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津市黄南林 于 2022-9-4 15:56 编辑
慈善痴--胡绍荣
( 连载 7)
屋外头建起猪栏屋
一九八二年,傅绍荣和张兰英商量,到了年底,将附近的五保户、孤寡老人接到家里来吃一顿团年饭。作为同在苦水里泡大的张兰英,非常理解丈夫的心情,也非常赞成他的想法。可当时周围的五保户、孤寡老人有三十人左右,按照当时的生活标准需要一百多元钱才能办成,单靠两人那点工资根本不够。但决定的事情就不可更改,哪怕前路荆棘丛生。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傅绍荣与张兰英就是在思考的困境中想出了办法,即以养猪来实现这个愿望。
彼时,他们一家已搬到湖桥西边第21栋。那是单位分给傅绍荣的房子。不大,仅三十平米。一家四口住着很挤,但俩人上班却方便了许多。身体硬朗的母亲还住在农科村的那座二层楼房里。那栋房子旁边有很大一块空地,常年被荒草吞噬,平时看着怪可惜的。养猪的念头一出后,傅绍荣马上就想到了这块空地。他马上找到村支书魏传义,说明了自己的想法,要求租用这块地。魏传义一听这是难得的好事情呢,立马就同意了。有了村支书的支持,傅绍荣干劲十足,马上在空地上搭了间猪栏屋,置办了潲水桶、潲水缸等一应器具。万事俱备后,他买来四头猪仔。并将这四头猪仔交由经验丰富的母亲喂养。母亲也就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把猪食(喂猪)的重任。为什么说是一个重任呢?因为猪光吃潲水不仅吃不饱,也不够吃,傅绍荣的母亲还要到水坑里去捞浮萍、鹅脚板等水生猪草,猪草捞回来后还要切碎,用大锅与米糠、碎米、潲水一起煮熟,倒在缸里冷却,再踩着一双小脚一桶一桶提去倒进猪槽里。在农村喂过猪的都知道,那是一件很繁琐的事,需要耗费很大精力和时间,何·况一次喂好几头猪。那时候,为了保证猪食充足,傅绍荣买来很大一只桶,专门从津市大米厂买来米糠和碎米储藏在里面,一次可储存几千斤。冬天,草木都枯死了,傅绍荣就从农户那里买了萝卜菜一车车拉到家里堆放着,像堆一座小山。他的小脚母亲就坐在门口一刀一刀切那座小山,小山切完后又买一堆小山。所以光是切猪草,就是一项大工程,往往一天下来,人累得话都不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