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2-9-26 19:59 编辑
岁月留痕(4) 药山惟俨生平图释
应国斌 著 《云在青天水在瓶》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0年5月
我研究沅澧流域历史文化,起因于1996年元月23日,作为市文联副主席去津市棠华看望单位下到这里的农村工作队队员何绍杰。乡里的同志热情接待,大概因为我们在文化单位工作,特意带我们游览药山,参观慈云寺。登上“啸峰”,给我们讲“当地传说”,惟俨禅师夜里一声长啸,九十里外的澧州城都能够听到。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回家后,我找来佛教书阅读,寻根究源,写出了《惬意野情,披云长啸》一文,发表在《武陵人文报》等地方刊物上。后来我写作《芷兰春秋》时,全书四篇,“名僧篇”即佛教的内容占了很大比例。2009年,我又在市政府的支持下,编著了《云在青天水在瓶》一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专题介绍常德的佛教文化,包括常德历史上的名刹高僧,药山佛教占了很大篇幅。
我在写作《云在青天水在瓶》时,再次访问药山,看到寺庙里布置了一个展室,题为“药山惟俨禅师生平图释”,共有24幅彩色画板。图片诠释惟俨禅师在药山弘法传教的经历基本准确,说明文字语言通畅,画图也有一定功底,形象生动。我征得津市有关部门同意,完整地收入我的书中(见第231页—242页),我只对说明文字小有修订。最后落款:策划洵竹,文字审定应国斌,提供朱定梅。本次“岁月留痕”,选录其中九幅图片,重新编写说明文字。据津市史志办向满华主任提供情况绘图是覃仕春先生。
【原第2图】药山寺原名慈云寺,是一座有着1500年历史的古老寺院。 唐代著名高僧惟俨禅师驻锡药山五十余载,药山又成了惟俨禅师的别称。
【原第12图】惟俨祖籍山西,出生江西信丰,依潮阳西山慧照禅师出家, 先后师从石头、马祖,在石头希迁大师处参禅契悟后,云游四方。 唐贞元初年(785年)行脚到澧州药山。初到药山,向村公乞牛栏为僧堂。 住没多久,有20余人相投,忽然有一僧请他做院主,渐渐有四五十人。 所在迫狭,惟俨一边弘扬佛法,一边兴修寺庙。
【原第14图】惟俨遥契六祖慧能的“心印”,继承和发扬了石头禅法的优点, 自成一家禅风,在药山广泛传法接引学人,一时海众云会。 药山寺庙宇庞大,禅堂栉比,僧徒往来如市。
【原第17图】李翱是唐代著名哲学家。元和末,坐李景俭案任朗州刺史。 因久慕惟俨大名,一到朗州便多次派人到药山请惟俨大师下山, 但每次都被推辞。无奈之下,李翱决定亲自登山拜访。
【原第19图】李翱问:“如何是道?”,惟俨用手上下指点,问“会吗?” 李翱不知其意,只得老实回答:“不会!”惟俨进而开示道:“云在青天水在瓶。”
【原第20图】李翱仔细品味惟俨的话语,终于悟旨:道的境界自然和谐,高者自然高, 低者自然低,一切无心二天而成。他非常兴奋,并很快写成了一首偈诗: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原第21图】澧州一带,流传着:“智炬虽灭,法雷尤响”的传说。一天夜里, 惟俨独自登山,行走在山间小道上。当时山中昏暗,不见一物。禅师感到无需遮眼, 内心清净。忽然云开日出,内明与外明融成一片,禅师不禁大啸一声,震得山谷回荡, 经久不息。离药山九十里外的澧州城内的居民都听到了这声长啸。这一旷古难闻的大笑, 既是发自惟俨物我皆忘的赏心之处,也是大师一生功德圆满的会心之处。后来, 人们把这座山峰命名“啸峰”,又称“笑峰”。
【原第23图】惟俨禅师在中国佛教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 他的再传弟子洞山良价、曹山本寂,开创出曹洞宗, 并远传越南、韩国、日本。至今,日本的曹洞宗 仍奉津市药山寺为祖庭,时常组团前来参拜。
【原第24图】药山惟俨禅师圆寂后,瘗葬于药山寺东隅化成塔。 唐文宗赐其谥号“弘道大师”;清世宗赐封“达宗弘道大师”,并遣师致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