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偶然机会,9月19日我第三次走进开封府。 1996年6月有幸参观包公祠,留下了一则日记。2008年8月参观复建不久的开封府,感受廉政文化,领略人间正气,留下了游记《东府西祠谒包拯——开封纪行》。这次再游开封府,缘起正能量考察。 开封府因包拯而名扬天下。自宋以来历朝历代,清正廉洁呼唤包青天,惩治腐败呼唤包青天,民众安居乐业呼唤包青天!这次参观,依然感慨万千,尤其是在开封府50余处大小建筑中, 戒石铭、三把铜铡和梅花堂那组雕塑让我感受最深。
戒石:官吏务必公正廉洁
正厅前,一块巨大的南阳濮玉矗立在庭院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戒石”。正面刻“公生明”三个大字(三字源出《荀子·不苟》“公生明,偏生暗”)。执政者到此应该知道:只有公心公正,才能清正廉明。
背面刻镌刻“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十六个字。官吏们见此应该明白:你俸禄来自老百姓的血汗,下层民众虽容易受到虐待,但可上天是难以欺骗的。
戒石铭是宋廷御制祖训。宋太宗鉴于后蜀政治腐败、不战而败的历史教训,将后蜀国君孟昶的《颁令箴》浓缩为这4句16字。南宋绍兴二年高宗又把诗人黄庭坚书写的这16个字颁于各府州县,刻石立于大堂前警示官吏。寇准、包拯、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等著名先贤先后在开封府任职,树立并弘扬了秉公办事、廉洁自律的“公生明”正气。包拯权知开封府,实际任职仅一年零三个月,但他任职期间整顿吏治,不畏权贵,清正廉洁,铁面无私,爱民如子,名垂青史,而且遗训子孙:“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着,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我想, 戒石铭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它无声地昭示告诫着党政领导干部,务必敬畏人民、敬畏法纪,公正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
正厅:“三把铜铡”就是民意
步入大堂,庄严肃穆。头顶高悬“正大光明”的匾额,匾额下的屏风上,惊涛拍礁,气势磅礴。案台两侧屹立 “回避”“肃静” 的虎头牌,更让大堂肃穆威严。尤其是雄卧三尺案前的龙、虎、狗三把铜铡,寒光习习,让人望而生畏。 三把铜铡代表了正义,寄托着老百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迫切愿望。历史上没有所谓的“三把铜铡”,但在演义小说《三侠五义》里,龙头、虎头、狗头三铡是仁宗皇帝(赵祯)钦赐开封府尹包拯的最高刑具,依法可依次铡皇亲国戚、凤子龙孙,铡贪官污吏、祸国奸臣,铡土豪劣绅、恶霸无赖。
面对三把铜铡,眼前浮现包公刚正不阿,一身正气,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威严场景。 面对三把铜铡,心中想起朱元璋重典治国,对“官吏贪赃六十两银以上者,枭首示众”的历史。 面对三把铜铡,耳边也不时响起新中国枪毙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陕甘宁边区政府枪毙黄克功的枪声。 面对三把铡刀,特别深深感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猛药去疴,重典治乱,“老虎”“苍蝇”一起打,三年多来,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苏荣等一批高级干部受到党纪国法严惩。反腐的卓越成效,受到人民群众高度评价、高度信任和鼎力支持。 面对三把铜铡,也深知“开弓没有回头箭,反腐没有休止符”。
梅花堂:勤政为民可开后门
梅花堂内,陈列着一组包公审理张矿、张野无赖父子霸占平民李年田地案件的塑像:案件审理完后,包拯起身,安抚衣衫褴褛的冤曲老人。包拯在废除“牌司”、大开府衙大门之后,告状的人越来越多,案件白天审理不完。于是,包拯打开府衙后门,晚间便服坐在梅花堂审案,为老百姓晚间告状大开绿灯。
古人云“在其位谋其政”,“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习近平说:“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克己奉公,勤政廉政,关心人民疾苦,为人民办实事。”“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应该予以严肃批评。” 拿着公家的俸禄,花着纳税人的血汗钱,却不认真为民办实事的官吏们,看到包拯夜开后门为民审案伸冤的塑像该有何感想?
(2016年10月7日)
链接2008年游记《东府西祠谒包拯——开封纪行(2)》
|