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登井冈山 ——赣湘八日(4) (原创图片待新浪网解锁) 2010年9月
仰慕井冈山这块红色土地、绿色宝库差不多五十年了。“帝军围困千万重,我自岿然不动”、“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些励志名句,几乎是我们人生的座右铭。十一年前,我们考察团一行二十人考察乡镇企业,从厦门沿319国道回常德,中午在茨坪一个小时,仅参观博物馆,午餐后就走了,留下许多遗憾。近几年,红色旅游兴起,游览井冈山显得愈来愈急迫。
今天,我又一次来到井冈山。两天的游览参观,给我的不只是赏心悦目,而更多的是震撼和激励。我感受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大实践;感受红色革命与绿色自然相辉映的那一片热土;感受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穷魅力的井冈山精神;感受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威武的红军浴血奋战,燎原星火的壮丽诗篇。
从八一南昌纪念馆到茨坪
上午十点钟,走出八一南昌纪念馆,经昌樟、樟吉、泰井高速,渐进罗霄山脉,满目青翠,空气清新,似人间仙境。行程340公里,下午一时许,走进S230。前右方山冲中一座集镇,从路牌看,应该是井冈山市驻地厦坪镇。我们没有停留,直奔景区中心茨坪。
驰名遐迩的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与湖南炎陵县、茶陵县交界。解放前,井冈山是一个“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的偏僻小山村。解放后,国家先后在茨坪设立特别区、管理局、县,1984撤县设市,2000年与原宁冈县合并组建新的井冈山市。政府搬进新城区应该是近几年的事情。
谁都知道,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被朱德同志称为“天下第一山”。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恢复和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政权和赤卫队。至1928年2月底,包括宁冈全县,遂川西北部,永新、酃县、茶陵等县部分地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建成。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5月,组成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别委员会;接着成立了袁文才任主席的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红军在赤卫队和人民群众配合下,接连打破了江西国民党军的多次“进剿”。至6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拥有宁冈、永新、莲花3个县,和遂川、酃县、吉安、安福等县的部分地区。之后,又打破了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的两次“会剿”。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5军主力到达井冈山,同红4军会师。此后,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根据地不断扩大。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4军主力向赣南、闽西挺进后,留下一部红军坚持井冈山的斗争。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第一次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第一次实现了我们党工作重点由城市向农村的伟大转折;积累了党的建设、军队建设、政权建设、发动群众工作的宝贵经验。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中国革命的一代英豪培育了凝聚中华民族之魂的井冈山精神。
