光五年(1825) 为湖南学政祁寯藻赏识,选为拔贡。胡焯有长沙之行。 22岁 清道光六年(1826)有北京之行。去时为春天,与高沅、高渥(3)同行,经汉阳、开封等地,当年返回。此次去北京估计也为乡试。(见《楚颂斋诗集》卷一,第十一页)。 25岁 清道光九年(1829) 或道光十年(1830),去贵州镇远府,过沅陵、桃源。有诗《镇远府》:“凿岸开山郡,通城接石桥。群峰逼天窄,丛壑赴溪遥。问俗兼巫鬼,逢人杂汉苗。苦寒春向晚,愁雾雨潇潇。”(见《楚颂斋诗集》卷一,十二页) 27岁 清道光十一年(1831) 应何绍基(4)之邀去杭州,助其父亲阅卷,过益阳、长沙、南昌,登滕王阁、六和塔,到绍兴。次年(1832)又到浙江嵊县、新昌间之天姥峰。到绍兴谒大禹陵。在浙江游兰亭、灵隐寺。 28岁 清道光十二年(1832) 离杭州去北京,时间为年初阳春三月,由开封过黄河。回程又经开封,至江夏(武昌),登黄鹤楼。在武昌过冬。此次为第三次到北京参加乡试。 29岁 清道光十三年(1833) 春天去郧阳,走汉水。回途走澧水回常德。时离家已经三年,即1831年至1833年。 30岁 清道光十四年(1834) 十月六日作“三十岁生日”诗,见《诗集》卷二,第十一、二十页。胡焯由吴瀹斋侍郎推荐,受夷陵(宜昌)太守程仲苏邀请,去墨池讲院讲学。过洞庭、汉川、潜江(泽口)、沙洋,当年回程经岳阳、长沙,于冬至日即十一月下旬登岳阳楼,12月抵常德。 31岁 清道光十五年(1835)曾去北京,回程于十一月十四日,在洞庭舟中有诗。尚不知元配王氏已于是年(1835年)九月二十七日在常德去世,回家才知。有哀诗二首。此次去北京或为应乡试。 32岁 清道光十六年(1836) 永顺王太守相招,与焯同船去永顺。焯可能是被邀请去帮助处理文书,为时约一年。其间,或曾去酉阳外祖父老家,访儿时故地。焯祖先曾为永顺武官。 33岁—34岁 清道光十七年至十八年(1837—1838),跟随江苏学政祁寯藻辗转至松江(上海)、芜湖、当涂、江阴、丹阳、南京、明孝陵、镇江,过长江,至扬州、南通。这二年,胡焯与苗先麓(5)、张穆(6)、何绍基等一批乡试未及第的文人,跟随祁寯藻从事“说文解字”研究,主要研究汉字各字形的缘起、意义,字形分类等。后祁寯藻著有《说文解字系传》,焯对此写有《校补说文解字系传》,惜未付梓留传。但留有《校补说文解字系传述》一文收入《楚颂斋文稿搜存》卷二第三十四至三十六页。有关《说文解字》研究的贡献及其所做的工作,以苗先麓为最大、最多。 35岁 清道光十九年(1839) 年初,随祁寯藻过宿迁去徐州,后至连云港。于五月上旬离连云港去北京,五月中旬到北京。八月下旬参加乡试,九月初九获知乡试中第。此为胡焯第五次参加乡试,此前为1823、1826、1832、1835年四次去北京应乡试。 36岁 清道光二十年(1840) 适祁寯藻于前年(1839)擢升兵部尚书,及1841年调户部尚书并被命为军机大臣,胡焯中乡试后继续留京备考会试,并在祁寯藻幕下做事,时祁为大司徒(见《楚颂斋文稿搜存》卷二第八页)。 37岁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 秋季,逢恩科会试成进士,选庶吉士。十二月,请假回常德,假期三年,即1842—1844年,行前往辞祁寯藻,谓自己离家已五年(即1837—1841年),预计三年后回京。 38岁—40岁 清道光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1842—1844) 先是母亲去世(清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二日);次年二月十五日父亲胡方楷去世。适胡焯在家,为父母守孝。此后多次作诗示弟妹和诸儿。道光二十四年(1844)作诗述自己客游30年,10次过长沙(见《楚颂斋诗集》卷六,第九页)。 道光二十二年春,以20余天为唐竹谷(7)删编《桃花源志略》,并与其筹措经费刊印,最后承刘梦兰奔走获资助得以于1846年刊刻印行。1844年末,假期将毕,再由洞庭乘舟回北京。到京时,适有江阴吴冠英已为祁寯藻及当时留京之湖南同年拔贡生六人画像,焯到后请吴冠英在画中补上胡焯,故共拔贡生七人与祁寯藻同影于画中。此画如果保留于世,则为胡焯存世的唯一画像。焯有诗哂自己于画中:“书剑飘蓬三十年,绘形何日到凌烟。著书浪说千秋业,瘦不胜衣太可怜。”(见《诗集》卷七,第十页)
