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54|回复: 8

昔日的荣家河(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8 16: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陈哲先生 于 2022-11-8 17:08 编辑

     昔日的荣家河(上)
            罗宏福
      古往今来,几乎没有人不思念故乡的。文人墨客如此,士官商贾亦然。对于各自的故乡,不论是穷乡僻壤,还是高山峡谷,甚至不毛之地,只要生于斯,长于斯,都会使人永久怀念、向往。真是故土难离呀!
      我寓居京城四十多年,故乡一草一木依然萦绕于心,而且年纪愈大,思乡之情更切。我的家乡在湖南省澧县澧西荣家河。荣家河是澧水北岸的渡口码头之一,对岸(南岸)是滟洲、彭山,背后是坦荡如砥的澧阳平原。相传在明朝时, 有一位姓荣的船夫在此摆渡,接送南来北往的客人过澧水,久而久之,此地便取名荣家河。
       经过几百年的缓慢发展,到公元1949年家乡解放时,荣家河已成为拥有近百户居民的小集和水码头,热闹得很。这个小集镇,紧贴澧水一字长蛇式由西向东蜿延,最西头名叫”糟码头”,中间名叫”新街口”,最东头名叫”树行”(做木材生意的商号集中地)。树行”再往东约一华里是”高路铺”,再东去是乔家河、文良制、荣家碾台、县城。“糟码头”再往西约一华里,有个寺庙名”华光寺”,再往西是”五马桥”、”兔儿口”等地。五马桥明清时曾为五马市,设有铺递,驻有铺司7名,那段澧水河号称五马滩。五马市在明清时系澧州27个铺递之一。
       自澧州城往西,邮路是高路铺——五马市——停弦铺——合口铺。荣家河集市便是高路铺至五马市的必径之路。小集镇的街面宽度约五米左右,由青石板或鹅卵石铺就,并不平坦,以往街上只有行人、挑担和鸡公(独轮车),这样的路面就是当时晴不生灰、雨不沾泥的高等级路面了。街道的北侧房子较好,一般是三进式传统型民居,两侧是封火墙,墙头高于房顶,既美观,又防火。
      街道南侧由于地皮窄浅,房子只有一进,有些连一进的地皮也不够,只得建”吊脚楼”。特别是小集镇西段,南侧的房子几乎全是吊脚楼,站在澧水河滩抬头看,仿佛来到了”悬空寺”。人们以为只有湘西芙蓉镇、凤凰县才有吊脚楼,其实往日澧水沿岸集镇比比皆是。荣家河小镇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在澧水北岸、河堤之外,而不是堤内。
      与荣家河隔河(澧水主航道)相望的滟洲,是澧水河道中的宛如长沙桔子洲一样的脱洲,洲上生活着时代务农的张、刘、吴三大姓数百人;滟洲之南隔小河相望的是彭山以及连绵起伏的猪羊山、白虎山、青龙山等山丘。山峦青翠,静影成碧,早就成为澧州外八景之一——彭峰叠嶂。彭山上还建有思王祠,是纪念李元则刺史的地方。
      荣家河小集镇的地理位置,决定它成了方圆几公里之内的经济中心。澧阳平原的农副产品、手工艺品,彭山一带的山货土产,都集中在荣家河交易;乡民们所需日常生活用品,如食盐、红糖、煤油、小百货、南货、布疋等,均在荣家河街上购买;如果家中有特殊喜庆需要,乡民们再买上一些肉、鱼、油条、麻花、挂面、糖果等等(当时乡民们在平常是没有条件享受的)。乡民们进了街,如果时间允许,有的便在茶馆里坐上几个小时,喝喝茶,歇歇脚,观观风,聊聊天,听听新闻。

