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画家孙世灏
孙世灏(1895—1977),湖南澧县人。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高等油画科毕业。开封师范艺术科主任。善油画,一九三四年作油彩幻想图、水彩人体及狮吼图。兼擅国画,工翎毛。 孙世灏博士既有娴熟的传统的中国画的技巧,又深得西洋画写实精神的要领,中西融合,得心应手。 1920年7月,孙世灏在法国蒙达尼参加了由蔡和森、向警予组织的留法勤工俭学湖南新民学会会员研讨会,成为当时国家立志改革、追求进步的一代精英。 孙世灏留法期间,在巴黎卢佛尔博物馆临摹意大利文艺复兴代表人物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虽然画幅比原作的高、宽少几厘米,但画面与原作惟妙惟肖,描绘的戴列·热多这位银行家的妻子栩栩如生。法国贵族中有人见了这幅足以乱真的油画,立即出高价要求买去珍藏,孙世灏婉言拒绝,后来带回了祖国。 他在法国勤工俭学3年后,转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高级油画班深造7年。这期间,他已声名大噪,先后在法国、比利时、德国举办个人画展,出售画作。比利时皇室公主爱慕这位年轻英俊、才华横溢的美术博士,示意招他为驸马。孙世灏想到国家组织他来欧洲留学,为的是学有专长,为祖国所用,怎能为一己之私而背信弃义呢?况且,祖国有他的慈母,一旦进入王室,奉亲养老就身不由己了。 因此,他谢绝了比利时皇室的美意,毅然决然于1929年启程回国。 二十世纪30年代的上海租界,海关被外国人把持。人关时,外国官员见孙世灏随身携带许多画作,竟当成商品强行要他缴纳关税,并示意他用英语说话。孙世灏觉得在祖国的土地上竟为夷所制,实在欺人太甚,他以沉默不语为反抗,并愤然将多幅画作抛入黄浦江中。一位中国官员见他留欧10年却忌讳说英语,那么多珍贵画作却一扔而去,很不理解地问他这为何故?孙世灏怒气未消地说:“在祖国的领土上,我只说中国话!我的画扔进江中,还可以随时画出,不足惜!我就是不给他们缴一文钱。”凛然正气感染了众多中国官员,大家对他肃然起敬。 回国后的第二年(1930年),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聘请他任艺术系教授,与时任该校艺术系客座教授的徐悲鸿不期而遇。当时,徐悲鸿已是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所画的奔马众口称誉,名噪一时。而孙世灏却对其中瑕疵略有微词。为友谊故,不久他便辞去了中央大学教授职务。这期间,他一反过去崇尚淡泊雅致、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含蓄蕴藉的画风,大胆采用西欧画的写实手法。创作绘制了大幅国画(孙中山先生立像),震动画坛,后为蔡元培先生所收藏。 1932年,孙世灏应河南开封第一师范学校聘请,出任艺术系主任,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开封第一师范被迫停课,他才举家迂回故乡澧县,暂住新洲。 1948年,孙世灏赴长沙民本中学任教不久,改任长沙克强学院教授。长沙和平解放时人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建筑系任教,开艺术美术教授讲工程建筑设计课之先河,让美术服务于建筑工程,让建筑工程美化社会,拓展了美术发展的新天地。 1953年,全国高等院校实行调整,孙世颢奉调赴武汉华中师范学院(今华中师大)美术系任教。美术系从师范析出成立湖北艺术学院后,孙世灏调任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湖北美术学院的油画教授。 于1977年2月17日含冤长逝;终年82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