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280|回复: 1

读张世英先生著《天人之际》(13):反对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尼采与反对“天理”的李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30 19: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2-9-10 08:44 编辑

读张世英先生著《天人之际》(13)
反对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尼采与反对“天理”的李贽
读书笔记


32de71388d36750186eea723fc7bd1df.jpeg
尼采反对神统治人,
提出了“上帝死了”的著名口号



    一、主体性形而上学
    1、主客二分和主体性原则是西方近代哲学的根本原则,有笛卡尔建立,他的命题是“我思故我在”主客二分式:主体是精神实体,客体是物质实体,两者各有自己的独立性,认识就是作为认识者的主体和作为被认识者的客体的两个相互外在的实体之间的一种沟通。后继者为斯宾诺莎(荷兰人1632—1677)和莱布尼茨(德国人,1646-1716)。“主体性”:指主客二分式中主体方面的特性。
    2、主体性形而上学的主要特点:
    第一、存在着一个无限的、永恒的、具有同一性的本体世界,它具有最高的真理性和至尊的价值,一切现实的具体事物的价值全依赖于这个世界;个体、无常和变化都遭到轻视。
    第二、凭知性的思想概念即可把握这个世界。
    第三、尽管这种形而上学所研究的是无限的东西,是绝对,但它却把绝对当做被给予的、有限的对象来对待。
    3、洛克的经验主义是“形而上学化的经验主义”。
“先天形而上学”(又称大陆理性主义),特指17—18世纪欧洲大陆唯理论者的统称。一般认为该派的出现始于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主要代表人物还包括荷兰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和伍尔夫等。“后天形而上学”(又称“形而上学化的经验主义”),指英国洛克的经验主义。
比较:
    “先天形而上学”:以无限的、理性的东西为根基和出发点;以主体为前提,从主体出发走向客体;
    “后天形而上学”:以有限的、感性的东西为根基和出发点;以客体为前提,从客体出发走向主体;
    4、康德(1724—1804),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的着重批判了理性主义形而上学把思想概念直接应用于事物本身或本体的观点,他认为普遍性和必然性思想自身的先天产物而不是从感性知觉中抽想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主观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范畴只能应用于现象界而不能应用于物自身或本体世界。据此,康德主张:超感性本体世界——上帝、灵魂等,就只能是不可认识的一种公设或假设。
    康德的主客二分式思想也是很明显的:他把经验、知识看成是作为主体的自我与作为客体的物自身两个彼此外在的东西交互作用的产物;把具有必然性的现象界与具有主体性和自由的本体界分离开来;把主体、自我也看作是不可知的“物自身”。这些,都说明他仍保留了主体性形而上学的特征。(p372)
    5、黑格尔比康德更进一步批判了主体性形而上学。在黑格尔看来“主体性形而上学”最重要的特征有二:一是把无限的、绝对的普遍的东西和有限的、相对的、特殊的东西,永恒的东西和无常的东西对立起来;二是把认识的对象当作被给予的、现成的基础或前提。黑格尔反对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和康德批判哲学所共同具有的上述两点特征。
    但不能因此就说黑格尔摆脱了主题性形而上学呢?相反,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可以说是有笛卡尔惦记的近代主体性形而上学的一种完善,(p374)“我以为西方哲学史上最后的、最大的主题性形而上学(即与现代形而上学相对立意义下的传统形而上学)者,应推黑格尔。”黑格尔完善了主题性形而上学,它使主体性和本体世界的内涵和地位达到了顶峰,因而结束了主体性形而上学。(p375)
    二、尼采对主体性形而上学的批判
    1、尼采认为传统形而上学最主要的特征:(1)憎恨无常和矛盾,把永恒和无限当作最真实的实体;(2)贬抑非理性的东西,主张理性和概念能把握最真实的东西;(3)不知道主体是多元的,是过程而把主体当做不变的、同一的实体。
    2、尼采批判要点:(1)、尼采憎恨无限和同一。黑格尔用“理念”的上帝代替教会的上帝。尼采反对神统治人,提出了“上帝死了”的著名口号。
    (2)尼采认为,传统形而上学家们对于“真正的世界”与“表面的世界”的等级划分,完全歪曲和抹杀了事情的真实面目。在尼采看来,时间和变化才是真实的,人生的价值就在现实的生活之中,所谓不变的形而上学世界不过是为了使人逃避世俗的痛苦而设计的虚构。
    (3)尼采反对统一性而主张事物是多元的,也就是说,他只承认多而不承认一。尼采承认“全体”而攻击“统一性”,“全体”是一个互相区别的东西的总和,“统一性”在尼采看来则凌驾于多元的、有区别的东西之上,使人的生活归结为单调的千篇一律。(p377)
    (4)尼采反对把主体理解为自我同一的、作为思维或行为之支撑者或根源的实体,理解为思者或行为者,同时也反对把客体理解为实体,把“物”理解为物质始基。尼采认为把主体和客体实体化,乃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大病。
    (5)尼采所主张的人生最高理想,酒神状态,颇似中国的“天人合一”。

