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将军 于 2022-11-7 17:27 编辑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夯实高质量教育基础
学习中共二十大工作报告体会
王渊渊 举国关注、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闭幕。这是我们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全文 32522字,现场实录14444字)尤其令人瞩目。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并热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并曾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的我,在聆听和学习大会报告时,很自然关注到了“高质量教育”这样新的提法。通过认真学习,我体会到,大会报告提及的“高质量教育”具有八个特征:一是人民性;二是适应性;三是协调性;四个是现代性;五是高水平。六是强约束;七是有活力;八是高效益。这八个特征是与习近平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全吻合的。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我认为,要实现大会报告提出的“高质量教育”,必须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只有这样,“高质量教育”才有坚实的基础,才能可持续发展。 我从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20多年。根据我的所见所闻和体会,我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应该从如下三个方面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一、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一是对学生的教育,要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并重。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决杜绝重其他课程,而轻思想道德教育的、严重制约党的二十提出的真正意义的“高质量教育”健康发展的不良倾向。二是学生的教材,必须有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教材,是课堂教育之本,教材出偏,教育就一定会跑偏。过去,曾披露有的地方出现过“毒教材”,此外,也出现过歪曲丑化英雄人物的现象。这些不良现象的出现,严重误导未成年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荣辱观的形成,从而严重动摇“高质量教育”的根基。因此,必须严厉禁止。 二、扎实有效地强化学校的德育教育责任。学校,是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荣辱观的主要阵地。学校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而,任重道远。而一所学校,是否真正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并在这方面卓有成效,关键在校长。根据我从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20多年的所见所闻和亲身体会,邀请具有一定能力的相关人员进校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宣讲,确实是强化学校德育教育的非常有效的手段,甚至可以收到“一堂课改变学生人生”之效。然而,这些年来,却实实在在存在不少校长不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情况,在这些校长心中,只有升学率。学校在这样的氛围下,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荣辱观便无形中偏离正确的方向,思想道德水平、法制意识、法律素质的提高成了空谈,党的二十报告中提出的“高质量教育”被“釜底抽薪”。这对我党,我国的当今和未来来说,是坚决不能容许的。 三、理直气壮地强调家庭的德育教育义务。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课堂,家长是未成年的第一老师。同时,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互网络教育正在快速普及,从而使人类进入了“人人可学、随地可学、时时可学”的时代。这种“非学校化”的新的教育的出现,使得家庭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由此不过去更加凸显。但是,由于复杂原因,过去,家庭的德育教育出现了弱化、虚化、退化的趋势,不讲信仰,不讲道德,不讲传统美德,不讲依法办事的情况不断出现。这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来讲,都是一个危险信号。这个危险信号,将对实现党的二十报告中提出的“高质量教育”形成严重的冲击。因此,从现在起,必须理直气壮地强调家庭和每一位家长,对自己的未成年人的德育教育义务,让正能量占领家庭阵地,让具有正能量的家长影响每一位未成年人。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大会报告提出的新的教育目标。而“高质量教育”便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保障。因此,“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质量教育”,也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抓起。 2022年11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