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龙阳汉风 于 2022-9-2 07:07 编辑
围堤湖蔬菜基地一角
围 堤 湖 的 沧 桑
近些年来,地处西洞庭湖滨的汉寿县(古称龙阳县),每年都要在城北围堤湖垸蔬菜基地举行疏菜节。那天,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菜商数以百计,庆节日,订合同,标的高达13亿元。围堤湖垸面积6万亩,一马平川,四季菜蔬像绿色的海洋,一眼望不到头。汉寿沅水大桥的高架引桥从蔬菜基地横空而过,如同一道永不消失的彩虹,给垸障增添了许多的壮观和向往。
围堤湖垸经历了数百年的从水域变陆地,从陆地变水域,又从水域变陆地的过程。陆地时,满垸稻谷瓜果香;水域时,满垸愁水满垸泪。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洞庭湖的名称了,意思是宽阔而美好的湖。它调节气候,控制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福音。但是长期以来,因为流入洞庭湖的湘、资、沅、澧四水裹持着泥沙,日积月累地淤积湖底,渐渐地使湖底冒出了许多滩渚,形成了河网式的地貌。老百姓便在滩渚上筑垸,生产粮食,繁衍生息。因此,五百年前,原来方圆八百里洞庭湖萎缩得只有五百里了。
那时,正值明朝统治时期。洞庭湖西岸沅水出口处的汉寿县城北,也出现了大片滩渚,一望无涯,让人诱惑。据《龙阳县志》(校注本)记载,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汉寿县丞王斌、成化十一年(1475年)知县周泰召民围绕滩渚筑堤。历经30年,把无数滩渚围垦成了一个大垸障,堤身绵延一百二十里,始称为大围堤。
大围堤面积可大啊!西接牛鼻滩,东临接港,北与南港(赶)障隔河相望,东南紧靠县城的沅水河道。年征粮5千多担,约为是全县田赋的三分之一。
大围堤头顶辰、沅二水,易遭溃决。但是,因为盛产稻谷,历来县官、府官都极力修复。从明朝正统年间修建到清同治元年(1862年),近四百年中,较大的溃决和修复16次。特别同治元年修复得比较完善、牢固。以后年年加修,终于抗拒了水患。
但是,到了清宣统三年(1911年),辰沅二水突发巨洪,致使大围堤多处溃决。当时,因为围垦,垸障内的海拨没有升高,而垸障外的河床海拨却高于垸内。所以,此次巨大的洪流,奔腾咆嘟,把垸障中部冲成了河漕,成了沅水的主洪道。垸民流漓失所,四处逃荒。从此大围堤不复存在,一半残留在主洪道南,一半残留在主洪道北。水退时各自坦露着一片湖洲、网渚 ,水涨时又汇成一片汪洋。
经过二十年,由于沅水流域水土流失更加严重,沦为湖洲、网渚的大围堤又加剧抬高。为生产粮食,安抚流民,汉寿县国民政府又筑堤围小垸。民国十九年(1930年)修建四美垸,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修建同春垸,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修建万福垸,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修建寿丰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4年,又发特大洪水,汉寿县大小垸障基本溃决,田园村庄沉没在滔滔黄汤中,连县城也只剩几处大楼了。是年冬,省委、省政府指挥治理西洞庭湖,通过堵口并垸,把汉寿县的垸障并为西湖大垸和沅南大垸。同时把原大围堤北角的贺家山,也围垦起来办农场。
后来,大围堤的其他地方,也渐渐抬高。1970年又围垦它的西面的菱角湖。
1975年,在县城附近,大围堤东南端的滩渚又再次围垦,起名叫围堤湖。因为比原来的大围堤小多了,不过十分之一,便除去了“大”字。连同先围垦的四美垸、同春垸、万福垸、寿丰垸、贺家山农场、菱角湖垸,共有七个小垸,都是原来饱经沧桑的大围堤的一部分。
人们能认识规律,掌握规律,但不能改变规律,却可以运用规律。上游的水必然往下流,也必然裹带泥沙,也仍然会发生水灾。所以尽管围堤湖菜鲜人富,党和政府仍然将这里定为蓄洪区,将所垸内有村民迁入了县城安全区。近30年来,有三峡大坝控制了长江水位,让洞庭湖水畅通自如;辰水、沅水上游大面积植树造林,减少了水土流失,因此在原大围堤基地上再围垦的七个小垸障,再没有发生过水灾。农民安居乐业,年年五谷丰登。
参考资料:1.《龙阳县志》(校注本) 2.何胄斌《恋我龙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