胡焯的恩师祁寯藻
41岁—45岁 清道光二十五年至清道光二十九年(1845—1849)道光二十八年(1848), 在友人张穆《烟雨归耕图》(8)上题诗:“江北江南烟雨霏,同游回首尚依稀。司农使者英荡节,作赋骚人薜荔衣。参井君夸悬雍水,沧浪我有钓鱼矶。而今倦马黄尘里,浪说归田尚未归。 三策天人不疗饥,虞卿书好蠹鱼肥。钓鼇东海言空壮,救鮒西江计已非。挝鼓渔阳豪气在,弹琴桑户和人稀。画中欲问张公子,手把犁锄何处归?”(见《楚颂斋诗集》卷七,第四页)。寓京多年,与祁寯藻、何绍基、张穆、陈启迈、苗先麓、张容之等交往甚密。在翰林院与湖南进士曾国藩(9)有书札往来,曾国藩于1849年新年前日,有诗6首致胡焯。胡焯长曾国藩7岁。 46岁 清道光三十年(1850) 三弟胡煦于四月九日护送胡焯的家眷到北京,在城南居住。 47岁 清咸丰元年(1851) 奉使东都沈阳恭纂清太庙玉宝,即皇家原存文字,再抄写一遍,以供留存。由秋至冬,农历十月十九日启程返京。有多首诗记此行所见。 48岁 清咸丰二年(1852) 奉为副学政,典广东乡试。正学政为孙铭恩(字兰检)。时秋日,行程七千里。过徐州、扬州、长江、茶陵、衡阳、郴州等地。因舟车劳顿,到广州以前,胡焯已经生病十余日,病势不轻。广东乡试结束,孙学政返京,胡焯再以学政转桂林,典广西试。乡试结束,胡焯病逝于广西任上,时间是清咸丰二年(1852年)十二月十九日。灵柩运回常德。子四人,名庭均、庭培、庭埴、庭坦。
胡焯为张穆《烟雨归耕图》题跋
注释:(1)祁寯藻(qí jùn zǎo,1793—1866)字颖叔、实甫,山西寿阳县平舒村人。嘉庆进士。历官至军机大臣,左都御史,兵、户、工、礼诸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道光十九年(1839)赴福建筹办海防,查禁鸦片。咸丰帝即位,更得重用。后自请辞官。咸丰、同治之际,密陈厘捐病民,力请罢止。论时政六事。同治元年(1862),供职弘德殿,教同治帝读书。五年后卒。 谥号文端。 (2)孙铭恩(1809—1854)字兰检,江苏通州人,清朝官吏。连擢内阁学士、兵部侍郎,督安徽、广东学政。 (3)高沅、高渥:高沅,字芷庭,桃源盘塘人,清道光乙酉(1825)科拔贡;高渥,字晴芳,或字琴舫、晴舫,桃源盘塘人,清嘉庆戊寅(1818)恩科举人,官至河南浙川厅抚民同知。 (4)何绍基(1799-1873),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咸丰初简四川学政,曾典福建等乡试。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据《大戴记》考证《礼经》。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著。 (5) 苗先麓(1783~1857),名夔,字先麓,清代语言学家。直隶肃宁(今属河北)人。不好制举文,嗜六书形声之学。治许氏《说文》,精研力索,若有夙悟。有《说文声读表》、《毛诗韵订》等。 (6)张穆(1805——1849),亦名张穆知,初名瀛暹,字石舟,穆之,亦字石州,号殷斋,山西平定人,近代的爱国思想家、地理学家、诗人和书法家。生于嘉庆十年(1805)。鸦片战争中,他曾抱着爱国热情,上书言事,奔走呼号,联络在京友人,通过纪念顾炎武的活动,振奋人心。此后,他本着张扬国威,抵御沙俄侵略的目的,致力于西北边疆地理和蒙古史的研究。 (7)唐开韶(生卒年不详),字竹谷,湖南武陵人,清嘉庆中诸生。 (8)山西博物院藏有张穆题吴儁画《烟雨归耕图》,有38人题词,有人考证认为是张穆摹写的。吴儁:清代人,一作隽。字子重,号冠英,江苏江阴人。以三绝擅长,写真尤得古法,亦工篆刻。尝客京华,为戴熙(一八o一―一八六o)、何绍基、张穆(一八o五―一八四九)诸先生所器重。倦游返里,不名一钱。赆行诗画满箧笥,其高致可想。卒年八十三。 (9)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