1561074aa454dc559d1fa3cc34624596.jpeg
李贽(1527~1602),思想家、文学家,
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三、尼采与李贽的一点对照
    李贽(1527~1602),福建泉州人。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不应会试。历共城教谕、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今湖北省红安县)  、湖北麻城芝佛院  。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间还有不少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最后被诬下狱,自刎死于狱中。李贽的重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史纲评要》等。 李贽的一生充满着对传统和历史的重新考虑,这也是明朝后期社会思想变革的一个聚焦般的体现。
张世英先生说:“我的兴趣乃是要把尼采反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特点及其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历史意义,与中国明末哲学家李贽反中国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特点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历史意义做一个对照。”(p379)
    1、尼采反传统形而上学最主要之点,就是反对永超感性的本体世界或抽象本质抹杀感性现实世界或具体存在。西方哲学史从中世纪到近代,压在人头上的,可以说是两座大山,一是教会神权,一是形而上学的本体世界。文艺复兴是人性大解放,人权从神权束缚下大解放。接踵而来的迪卡尔奠定的主题性形而上学的超感性的本体世界,它是另一种形式的“上帝”。(p379)
    2、中国传统形而上学:中国哲学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特别是程朱的“理学”,,把本来是人为的封建道德原则客观化、抽象化、绝对化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天理”,这也是一种形而上学。只不过是一种主客不分形式的形而上学。
    3、王阳明是明确反对中国儒家传统形而上学的第一个哲学家李贽是“王学”左派,比王阳明前进了一大步。李贽明确反对形而上学的“理”的世界或“太极”的同事,连同其封建道德原则的内容也加以抛弃,实现了中国哲学史上由儒家传统形而上学到反儒家传统形而上学的转向。李贽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也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李贽明确反对“一”和“太极”,从根本上推翻了儒家传统形而上学的超感性的“天”和“天理”。
    (2)李贽卑污孔孟,反对把封建道德原则看成神圣不可侵犯的天经地义。
    4、对照:
    (1)尼采是一个反对用虚伪的道德扼杀生命本能的人,这和李贽反对用虚伪的封建道德原则阻碍“人心之初”的“童心”的观点,基本思路是一致的。
    (2)和尼采把个体看作最真实,把人看作诸多本能的集合等思想相类似,李贽主张对人的私欲和现实生活都应加以肯定,人不必希求什么抽象的、超感性的东西。
    (3)尼采反对超感性的“真正世界”,但并不否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要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和尼采相类似,李志强调除却衣饭无伦物,但又反对在衣饭之类的伦物上斤斤计较。主张人应该“于伦物上加明察”。
    (4)李贽的“真空”论,其目的是教人做“真人”,做“真人”乃是人生的真谛,这和尼采的人生观是相通的。
    尼采和李贽的哲学尽管彼此间有各式各样的差异,但他们都以个性反对共性(普遍性)的高压,以具体的、活生生的东西(“人欲”、“本能”等等)反对抽象的、僵死的东西(“天理”“理念”等等)的高压,他们都是旧时代、旧传统的叛逆者。他们两人,一个为此而被旧传统视为“得罪于名教,比之毁圣叛道”,“卒就囹圄”,自杀身亡;一个因不苟流俗、寻求孤独,被视为“乖僻之人”,卒因疯狂致死。(p38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8-30 21:4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23 15:18 , Processed in 0.03517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