我们直奔中心景区茨坪,几十分钟后,一面巨型红旗雕塑高耸前方右边,标志着我们已经进入景区。
记忆中的茨坪,幽藏深山,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掩映在湖光山色、绿树花丛之中,满目风光迎接不暇。十一年后的茨坪,旧貌换新颜,已经是一座美丽的公园式山城,高楼林立,古木参天,街道和建筑物几乎全新,街道左右依山随势排列着考究气派的宾馆、酒店和天街小商品市场、风味饮食城。我们找了三家酒店,在博物馆旁的那家三星住下,时间不到四点。
茨坪是井冈山革命遗址最为集中的地方,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革命军到达茨坪,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茨坪就是井冈山军事根据地的中心,也是整个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后方单位的所在地。茨坪也是井冈的中心景区,一般游人都要参观主要参观博物馆、革命烈士陵园、旧址群和挹翠湖公园、南山公园。
我们当然首先参观博物馆。
多媒体的博物馆气势恢宏
参观博物馆,被震撼的不只是革命摇篮、井冈精神,还有那些令人大开眼界的现代化的声光图塑互动的展陈技术,它无不让你流连往返。
博物馆位于茨坪红军南路中段,依山面水,与茨坪革命旧址群隔湖相望。该馆始建于1958年,朱德题馆名“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建筑古朴、庄严,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十一年前我们就是参观了博物馆。眼前的博物馆是2007年扩建后的,雄伟巍峨,其规模比旧馆扩大很多。眼前的博物主体建筑为四层框架结构,沿山坡从地面沿山坡登上几十级台阶直接到达第三层,三、四层为展厅。据介绍,总建筑面积两万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八千多平方米。
走进序厅,宽阔、大气、明快、庄重的气氛给人耳目一新。大厅正面那副巨型景致,实景、绘画、雕塑有机结合,在多媒体灯光的作用下,我们似乎走进莽莽森林。音乐响起,两块LED屏分别向大厅两边移动到中间,合成一副完整的巨型屏幕,放映着电影,让用人感受“红色摇篮,绿色家园”。
跟着讲解员的解说和步伐,我们一路参观欣赏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恢复、坚持井冈山的斗争和弘扬井冈山精神五个个展室。展览以时间先后为序,重点从党的建设、军队建设、政权建设、土地革命等方面全方位展示井冈山斗争两年零四个月的光辉历史,同时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背景和井冈山道路与井冈山精神的发展和传承作了介绍,整个展览突出了井冈山精神的诠释和井冈山道路的叙述。
与旧馆相比,除传统的陈展手段高出许多外,还增加了十多处融展陈、造型艺术与声光电、多媒体艺术为一体的大型场景。“朱毛会师”就是一个结合大型场景复原、绘画、仿真雕塑和多屏影像演示的综合性表演项目。超宽背景屏幕投影墙由9台投影构成。45秒的演示简短凝练,让观众不感到乏味。我们走进场景,置身于会师广场前及龙江书院,感觉身临其境。演示开始时,两支队伍人潮涌动,由远到近,向广场中央跑去,在环绕立体声中,朱德、毛泽东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影片定格,随即消失,影片中的朱毛变成了塑像,与影片丝毫不差。
从四层展厅出来,再登上几十级台阶,耸立着一座巨型石雕,似大鹏或雄鹰展翅,毛泽东、朱德为鸟头,翅膀由若干红军战士组成。
晚上,我们天街吃饭购物。这是一新的建筑,也是茨坪的一个亮点。天街实际上是旅游商业文化步行街,分为购物、餐饮和休闲三大功能区域。我们走进餐饮区,特色餐饮、风味小吃,美味佳肴,一应俱全;香气四溢,春风满面,小姐们和山外一样挣抢顾客。我们随便落座,四菜一汤,外加红米饭。购物区里,工艺品、土特产、古玩,琳琅满目、丰富多彩。游人都大包小拎的,不外乎红米、山菇、笋衣、红军菜。
晚上的天街,霓虹映目,宾馆茶楼,舞厅酒吧,精彩纷呈。
笔架山的红军标语
早晨,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把茨坪装点得格外清新美丽。