       荣家河的水运比较发达,是难得的水码头。昼夜不断的渡口摆渡,当地叫”划横河”,延续了几百年。因为滟洲及彭山一带乡民们买卖往来必须过澧水,渡船、划子自然来往如梭了。荣家河街民的烧柴(木柴、松枝、茅草、棉梗、木炭等)取自南岸山乡,山乡农民与集镇居民互通有无,相交相依,时代友好。
      两岸民众交朋友、结亲家,往来频繁。我的堂姐(亦是我父母的养女)就嫁到滟洲的刘家,儿时我还经常到她家作客呢。解放前澧县没有铁路,公路运输也很不发达,澧水河上从事长途运输的木帆船,经常停靠荣家河码头。桑植、大庸、慈利、石门等地的农副产品、山货土产,以及他们所需的粮食、生活用品等,主要靠水运。
      澧水河上行驶的所谓大木船,其运载量也就是几吨、十几吨,个别可能有几十吨,那年头没有机器动力,完全依靠人力,不过顺水行船尚省力省时。如果逆水行舟,那可苦了船工,除遇顺风扯起风帆外,主要靠船工摇橹和纤夫拉纤。摇橹时为求动作一致,集中力量,船工们唱着澧水河号子,领头的首先唱:”哎嗬哎吆嗬——”众人接着和唱:”吆咳嗬咳——”领:”哎咳哎呀咳——”合:”哎咳哎呀咳——”这样唱一遍后,领头人轮到自己唱时,只唱歌词一句,众人照第一遍的唱法和唱“哎咳吆嗬”的内容,旁人听起来,好象在听民间歌曲合唱。拉纤是件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苦事,俗话说:跑起风来象相公(顺风扬帆,艄公只要掌舵就行,船工休息),拉起纤来象虾公(弯腰曲背,匍匐前行)。
      船老板根据木船的大小和水流的缓急程度,安排少则三、五人,多则十几人在岸边拉纤,逆流而进。不论春夏秋冬,也不管急流险滩、荒郊野岭,纤夫他们都是光脚光腿,甚至光着身子,沿着河边,肩系纤藤,身体前倾,吟着”唉——嗬——哎——起”的号子,一步一趋,艰难行进。这些人绝大多数来自澧水上游的山区,基本上没有文化,生活穷苦,我们称呼他们”上河佬”。也有船工人少,临时在滩尾岸边请人拉纤,拉到滩头就付钱的。
      澧水上游所产木材主要是杉树,具有长、直、轻的特点,是盖房子、做家具的主要材料。那个年代木材的运输基本上是运原木(很少加工成材),在上游将杉树捆扎成宽大的木排,排上驾杆招,由掌招人调整行进方向(起船舵一样的作用),这样顺水而下,甚至一泻千里(有的木排经澧水穿越洞庭湖进入长江)。
      由于荣家河小镇有多家经营木材的商号,叫”树行”,于是许多木排便停靠在荣家河的浅水河滩,待价而沽。小镇上十岁左右的男孩们,经常在木排上往来穿越,嬉戏玩水,解暑纳凉;家庭主妇们则登上木排,选择一个安全方便的地方,摆衣捶衣淘米洗菜;穷苦人家的大人孩子,则手拿把刀铲,在木排上将杉树的树皮剥下,晒干后当柴烧。
      “树行”更是孩子们玩耍的天堂,那里场地开阔,孩子们自己发明就地取材、名目多样的游戏”打波”、”打棒”、“跳房子”、玩骰子、角力、滚铁环、踢毽子、舞草龙、捉迷藏、讲白话(聊天)等等,多在”树行”进行。最具特色的玩法,是在摆放整齐、树梢翘起约一人高、整体成斜面的杉树堆上任意行走、往来追逐,甚至大步跨越。那高高悬空的树梢都有弹性,伙伴们一脚踩下去,树梢往下沉一下后又弹起来,借助弹力,轻捷似燕,犹如古代的侠客在施展轻功。
      荣家河小镇是乡村中的”都市”,自然也成了这一带的政治文化中心。民国二十三年至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4-1938年)为荣市乡驻地,1950年至1994年先后为第12区,荣市区公所和荣市乡人民政府、澧西人民公社、澧西乡政府驻地。解放初期(1952年)还将这里改为区辖荣市镇。那时候,小小的荣家河,可以说是号令一方、影响一片的举足轻重的地方。

       (作者罗宏福系国家财政部原副司长、中国会计学会全国供销合作社分会会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8 17:14: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老師佳作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8 17:38: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老師佳作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8 18: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荣家河小集镇的地理位置,及发展兴起描写得很清楚具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8 18: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体现了作者家乡情谊之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8 21: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9 19:35: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24 08: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各自的故乡,不论是穷乡僻壤,还是高山峡谷,甚至不毛之地,只要生于斯,长于斯,都会使人永久怀念、向往。真是故土难离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24 08: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龙阳呈祥 于 2022-11-24 09:02 编辑

堪称美文,罗老师才华出众,令人感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16:15 , Processed in 0.03617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