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柳叶湖人 于 2022-9-8 16:04 编辑
那些犁耙水响的日子
易建设
清明时节,回老家扫墓。行走在乡间弯曲的田埂上,春光明媚,微风和煦。空气里那些久违的竹的清香、草的馨香、泥的芬芳,沁入心脾,令我心旷神怡。放眼望去,田野一片葱绿,勃勃生机。儿时经历过的那些犁耙水响的日子,清晰的在脑海里浮现。 一夜春风,几场春雨,大地已是一片春色。一年中最重要的农事—春耕春插开始了。人们有的着手浸种育秧,有的忙于割草积肥。几个使牛耕田的高手,则把先年冬天已用桐籽油油得油光透亮的犁、耙等工具,从队屋里搬了出来,他们急着一展身手。 春耕是从耕田开始的。此时的田间如花似锦,紫云英开着朵朵紫色的小花,香气弥漫田野。蜜蜂像云朵般地聚集在香气四溢的紫云英花丛里,尽情吮吸着大自然的结晶。先一天田里已经放好了水,泥土已经泡软。张伯、王叔他们几位耕田的老伙计,扶着犁,赶着牛,往田间走去。张伯已是奔六的人了,是队上犁田的老把式。他用的牛是队里那头最肥壮、力气最大的大牯牛。当弯木牛轭架在大牯牛肩上时,牛也兴奋起来,鼻子里喘着粗气,哞哞的叫了几声。抖了抖身子,好象也在急着大显身手。到了田边,张伯一声吆喝,大牯牛便拉着犁往田间走去,开始了一年春耕生产的第一犁。泥耙水响的日子开始了。 掌犁耕田看似很简单。有人说,不就是牛在前面拉,人在后面走,很轻松啊。有的甚至还觉得很好玩呢。可经历过的才知道,耕田可是一门技术活。深浅的把握,怎样做到深浅一致,翻过来的泥坯能否均匀的平铺在田间,等等,全凭掌犁人的技术。此时还要做到两手并用,一只手扶稳犁尾,保证深浅一致。耕深了老土会翻起来,就要把犁尾往下压一压。浅了达不到效果,这时就要把犁尾往上抬一抬。保证一犁挨着一犁不丢埂,让翻过来的泥坯有规律的平铺在田间。另一只手拿着一根母指粗的竹棍,竹棍下端连着系牛鼻子的绳索,不停的左拉右拍,以保证牛不走偏。另一头系一根鞭子,当牛偷懒不走时抽他一下。这时候,妇女及辅助劳力就跟着后面,把没有完全覆盖的紫云英用脚踩到泥坯里面去,让它在泥土里面及时腐烂,化草成肥。 人们在田间劳作,嘻笑声、吆喝声,唤醒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大地。这时候,喜鹊、八哥鸟也从四面八方飞来凑热闹了。它们拍着翅膀,一会儿直冲云霄,一会儿俯冲地面。一会儿歇在牛背上,蹦蹦跳跳,喳喳的叫着;一会儿又在新翻的泥土上面,寻找蚂蚱、蚯蚓等美味。给春天的田野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给劳动的人们带来许多乐趣。 翻耕完成后,紧接着就要进行第二道程序——耙田。刚刚翻耕过来的泥土,还是比较硬,块头也比较大。这时候,掌耙的人站在耙上,指挥牛拉着耙,在泥土上横竖不断的来回耙三、四遍。坚硬的耙齿深深的插进泥土,把原本还比较坚硬的泥土划成了碎块。同时,泥土里面的紫云英也被耙齿划成了碎末,有助于其迅速腐烂,变成水稻所需要的肥料。此时,由于耙的功力,原本还高高低低成块状的泥块,已经被耙齿划成细块。整个泥土就浸泡在水里面了。 经过一个星期左右的沉淀,水田里已经开始冒出水泡。那是紫云英及野草腐烂后,发出来的混合气体,散发出一股青草腐烂的酸腐味道。此时,还要给田土再翻耕一次。不过,这时的泥土已经很稀软,翻耕也就没有那么辛苦吃力了。 第二次翻耕后,人们会将人畜粪等上好的肥料及时泼撒在田间,以保证禾苗生长有足够的养份。此时,还不能直接插秧。还有最后一道功序—镪田。 经过耕—耙—耕三道程序,此时的农田已经成了一片稀软的熟土。但是,经过三番两次的犁耙,还不是十分平整。如果这样插秧的话,不能保证禾苗平衡生长。于是,还要用镪镪一遍。镪田的时候,田里只留浅浅的一层水,便于观察整块田的平整度。此时,田土已成泥浆,且散发出一股泥土的芳香。经过多次的放水、进水,许多小鱼小虾也随水流来到田间。还有原本就蛰居在泥土里的黄鳝、泥鳅等,也活跃起来。由于水浅泥稀,小鱼小虾、黄鳝泥鳅,暴露在稀泥上面。引来小朋友们,跟在镪田人后面,捕鱼捉鳅。运气好的话,还会有不小的收获。尽管一个个象小泥人一样,确尽兴的享受着童年的快乐! 此时的农田,已经平整如镜。浅浅的一层清水下面,是豆腐脑般嫩软的细泥。等个三五天,“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的插秧歌声便此起彼伏的响彻田野。几天时间,田里已是一片绿色。移栽过来的嫩绿秧苗,在这大田里茁壮成长。不假时日,人们定会在这肥沃的土地上收获丰收的喜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