健身于茨坪中心,林荫深处惊现一泓湖泊,约六七公顷,绿荫如盖,波光潋滟,渔人泛舟,怡然自乐。湖泊与茶室、拱桥、亭榭、楼阁相映成趣。湖心岛上山石谲奇,蕙兰争艳。倚栏小憩,颇有“闲云潭影日悠悠”之趣。湖北端耸立的“马踏飞燕”雕塑,显耀着井冈山旅游业的品级和骄傲。走出公园,方知佳境名“挹翠湖”。挹翠湖四周,林荫大道环绕,环境十分幽静,确是一处难得的休闲场所。
早餐后,购票时才得知大部分景区不能自驾,门票一百元和游览车票七十元几乎是联票的。笔架峰还是可开车进去的。我们在大氧巴中穿行十多公里,车至笔架山缆车处,正好八点半。和另外一家三口共八人乘坐一厢。索道直插云端进入景区,行走于十里悬空栈道,清风送爽,心旷神怡,美丽风光尽收眼底。笔架山雄伟壮丽,葱茏峻拔,逶迤奇险。笔架上的缆车确实有些特别。先是上山越岭,然后浩浩荡荡地滑到山下。再又从山下徒步爬山,然后走在一条栈道上。
笔架山海拔 1357米,是一条长达十余里的起伏山峦,著名的有七大山峰,自西至东,为古柏峰、望指峰、松涛峰、扬眉峰、观岛峰、石笋峰和孔雀峰。由扬眉峰、望指峰、观岛峰三大主峰组成一个“山”字形,远望犹如古代的笔架,故名笔架山。笔架山干爽清凉的环境,适宜的气候,孕育出大量的杜鹃树,与很多地方低矮的灌木杜鹃不一样,这里的杜鹃都是乔木,很多都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了,而且成片成片的生长,规模之大为世罕见。遗憾的是我们没有赶上杜鹃盛开的季节。导游说,每年三月到五月,是杜鹃花的花期,尤其是四五月份,整个笔架山都沉浸在杜鹃花的海洋里,红的、紫的、黄的、白的、大的、小的,一朵朵、一簇簇,开满地,映红天。
栈道长两千多米,有五个观景台。二号大观景台游人接踵,抢着留影。观景台四周,群山莽莽,沟壑纵横,一派原始洪荒景象,漫山遍野,原始次生林密布;近处,五指峰清晰在目;远处,依稀可见茨坪、黄洋界及莽莽群山。下方望去,峡谷深壑,巨峰夹峙。这里是一块3万亩面积的原始净土,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是目前世界上同纬度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小气候造就了笔架山优良的生态环境和著名奇观。
缆车入口小地名叫行洲,那里有一群红军标语群,66幅,1000余字,是目前井冈山保存最完整,最集中的红色标语。路边一栋苍老的土屋前墙上两边“红军是为劳苦工农谋利益的先锋队”十五个黑粉大字赫然抢眼,只是“红”字似乎改动过。导游解释说,因为当年这座房子的房东是个红白两道通吃的人,当国民党的军队来到此地时,他便将“红”字该为“国”字,当红军回来的时候,再将“国”字改成“红”字,就这样使这座老房子保存到现在,也保存了这条红军标语。
茨坪是革命根据地中心
我们又回车茨坪,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挹翠湖畔的革命旧址群。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茨坪,居住在这里。1928年7月至1929年1月,这里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重要机关的驻地,中共井冈山前委、中国红军第四军军部、军械处、军官教导队、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公卖处先后设在这里,朱德、陈毅、彭德怀也曾在此办公居住。
毛泽东卧室兼办公室内的陈设非常简朴,床铺、桌椅都是房东家的。一张油漆剥落的长条形木桌上,只有一盏马灯、油灯,一方砚台和毛笔。除开会、外出、打仗外,毛泽东经常在此不分昼夜地看文件、写文章、制定作战计划等。井冈山的冬天格外地寒冷,毛泽东和红军战士一样,只穿两件单衣,睡稻草铺,盖一床薄薄的线毯。有时晚上办公时两只手常常被冻得不听使唤,他就将线毯披在身上。按规定,毛泽东晚上办公完全可以点三根灯芯,但他坚持只点一根。就在一根灯芯的油灯下,毛泽东起草了《井冈山的斗争》这篇光辉著作和四言体的《红四军布告》等。《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崭新思想。陈列在卧室里的马灯,是部队的战利品,赠送给毛泽东的,可他晚上办公时从不点这盏马灯,只在晚上开会或外出时才用。
上午十一时二十分,我们离开了茨萍。经过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导游说,瞻仰至少需两个小时。由于不知具体内容,时间也不容许,只在门前留影就离开了。回来在网上得知,陵园是井冈山红色旅游的精华,悔之晚矣。
也许遗憾就是再次去茨坪的理由吧!
