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毛先金 于 2015-1-6 07:20 编辑
《常德民俗志》载:“蚌壳精源流古老,由‘鹬蚌相争’的故事演变而成,一般在表演‘车车灯’后演出。用竹篾扎饰白鹤、蚌壳各一件,并给蚌壳缀以红绫。表演时饰蚌壳精妇女一人,玩白鹤者一人,老渔夫一人,其过程如‘鹬蚌相争’故事,舞蹈动作没有固定形式,随着乐器声时弛时速。类似哑剧,只有动作,没有唱词。”
蚌壳灯舞,又名蚌壳灯、蚌壳精等,中国汉族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东、福建等地。西洞庭湖区的常德各地流行广泛,而且安乡县的蚌舞还是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如民俗志所载的那样,常德的蚌壳灯舞,没有任何唱词和唱腔,是一种有故事情节、哑剧形式、打击乐伴奏的民间舞蹈。整个表演都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情节、情绪与打击乐的强弱长短紧密配合,以其淳朴的生活气息、风趣生动的表演、乐观明朗的情绪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因此经久不衰。蚌壳灯舞既能参加节日喜庆演出,也可串门入户表演。蚌壳灯舞的服饰根据不同人物,采用与戏曲行当相近的装扮。道具桨、渔网、扇各地相同,蚌壳形状也大都一致,只是装饰上有简有繁,有些地方的蚌壳还是透空的网状,让观众能透过蚌壳看到演员的表情及体态。 蚌壳用竹篾扎制,用彩纸裱糊,彩笔勾画图案,四周用红布条镶边。表演的时候,一青年女子扮成蚌壳精,穿着红色的服装,佩戴闪亮的珠饰,立于竹制的大蚌壳内,随着锣鼓的节奏,以碎步、盘腿蹲、半转身的动作以及优美的身段煽动着蚌壳,时开时合,时进时退,时而向上伸展,时而就地歇息,呈现出各种妖娆的体态。一男子装扮成渔翁,头戴草帽,肩背渔篓,手执渔网,表现出观蚌、涉水、理网、撒网的各种形态,多次想网住蚌壳但又网不得,时而被蚌壳夹住头部,时而被夹住手脚,逗得观众欢笑。 有时候,为了增添气氛,由另一人扮成鹬,与蚌壳精相斗,在表演时则是互相想办法逮住对方,最后鹬啄到了蚌壳精,蚌壳精则夹住了鹬的嘴,互相都不能逃脱,正在相互挣扎时,被渔郎一网双收。 安乡蚌舞一般为二至三人表演。由于内容不同,所以出现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及不同的人物形象。除蚌姑这个富有浪漫色彩、以旦角妆扮的主要角色外,大多数节目都有丑扮的渔翁与摇旦妆扮的渔婆二人。运用舞蹈、哑剧、手势及面部表情等肢体语言,朴实而又简练地塑造了每个人物个性。 关于蚌壳灯,我想应该起源于洞庭湖区。王象之(宋)《舆地纪胜》说“洞庭湖有巨蚌如舟,深夜帆展一亮,往来烟波间,吞吐明珠,与月争辉。渔者百计取之,卒莫能得。”洞庭湖区的蚌壳灯舞,就是湖区人民在长期捕捞中用艺术形式成功演绎着这个传奇故事。因此,在西洞庭湖区的沅澧流域,民间有几种传说: 故事一:洞庭湖西畔的一位年近四十的渔夫,家贫未娶,捕得一只大蚌。晚上,蚌壳张开,露出无数珍珠,照得屋内如同白昼,一位美丽的姑娘从蚌中飘然而出和渔夫做伴。凌晨,蚌姑对渔夫说:我是修炼千年的蚌精,念你勤劳忠厚,将珍珠留赠给你,我回水晶宫去了。说完,便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渔夫。不久,传闻湖面上每夜都立着一只闪闪发光的大蚌。渔夫惊喜万分,便将他与蚌姑邂逅相遇的艳遇告诉了乡亲。人们认为蚌姑是吉祥之物,从此每逢年节,纷扮演蚌壳,以求幸福,于是,蚌舞就应运而生了。 故事二:传说蚌壳姑娘是八仙之一的何仙姑所变。一天何仙姑在湖洲沐浴,吕洞宾见其秀丽,便化作一驼背、歪嘴、跛脚的小沙弥向她调情。当小沙弥近前时,蚌姑便大显神通,狠狠地用蚌壳夹他的头和手脚,使他疼痛难堪而退走。不久,蚌姑遇见一英俊渔郎,顿生爱慕之情。当渔郎捉蚌时,蚌姑故意夹着他的头和手脚与他逗趣,却不加伤害。聪明的渔郎领悟了她的心意,便用渔网将她擒获,从此二人结下了美好姻缘。 故事之三;一位千年蚌壳仙子,能歌善舞,羡慕人间生活,一天,正在澧水河边晒太阳,正巧打鱼郎来到河滩,两人一见钟情,互送信物订下终身,可乌龟精对蚌壳仙子的美貌早就垂涎欲滴,并与见利忘义的鲤鱼精狼狈为奸,欲霸占蚌壳仙子。蚌壳仙子与打鱼郎一道,率水族国的众姊妹与邪恶势力开展了一场生死决战,最终将乌龟精和鲤鱼精赶走,结成一对美满姻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