王佐的贡献意义深远
在一农家餐馆用了午餐,从客服中心乘B线游览车来到了大井。大井风光出奇的秀美,群山层叠,松篁交翠,古树参天,流泉清冽,风格古朴的民居与周围环境相映成趣,令人耳目一新。大井与小井、中井、上井、下井统称为“大小五井”。
大井位于茨坪西北面七公里处,是五个村庄中较大的一个村庄,因此叫大井。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首先就到达这里。这幢屋子原来是王佐的。毛委员送给王佐70条枪发展武装,王佐当即回赠了500担稻谷和一些银元,并将这栋住房让给工农革命军。此后,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等也先后在这里居住和工作过。这是一幢典型的客家围屋,有五个大天井,四十多间房。在毛委员曾经住过的这间昏暗的小屋里,也是一根灯芯的小油灯。当年的营房,盖的垫的都是干稻草。屋子前那块光洁石头,就是毛委员当年经常看书、读报、批阅文件的坐凳,老百姓亲切地叫它“读书石”。
大井不远是小井,小井和龙潭是一个风景区,游览车几分钟就到了龙潭。我们又一次坐上索道,尽情享受着自然风光。溪水从小井峡谷陡然跌落绝壁之下,又连续飞溅四级断崖,相连五个碧潭、瀑布,形成梯状。潭水泱泱,瀑布飞泻,树影幢幢,崖壁削凿,崖脚怪石,汀芷竞秀,绿荫覆盖四周。
黄洋界上炮声隆
由于公路改造,游览车不便去黄洋界,这倒方便了我们。驾车至黄洋界,太阳西沉,高山迭影,雄伟险峻,一望无际,险峻的山崖间却又披上一层薄纱。
我们首先进入黄洋界游客服务中心,欣赏一楼序厅陈放的大幅油画《黄洋界保卫战》,油画长12米宽8米。二楼动感立体影视厅,落座二百多人,观看着4D特效立体影片《黄洋界保卫战》,感受当年黄洋界保卫战的宏伟战略场面。
登上百级陡峻的石阶,只见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象有把利剑直插云霄。碑的正面是毛泽东手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背面是朱德题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
营房前有台迫击炮,傲然地俯瞰着井冈山峦,暗绿色的炮身锃明瓦亮,炮座雕刻的“黄洋界上炮声隆”,也是毛泽东手迹,显示着这门迫击炮的高贵身价与辉煌战绩:一九二八年八月三十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当时,红军仅两个连的兵力,凭借黄洋界天险,布下五道防线,与国民党军四个团的兵力战斗持续了一整天。当天下午四时,红军战士把从前缴获后在井冈山红军修理厂修理的一门敌军的迫击炮,抬到黄洋界上,向敌军发射了三发炮弹。第三发炮弹正好在敌军的指挥所附近爆炸。敌军原以为红军主力已下山,吓得魂飞胆丧,当夜逃之夭夭。十几天后,毛泽东、朱德率红军主力返回井冈山。在得悉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消息后,毛泽东异常高兴,诗兴勃发;“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消遁。”
默默地吟诵着《西江月·井冈山》,我耳边似乎回响起的密集的枪炮声、进军的号角声和震天的喊杀声,眼前似乎满山遍野红旗猎猎,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前仆后继……我敬佩红军,敬佩他们犹如敬佩青松,在冬雪中的傲然;我敬佩红军,敬佩他们犹如敬佩火把在黑暗中的淡定;我敬佩红军,敬佩他们犹如敬佩绿竹在乡间中的有节。
八角楼也是一根灯芯著雄文
离开黄洋界,出发去茅坪的时候,导游辞行了,她担心从茅坪回来没有游览车。大约二十分钟,目的地到了,果真停车场上空空如也。
茅坪是井冈山斗争时期革命旧址旧居最为集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地方。这里群山环抱,环境优美。著名的八角楼毛泽东同志旧居就在这里,还有中共湘赣边界“一大”会址、红四军士兵委员会旧址和陈毅同志旧居、中共井冈山前委和湘赣边界特委旧址(红军医院)、步云山练兵场旧址、中共湘赣边界“二大”会址、红军烈士墓等。
茅坪八角楼,驰名中外。八角楼因八角形的天窗而得名,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大部分时间在此居住和办公,每天晚上办公都坚持点一根灯芯。就是在这一根灯芯的灯光下,毛泽东同志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
在新维修的旧址群中,开辟了贺子珍展——井冈山第一个女红军。
井冈山之旅结束了。期盼再上一次井冈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